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替版大排檔,騙哭了多少打工人
在國內(nèi)一線的大城市,早C晚A已經(jīng)被拋棄了——
取而代之的是Brunch和Bistro,簡稱早B晚B。
如果說早晨9、10點鐘的一餐Brunch,是專屬于那些不用上班上學,但依然有錢有閑人群的特權;那傍晚8、9點的一頓Bistro,則是把廣大上班族都當成了高效養(yǎng)料。
夜幕降臨,那些拖著疲憊身軀走出寫字樓的男男女女們,轉(zhuǎn)眼便能生龍活虎地出現(xiàn)在上?;春B坊驈V州東山口這類兼顧商業(yè)與文藝氣息的地方,心甘情愿地為一小碟天價白切豬頭肉或清水焯菠菜買單。
甚至有可能,把網(wǎng)友最推薦的幾樣菜全點了個遍,他們也不過才5成飽而已。但沒關系,這樣一個夜晚,碳水沒有超標,精致與氛圍感已經(jīng)充分攝入,人均300元,還算挺值的——前提是這桌大家都不喝酒。
Bistro一詞,最初指的是“巴黎街頭提供平價小菜和小酒的餐館”。進入中國市場,它本該被直接翻譯成“小酒館”。
但如今來看,Bistro已經(jīng)被翻譯成了年輕人的社交貨幣、平價中餐的漲價密碼、新型價格刺客……
其中變化具體體現(xiàn)在,你原本以為Bistro的靈魂是酒,但吃飽喝足之后,你發(fā)現(xiàn)只有那張賬單最能直擊靈魂。
01、Bistro,主打一個親民
在關于bistro眾多的起源中,流傳度和接受率最高的一種說法是這樣的。
1814年,戰(zhàn)無不勝的拿破侖軍隊被俄國打敗,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俄軍騎兵入駐巴黎,當時的俄國士兵們嫌棄巴黎的餐館上菜的速度太慢,于是一直用俄語喊“快點”,當時人們通過發(fā)音用法語拼寫出了“bistro (bistrot)”,而后人們用它來替代那些規(guī)模不大的小酒館。
這種來自法國街邊的平價小餐酒館,主打以家庭平價菜為主,足以物廉價美的葡萄酒酒,適合人們閑暇之余跟朋友吃個飯喝一杯聊聊天兒,講究的就兩個字——自在。
傳統(tǒng)的法式bistro最擅長的就是各類家常菜,比如風味濃厚自帶鮮甜的洋蔥湯,將白扁豆和培根、火腿、鴨腿一起燉到綿軟的扁豆燉肉,還有據(jù)說“每家都會做,每家味道都不一樣的”勃艮第紅酒燉牛肉等等。
作為休閑餐飲(Casual Dini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實小酒館(Bistro)在世界范圍內(nèi)有著不少“兄弟姐妹”。
比如在西班牙,bistro就化身成為各式各樣的Tapas,一躍成為西班牙美食真正的精髓。相對于傳統(tǒng)量大管飽的法式bistro,tapas把分量降低到更符合“下酒菜”身份的小盤子,海鮮的大量使用也讓bistro往更精致也更貴的方向一路狂奔。
“橄欖油、番茄和海鮮”是西班牙美食的三位一體,只要大方向不變,我們依然能在tapas的領域找到許多性價比極高的美味。
比如著名的蒜油蝦,就是把蝦和巨量的大蒜及橄欖油放在一個小鍋里燜烤,一開蓋那可真是把隔壁桌小孩都能饞哭。
在巴塞羅那,還有十幾塊人民幣一大盤的番茄配面包,其實就是把酸甜清爽的番茄與羅勒、迷迭香等香料加上橄欖油拌在一起,簡單又清爽。
除了tapas,還有日式的居酒屋(Izakaya),美式的美食酒吧(Gastropub),都指向在一個輕松舒適的氛圍里,就著幾碟酒肴喝幾杯小酒,分享一段愉快的時光。
看到這也許你會有種莫名的熟悉感,沒錯,其實bistro和我們這以前說的酒肆,或者大排檔的概念非常接近。就比如大家都學過的《孔乙己》,茴香豆加紹興黃酒,怎么就不能算是中式bistro呢?
02、中國Bistro,不想做大排檔
不過,國內(nèi)的bistro似乎不太想當“法國大排檔”。
當你打開抖音或者小紅書,輸入關鍵詞bistro,你會發(fā)現(xiàn)一線城市的bistro人均價格大多在200-400元——在上海,這個價格還會更高一些。餐廳環(huán)境也相對精致,跟大排檔完全不沾邊,比起上文提到的那些,更像是一個全新的物種。
△國內(nèi)的bistro都在塑造精致貴價感。/網(wǎng)絡截圖
就像我們之前說過的,Bistro在各個國家都有其自己的形態(tài),因其因地制宜的柔軟度和包容性,能很好地與所在的地區(qū)貼合。在國內(nèi),Bistro也和城市文化相結(jié)合有了自己的特色。
比如上海。全中國大概沒有哪座城市像上海一樣熱衷bistro,甚至快要成為上海的地方特色了之一了。而酒糟,這一上海特色美食做法,也融入了bistro的浪潮中。

△在網(wǎng)絡平臺上一搜,bistro的信息多到讓人覺得上海遍地都是bistro。/網(wǎng)絡截圖
還有這幾年突然成為網(wǎng)紅的云南菜,各種菌子和鮮花讓云南菜在下酒菜這一點上能做到夠新奇,夠好看有夠美味。
而當bistro來到四川,那他必然要與中國*的菜系川菜之間進行一些有機結(jié)合,比如把二荊條和花椒什么的加到菜和雞尾酒里。
這些bistro的風格或許各有不同,但在一點上殊途同歸,那就是:都很貴。

△網(wǎng)絡平臺上,不乏對Bistro價格的吐槽。/網(wǎng)絡截圖
以上海某云貴川特色bistro為例,這家店的特色之一是豬耳朵凍,就是將鹵豬耳朵和特制高湯一起做成肉凍后,切上三分之一個手機大小的薄塊,配黃芥末醬和黃芥末籽。而這么一道菜,售價98元。這個價格放在菜市場,你可以至少買2斤鹵豬耳朵。
又比如在廣州某bistro,有道大菜叫大豬蹄子,就是把一根較為瘦弱的(重點)炸豬蹄肉切成三坨,再搭配上湖南特色擂辣椒做的醬。這道充斥著味道還行但真的大可不必的創(chuàng)新菜,需要188元。
△諸如此類的菜品分量真的讓人無言以對。/網(wǎng)絡截圖
反正吃完以后,我和在場的另外兩個大冤種都發(fā)出了震耳欲聾的沉默。
相比國外,國內(nèi)的bistro如此靈巧的定價,讓人均價格幾乎翻倍。有人將其戲稱為“平價中餐漲價的秘訣”,似乎也不是那么讓人難以理解。
03、無氛圍感,不Bistro
無氛圍感,不bistro。打開小紅書或者大眾點評,翻幾頁就能觀察到一個規(guī)律,十個bistro消費者里可能有八個都在強調(diào)氛圍感。

△氛圍感成為bistro必不可少的營銷賣點。/網(wǎng)絡截圖
只要食客能為它們所營造的“氛圍感”買單,無論中餐或西餐、貴州菜還是法國菜,當然有它們存在的理由。
什么是氛圍感?同樣,也是一個很難去定義的詞匯,歸結(jié)起來大抵有兩大關鍵詞:沉浸式體驗與情緒隔離。
其次,氛圍感更多講究無拘束、輕松感,如何通過好看的室內(nèi)裝潢為消費者營造這類體驗,是氛圍感營造的核心內(nèi)容。簡單來說就是,室內(nèi)裝修要能*眼做到吸引人進來,桌椅要天然風一點同時要保持舒適,最重要的是要適合自拍。
在空間的硬件上達標后,如何通過音樂、服務、餐食等內(nèi)容,為消費者營造情緒隔離感,讓其短暫拋開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享受當下,是氛圍感營造的最后一環(huán)。
從氛圍上來說,大排檔講究的是市井氣和煙火氣,而傳統(tǒng)法餐則因一系列條條框框的禮儀而顯得有點拘束。
相比之下,他們更希望有一個不需要考慮自己穿著是否正式,同時環(huán)境好、有氛圍、有一定品質(zhì)的社交場所。
國內(nèi)的bistro正好切入這一市場空白,在營造精致的同時,不帶給客人物質(zhì)與精神上太多壓力。bistro就是一個環(huán)境舒適、可以和朋友放松喝酒、分享食物的社交場所,而價位又剛好卡在街邊大排檔和高端西餐中間,可以以相對高級西餐廳更低的價格,享受到相對高端的氛圍。
人們?nèi)ンw驗bistro的初心,就是在某種有趣的氛圍里,為高速運轉(zhuǎn)的年輕人們疲憊的身心找到一個從胃到頭都能得到滿足的地方,營造出某個時間段可以忘我的世外桃源,并讓他們樂意為之買單。
但是風口過后的Bistro文化還是應該回歸到她原本的模樣:令人放松的環(huán)境,家庭式暖心的食物,豐儉由人、高性價比的酒水。而并非執(zhí)著于適合拍照的角落,每個盤子里都要出現(xiàn)的油紙和一張堪比精致料理的昂貴賬單。
畢竟,如果脫離了輕松的氛圍和平價的幸福,只想著如何披著皮賺更多的錢。那么bistro的味道,就已經(jīng)變質(zhì)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zhuǎn)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nèi)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