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零售之風再度刮起,順豐要搶阿里、京東的生意?
來源丨派代(ID:paidaiwang)
作者丨靈靈魚
點擊閱讀原文
近期,順豐旗下無人零售運營商“豐e足食”完成3億元A輪融資。該輪融資由軟銀亞洲風險投資公司領投,中金資本旗下中金文化消費產業(yè)股權投資基金、深圳市創(chuàng)新投資集團跟投。
本輪融資后,順豐關聯(lián)方明德控股和軟銀亞洲并列為第一大股東。據悉,融資資金將主要用于規(guī)模加速增長、運營效率和服務品質提升等方面。
無人零售之風再度刮起,豐e足食有沒機會做大?順豐會借此搶占線下零售,以及線上阿里、京東的市場嗎?
01、無人零售浪潮“幸存者”
2017年,無人零售風口興起。
據艾瑞咨詢2017年發(fā)布的研究報告顯示,預計2020年國內無人零售市場總規(guī)模會突破650億元,2017-2020年復合增長率約50.9%。其中,開放貨架的市場規(guī)模會從2017年的3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139.9億元,2017-2020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59%。
近乎無本萬利的藍海生意,創(chuàng)業(yè)者和資本自然蜂擁而入。據數據顯示,僅2017年就有271個無人零售公司成立,全國無人超市落地超200家,無人貨架落地2.5萬個。而根據前瞻研究院的統(tǒng)計數據,這一年共有93起無人零售融資事件,融資規(guī)模超過40億元。
不過,無人零售的風并沒有吹太久。不到一年,原本激烈的競爭逐漸平靜下來。
2018年,猩便利、果小美、便利購、七只考拉等紛紛傳出融資受阻的消息,撤點、裁員、倒閉,盛極一時的風口遭遇滑鐵盧時刻。
而在浪潮中存活下來的豐e足食,則走出了一條差異化道路。
豐e足食于2017年由順豐孵化,聚焦辦公室領域,以AI智能柜為載體,為都市白領提供豐富的早餐、下午茶、零食、飲料等商品銷售服務。
如今,消費場景已從封閉的辦公室場景,逐漸拓展到物流園、眾創(chuàng)空間、工廠、政務機構、學校、醫(yī)院等半開放場景。
據豐e足食官方表示,2018年12月,月下單用戶突破100萬;2019年11月,無人零售業(yè)務層面盈利;2020年11月,無人零售終端突破5萬臺;目前無人零售業(yè)務加企業(yè)業(yè)務銷售額,已突破單月1億元。
在疫情的影響下,無人配送、無人零售等模式備受關注,帶動了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無人零售行業(yè)也迎來“復燃”,而豐e足食在起起伏伏中成為了浪潮中的幸存者。
那么,豐e足食憑什么?
02、為什么是豐e足食?
強大的供應鏈能力,是首要的原因。
很多無人貨架企業(yè)都有“富爸爸”,不少無人零售公司都有BAT、TMD背景。順豐雖然不是“最富”的那個,但卻能為豐e足食帶來差異化優(yōu)勢。
無人貨架最大的成本并非前端成本,而是基礎設施成本。而順豐擁有強大的全國性倉儲及配送基礎設施,在供應鏈、倉儲、物流配送領域的優(yōu)勢顯著。
在這種情況下,豐e足食節(jié)省了大量倉配基礎設施及人員投入。
順豐的基因,成為了豐e足食難以被其他巨頭攻破的壁壘。這種競爭力,還表現在通過順豐收派員實現的全國性的兼職店主資源,大大減少人員及維護成本,減少貨損率。
無人貨架的貨品銷售速度驚人,為此貨架需要持續(xù)補貨。然而,無人貨架的分散程度遠遠大于生鮮電商的前置倉,要給這么多的零散點位補貨,是一件挑戰(zhàn)非常大的事,要么需要重金建倉,要么需要請第三方。
很多企業(yè)選擇發(fā)動如便利店、夫妻老婆店等小商戶給貨架補貨,這就導致補貨人員極其復雜、素質參差不齊。
據報道,保守估計,僅僅補貨過程中的監(jiān)守自盜就會導致貨損15%-30%,也就是說,這部分產品沒上架也沒壞,直接被“截胡”了。
相比其他企業(yè),豐e足食不需要“外援”,通過實施內部標準,從商品入庫、在庫管理、運輸環(huán)節(jié)等層層把關,最大限度地減少非客戶原因的貨損。在控制貨損上,占據了一定優(yōu)勢。
此外,一開始的“克制”也讓豐e足食避開了激烈的“廝殺”。
對于無人貨架企業(yè),點位是至關重要的籌碼。無人貨架初期,企業(yè)之間瘋狂布點搶跑,彼時,點位的成本也急劇拉升。據豐e足食的測算,同行的單點成本至少為2000元/個。也有資深從業(yè)者表示,2000元僅僅能覆蓋的是貨架(冷柜)的物料成本和電費,如果加入安裝、補貨、地推成本,可能還要再翻一番。
恰恰是在這期間,豐e足食降低了布點速度,也因此沒有進入大量的“垃圾”點位,避開惡性競爭和由此帶來的消耗。
03、行業(yè)仍處于探索中,“王者”待定
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2020年新增無人經濟相關企業(yè)超過1.1萬家,其中第二季度新增超過5600家相關企業(yè),較去年同比增長45.2%。零售商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經費支出不斷增長,預計2022年將增長至50億美元左右。
看似是無人零售的風又刮起來了,實則是電商行業(yè)經歷黃金時代后的探索與選擇。
在2021年末和2022年初,從電商賽道逆向下場線下實體零售,成為電商企業(yè)重點發(fā)力的方向之一。
1月20日,亞馬遜宣布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開設一家線下服裝店。亞馬遜董事總經理Simoina Vasen說:“我們認為這可以顯著改善客戶的體驗,否則我們也不會在實體零售領域做這些事情?!?/span>
阿里方面,繼盒馬鮮生、淘菜菜之后,近年來又在線下開出了多家實體藥店、家居店。京東的七鮮超市也于今年元旦開業(yè),對標阿里大藥房,京東更是完成近40家藥房子公司的開設。
這股電商的轉向之風,對于無人零售的發(fā)展無疑是利好的。
軟銀亞洲合伙人丁海鵬認為,線下無人零售場景極具商業(yè)價值,是品牌觸達消費者不可替代的線下渠道。而中金文化消費基金團隊則表示,中國無人零售市場正在高速發(fā)展中,智能貨柜具有適配多種場景、選址局限小、市場空間大的優(yōu)勢,正在取代部分自動販賣機和無人貨架。
前景非常具有想象力,但回到現實當中,或許就沒有那么樂觀了。
一方面,無人零售仍處于探索階段,很多玩家在技術、商業(yè)化、供應方面存在不足,很難實現規(guī)?;_@也是目前為止,無人零售賽道內的元老玩家仍沒有跑出代表性企業(yè)的主要原因。而哪怕對于順豐而言,也依然大有挑戰(zhàn)。
此外,跨界玩家也想來分一杯羹。
元氣森林已組建多個團隊嘗試智能貨柜項目,并定下目標,2022年底在全國鋪設10萬臺智能貨柜,目前在全國十幾個城市已有數千臺智能貨柜;農夫山泉從養(yǎng)生堂手里買下了自動售貨業(yè)務的全部股權,并且在全國300多個城市里投放了近60000臺智能終端零售設備。
從當下阿里、騰訊、京東等巨頭的布局來看,雖然他們目前的心思尚在生鮮電商、社區(qū)團購等而非無人零售,但可以想見的是,一旦無人零售刮起大風,勢必少不了巨頭的身影。
前有行業(yè)之困,后有群狼環(huán)伺,豐e足食要站穩(wěn)腳跟尚且艱難,要進一步搶占線下零售,甚至電商的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版權說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部分圖片源自網絡,未能核實歸屬。本文僅為分享,不為商業(yè)用途。若錯標或侵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刪除。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