西貝爆發(fā)閉店潮,賈國龍“預言”成真了…

“生意不做了,也要硬剛到底”。
這是西貝賈老板面對羅永浩吐槽時的霸氣宣言。
未曾想,西貝賈老板一句“寧停生意不折腰”的狠話,最終竟成了餐飲巨頭隕落的注腳。
西貝陷入“閉店潮”
近日,有深圳網友發(fā)帖稱“家門口的西貝閉店了”。
據網友曬出的閉店通知顯示,西麗萬科云城西貝店因鋪面到期于11月1日閉店,消費者在門店的相關會員權益、儲值等全國通用。
令人玩味的是,面對西貝的閉店,該網友痛心疾首表示,“我的牛馬五折飯沒了”。
這是否意味著,西北的一系列整改與優(yōu)惠都未能挽回其頹勢,終究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想當初,“家有寶貝,就吃西貝”這話贏得了多少“帶娃家庭”的青睞,彼時,西貝成功地將餐飲業(yè)從單純的“吃飯場所”轉變?yōu)榱恕凹彝ンw驗場所”。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經歷預制菜風波后,西貝頻頻在社交平臺上被曝出關店消息,甚至有些門店的閉店公告都是倉促上墻,字里行間透著幾分慌亂與無序。
比如,南京一家開了7年的老店,閉店公告把“弘陽廣場”錯寫成“弘揚廣場”。
再比如,廣東汕頭萬象城西貝門店發(fā)出閉店通知,稱因門店發(fā)展規(guī)劃調整,門店將于10月18日營業(yè)結束后正式閉店。
值得一提的是,該店為西貝在廣東汕頭的唯一門店。
這時就有網友疑惑了,“西貝感恩回饋,歡迎到店吃飯”的活動時間是10月9日至10月31日,消費實付每滿50元送一張50元代金券,滿100元送2張,滿150元送3張,以此類推。
那么也就是說,活動尚未結束,汕頭的這家西貝門店就閉店了。
這還真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甚至連呼和浩特,也一口氣關了3家店,官方只說“規(guī)劃調整”,可員工私下爆料“每月虧十幾萬,撐不下去了”。
對于西貝這波倒閉潮,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有網友說:“臥槽,怎么又有西貝店倒閉了,真是太悲哀了!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失業(yè)了!”
說實話,在如今的經濟大環(huán)境下,整個餐飲行業(yè)都舉步維艱,勉強支撐。在就業(yè)壓力那么大的情況下,西貝的閉店潮無疑讓不少從業(yè)者面臨失業(yè)困境,也讓這場閉店潮更添了幾分現實的沉重。
西貝陷入多事之秋
其實,在預制菜風波掀起之初,賈國龍就向媒體透露,西貝的客流量斷崖式下滑,9月10日、11日營業(yè)額分別下降了100萬元,12日預計損失200萬至300萬元。
但是為了挽救危局,西貝卻使出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整改措施。這些操作不僅沒穩(wěn)住局面,反而越救越亂。
先是為了自證清白,西貝自9月12日起宣布全面開放全國門店后廚,邀請公眾親眼見證他們的烹飪過程。
可這波“透明化操作”不僅沒能換來信任,反而意外曝出新問題——門店使用的竟是冷凍食材,比如保質期18個月的海鱸魚、保質期24個月的冷凍西蘭花等等。
更讓人震驚的是,網友還發(fā)現了西貝廚師存在使用漏勺掏下水道、無證上崗等行為。
對于西貝的這一系列瞎操作,直接引爆了大眾輿論。
而為了緩解大眾高漲的情緒,西貝發(fā)布了一篇致歉信,可字里行間滿是陰陽怪氣:“做飯的圍著吃飯的轉,你說咋好就咋辦。顧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顧客如初戀?!?/strong>
這種不痛不癢的態(tài)度,徹底點燃了大眾的不滿情緒。
眼看輿論壓不住,西貝又緊急轉向促銷救場。9月24日宣布發(fā)放100元無門檻優(yōu)惠券,并從10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下調菜品價格,最高降幅達40%。
可倉促上陣的優(yōu)惠,卻顯得格外混亂:新菜單趕不及印刷,員工只能用貼紙覆蓋原價簽,不少標簽粘貼歪斜、甚至脫落,門店現場雜亂無章。
更糟的是,這場促銷沒能帶來真正的轉機。短期內的人流回升,大多是沖著補貼來的顧客,消費一次就不再回頭,直接導致客單價急劇下降。
更讓消費者反感的是,大量優(yōu)惠券被黃牛批量搶購后高價轉賣,真正想用餐的人反而要多花錢買券,引發(fā)“連打折都在割韭菜”的強烈吐槽。
原本想救場的一系列操作,最終變成了加速品牌形象崩塌的又一場災難。
事實上,西貝今日的困境,其實早有征兆。
核心問題不在于一場預制菜風波的沖擊,而在于品牌逐漸背離了創(chuàng)業(yè)初心,一步步忽視了食客最本質的需求——真誠、透明與安全。
首當其沖還是創(chuàng)始人的自大,遇事強出頭,都說“槍打出頭鳥”。
面對外界吐槽與質疑,西貝沒有選擇冷靜溝通、妥善回應,反而態(tài)度強硬地直接開麥:“按國家規(guī)定,我們沒有一道是預制菜,而且100%不是預制菜。”
而且還放出“一定會起訴羅永浩,一定一定會起訴他”的狠話,直言“他對我們的傷害是很大的”。這不僅沒能平息爭議,反而讓矛盾進一步激化。
更為諷刺的是,還有西貝的“雙標話術”。
前者剛說“莜面是現場手搓”,后面就員工爆料稱“是中央廚房凍了半年的半成品,加熱就能上桌”。還有創(chuàng)始人賈國龍之前還說“好菜全是預制出來的”,轉頭就喊“按國家規(guī)定,我們沒有一道預制菜”。
其實大家不是不能接受預制菜,諸如老鄉(xiāng)雞明說“部分用預制菜”,沒人苛責;薩莉亞也從來沒有掩飾自己是“預制菜”,照樣生意火爆、賺得盆滿缽滿。
大家真正不滿的,是西貝的“掛羊頭賣狗肉”——花著現做菜品的高價,吃到的卻是冷凍半成品,這種不對等的消費體驗,自然難以讓人買賬。
況且當品牌信任的地基開始崩塌,食品安全問題就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實事求是地說,做餐飲行業(yè),沒有一家能拍胸口保證自家的餐食十分健康,新鮮且衛(wèi)生。而西貝也做不到百分之一百的衛(wèi)生。
就在預制菜風波尚未平息時,鄭州一位寶媽帶著孩子吃西貝,一勺莜面舀下去,竟發(fā)現里面爬著一條活蟲。寶媽氣得發(fā)抖,畢竟這是給孩子入口的食物。
再者,這并非個例,2023年就有寶媽在西貝寶寶輔食里發(fā)現疑似蟑螂腿,當時商家只給出“寄回檢測”的敷衍回應,完全沒重視問題。
要知道,消費者愿意為西貝的高價買單——一個饅頭21元、一碗豆腐湯69元,圖的就是一份安心。
說到底,消費者從來不是品牌的“敵人”。你真誠坦蕩,大家愿意為新鮮食材付費;你透明公開,預制菜也能獲得認可;你守住安全底線,再高的價格也有人樂意消費。
總而言之,西貝的慘痛教訓,給所有餐飲人敲響了一個警鐘:這個時代,能真正留住消費者的,從來不是花哨的營銷宣傳,也不是動輒高端的定價策略,而是藏在每一口飯菜里的真誠,和讓食客放心的底氣。
而這對中小餐飲企業(yè)來說,或許正是一個機會。它們可以靠“現制現做”的特色,吸引那些渴望嘗到“鍋氣”的消費者,滿足大家對“新鮮”“現炒”的核心需求。
畢竟,真誠才是永遠的必殺技。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