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角力20年:從山寨王國到彎道超車
在互聯網和科技領域,中國與美國企業(yè)誰更領先,一直是中文互聯網的“月經貼”,時刻撩撥著兩國網民的情緒。5月9日,美國職場社交網站領英進一步縮減中國業(yè)務,“領英職場”被放棄,而更核心的社交網絡功能已于兩年前關停,在網絡上引發(fā)眾多感嘆。
最近,又有一張對比圖引發(fā)網民熱議。
其中,一些公司只能算是“餐飲科技公司”,比如瑞幸咖啡和老鄉(xiāng)雞快餐,被列入表格頗有湊數的嫌疑。不過,這張略顯粗糙的對比圖仍然折射出一個事實:
一部分中國公司在某些賽道彎道超車,已經具備在某些維度上與國際巨頭扳手腕的能力。
比如,比亞迪此前已經是國內新能源車市場的第一名。但出乎不少人意料的是,就算把燃油車也算進來,今年第一季度,比亞迪仍然是國內汽車銷量第一的廠商,比排名第二的一汽大眾多賣出14萬輛。
這是近40年來,中國自主品牌車企第一次成為季度銷量冠軍。
又比如,滴滴此前經歷了漫長的下架整改和暫停注冊,國內用戶和訂單量持續(xù)萎縮。再加上競爭對手群起攻之,以及疫情影響,它在國內市場并不好過。
然而,根據最新發(fā)布的2022年報,滴滴國際化收入從2021年的36億元人民幣增至2022年的59億元,增幅為62%;全球年活躍用戶接近6億。
同樣在全球市場攻城略地的,還有背靠阿里的菜鳥國際快遞。
菜鳥的大本營在國內,但也在全球持續(xù)布局。2022年下半年,菜鳥國際快遞海外快速起網,成立北美、歐洲和東南亞三個大區(qū)。其日均運輸超450萬個跨境包裹,與聯邦快遞、UPS、DHL等國際巨頭同場競技。
倘若時光倒退二十年,許多人或許難以想象,中國企業(yè)反超跨國公司“老師傅”的一幕。
本世紀初,“山寨”和“Copy 2 China”是中國互聯網和科技企業(yè)揮之不去的標簽。前者的代表玩家包括深圳華強北的山寨機廠商,以及號稱“皮尺廠”的眾泰汽車。他們以毫無顧忌的模仿抄襲橫行一時,惹得國際大廠怒氣沖天,卻又無可奈何。
至于C2C玩法,更是被中國互聯網啟蒙時代的玩家運用得爐火純青。從門戶網站到電子郵箱,從即時通訊到社交網絡,彼時最火的互聯網產品都可以找到國外的“模板”,甚至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直到2017年前后,高鐵、網購、手機支付和共享單車被包裝為“新四大發(fā)明”出圈,成為自主創(chuàng)新的典型代表,中國科技行業(yè)才逐漸開始洗脫模仿標簽。
時至今日,中國互聯網科技行業(yè)基本走出模仿窠臼,并在新能源汽車、短視頻、電商、物流等不少領域引領技術、產品和模式創(chuàng)新,以國際巨頭未曾想象的方式實現彎道超車。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移動支付、直播帶貨、國際快遞、互聯網外賣等新產品和新服務,雖然在美國都可以找到類似產品,但中國公司不僅走出了與美國同行截然不同的發(fā)展路徑,還開辟出了更廣闊的市場。
如今,曾經以美國科技巨頭為師的中國企業(yè),在完成彎道超車后,正集體殺奔巨頭后院。
A
新能源汽車,是中國科技行業(yè)最令人刮目相看的彎道超車之一。
2022年11月,特斯拉上海工廠的約200名工程師接到一項特殊工作:前往美國加州,花費3個月幫助弗里蒙特工廠提高產能。如果取得成功,他們還會被派往特斯拉位于得克薩斯州和德國柏林的工廠。
弗里蒙特工廠是特斯拉第一座超級工廠。它建成于1962年,原本屬于通用汽車;幾經轉手后,特斯拉于2010年將其買下,改造為整車生產基地。
在上海工廠的工程師們萬里馳援之前,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廠已經運轉了十二年。而在當時,上海工廠剛剛投產不到三年,產能卻是弗里蒙特工廠的2倍,得州和柏林工廠的5倍。
此前,馬斯克多次點贊上海工廠,稱其有著“驚人的車輛質量和運營效率,做得非常棒”。把上海工程師派往加州,教美國人怎樣造車,無疑是對中國工業(yè)制造能力的又一次肯定。
中國汽車工業(yè)的彎道超車,背后是中外合資造車近四十年的技術沉淀和管理經驗。
在新能源車的新風口到來后,除了特斯拉從中獲利,更大的受益者是長期被合資品牌壓過一頭的本土車企:今年第一季度,國內銷量最大的10家新能源車企中,本土品牌占據9席,海外品牌僅有特斯拉一棵獨苗。
另一個彎道超車的案例,發(fā)生在互聯網外賣領域。
美國人吃外賣的歷史,要比中國人長得多。早在上個世紀,美國一些大型連鎖餐飲和個體餐館就開始提供外賣服務,自行聘請外賣員,服務周邊社區(qū);到了PC互聯網時代,誕生了以Grubhub為代表的訂餐網站;移動互聯網時代又有了Doordash和Uber Eats,外賣市場可謂百花齊放。
相比之下,中國外賣市場與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基本同步,起步比美國晚得多,但節(jié)奏快了不止一個量級。
以美團外賣為例,它和Doordash都誕生于2013年;如今十年過去,在外賣流量的助推下,美團市值超過8000億元人民幣,而Doordash只有不到1700億元。
外賣歷史悠久的美國,為何沒能跑出美團這樣的以“吃”為根基的巨頭?
根本原因在于,Grubhub、Doordash和UberEats等美國外賣平臺都不具備“無限游戲”的企業(yè)基因,其長期戰(zhàn)略著眼于縱向而非橫向擴張,其主業(yè)始終是送外賣,并未將業(yè)務觸角延伸至其他領域。這就讓外賣平臺的潛在價值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美團做外賣,重心是抓住高頻交易場景,為到店、酒旅、本地生活、社區(qū)電商等其他業(yè)態(tài)注入用戶和動能,讓外賣成為其他商業(yè)生態(tài)的底座。
在中國互聯網圈,以核心業(yè)務作為基礎設施和競爭優(yōu)勢,不斷向其他領域橫向擴張,幾乎是所有大公司的必由之路。但在美國,倘若一家公司設定如此發(fā)展路徑,勢必面臨監(jiān)管機構、競爭對手和用戶層面的重重制約,幾乎不可能跑通。美團之所以能夠觸達比Doordash更高的天花板,生長土壤的特殊性至關重要。
盡管彎道超車的路徑和姿勢并不相同,但在新能源車和互聯網外賣這兩大領域,中國企業(yè)已經具備了一定優(yōu)勢。盡管談不上全面領先,但他們已經具備了與國際巨頭的一戰(zhàn)之力。
B
如果說新能源車和外賣是中國人感受最深的彎道超車,那么在海外市場,來自中國的電商和快遞服務給外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美國電商市場,亞馬遜仍然是絕對老大,市場份額超過50%。但與此同時,它的產品服務形態(tài)已經連續(xù)多年止步不前。
一方面,亞馬遜面對商家格外強勢,尤其是海外商家,亞馬遜動輒以各種理由封店,后者卻幾乎找不到救濟途徑;另一方面,消費者不得不付出每月14.99美元的Prime會員費,才能繞開昂貴的配送費用。即便如此,一件商品也需要2~3天才能送達。
盡管槽點眾多,但由于缺少競爭對手,亞馬遜仍然可以我行我素,直到中國電商公司入局。
2018年,SHEIN進入美國;2022年下半年,拼多多旗下的TEMU開始在北美攻城略地。兩大平臺依照低價策略,不斷侵蝕亞馬遜及其他美國電商的市場份額。對于如何更有效地抑制SHEIN和TEMU,亞馬遜尚未拿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方案。
另一邊,亞馬遜的電商業(yè)務陷入瓶頸。今年第一季度,亞馬遜在線零售額與去年同期持平,Prime會員增長停滯。這促使亞馬遜兩個季度縮減2.7萬名員工,是公司成立29年以來的最大規(guī)模裁員。
與此同時,中國自己的國際快遞們也在快馬加鞭趕上,頗有“超英趕美”的態(tài)勢。
國際快遞市場一直是UPS、聯邦快遞和DHL三巨頭的天下。但最近幾年間,正如那張對比圖所展示的,以菜鳥國際快遞為代表等中國本土公司,伴隨著跨境電商出海,開始在跨境物流市場嶄露頭角,并在全球各個市場開疆拓土。
在東南亞,極兔快速崛起。它從印尼起步,一方面將關系密切的OPPO、vivo渠道商轉化為代理商,另一方面與Shopee等當地電商密切合作,很快就成為東南亞首屈一指的快遞公司,市場份額超過1/4。
而在拉美市場,跨境包裹原本需要二三十天才能送達,菜鳥國際快遞把這一時間壓縮到了最快一個多星期。本地網購方面,消費者原本至少需要等上四五天,菜鳥國際快遞則做到了圣保羅等核心城市隔日達甚至次日達,其余城市平均2~3天送達。
在歐洲,菜鳥在西班牙、波蘭等重點市場自建快遞網點和末端配送網絡。僅在西班牙,日常合作的派送員已經突破了700人,高峰期超過1000人。反觀大部分國際快遞公司,末端配送還是基本上靠當地郵政或外包給本地快遞公司來做。
極兔、菜鳥國際快遞等中國公司的入局,攪動國際快遞競爭格局,促使國際巨頭不得不調整策略、降低價格。
例如,聯邦快遞5月初在亞太地區(qū)推出“國際經濟快遞服務”,瞄準國內中小客群。
間接推動聯邦快遞改弦更張,反映出中國快遞企業(yè)的發(fā)展?jié)摿Α?/p>
比如,菜鳥國際快遞的獨特優(yōu)勢是,一方面貼近中國市場,能夠更準確地感知和把握跨境電商行業(yè)的所想所需;另一方面又扎根海外目的地市場,并輸出技術、資源和管理方式,幫助當地提升物流體系的現代化水平和運轉效率。
長期來看,隨著中國跨境電商的四面出擊,以及全球產業(yè)帶的轉移,中國有望孵化出自己的國際物流巨頭,顛覆以歐美為主導的國際快遞格局。
從新能源汽車到外賣,從跨境電商到國際快遞,中國公司已經成為國際老牌巨頭的強勁對手。他們在國內市場搭建了穩(wěn)固的基本盤后,正在國際市場競爭更多份額。網民熱衷于傳播和討論“中美科技大比拼”這樣的梗圖,除了調侃個別“德不配位”的本土公司外,也暗含著對于中國科技公司的長足進步的認同,以及對于中美科技相互借鑒、良性競爭的期待。
二十年間,太平洋彼岸的“老師”仍然在大多數領域占據技術高地。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在從山寨、C2C走到自主創(chuàng)新、集體出海后的新階段后,中國的“學生”已經在某些賽道彎道超車。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