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的年輕人,正在流行“壓馬路”
繼身穿始祖鳥、頭頂拉夫勞倫棒球帽、腳踩薩羅蒙之后,當代都市潮人的標志又多了一項,周末來一場Citywalk。
Citywalk,又叫城市漫游,是今年社交網絡上最流行的城市運動。
有多火呢?“每個city都在被walk”上了小紅書熱搜第一。截至發(fā)稿,小紅書Citywalk相關筆記有31萬篇,筆記數(shù)是去年爆火的槳板運動的3倍,并且每周以10%的速度增長。
攜程數(shù)據(jù)顯示,最近一周, Citywalk產品訂單環(huán)比前一周增長近40%,熱門目的地有上海、重慶、貴陽、杭州、成都、烏魯木齊等。
之所以大家對Citywalk熱情高漲,或許是認為這項戶外運動門檻并不高。有網友調侃,Citywalk不就是俗話說的“逛大街”“壓馬路”嘛。
但事實上,Citywalk并非我們想的那么簡單。
Citywalk該怎么玩?它會不會像陸沖、飛盤一樣曇花一現(xiàn)?
Citywalk,優(yōu)雅省錢版“壓馬路”?
要想看一項新興運動怎么玩,第一件事就是打開社交網絡。
通過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目前流行的Citywalk 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是漫無目的、開盲盒式瞎溜達。跟目的性極強的特種兵式旅游不同,Citywalk主打一個沉浸式、慢節(jié)奏。
相對于天南海北的旅游,Citywalk多在自己生活的城市,時間多在周末,不設目的地,不打卡網紅地標,不用考慮“出片”,在路邊隨機發(fā)現(xiàn)的一家超好吃的面包店都可以成為一種“小確幸”。
然而,這種開盲盒式的Citywalk因為隨機性太強也最容易“翻車”。在小紅書,Citywalk熱門筆記留言區(qū)點贊最多的是“容易/怕迷路”。
能在迷路或走不動時隨機坐公交或能打車是Citywalk的底線。
除了公共交通,城市街道景觀是Citywalk的質量保障。畢竟,相較于傳統(tǒng)自然風景區(qū),Citywalk的可玩性在于“人文”。
在知乎,有業(yè)內人士總結,目前世界上最適合Citywalk的城市是東京,國內是上海?!吧虾J侵袊擎?zhèn)化最早的城市,有大量老式街道,非常適合步行,個體商業(yè)也發(fā)達,街景也相對豐富?!?/span>
“在北京,除了二環(huán)里的胡同,其他地方對Citywalk挺不友好的?!痹诒本┥盍耸甑拿襟w人徐璐感嘆。
“北京的路很寬,雙向八車道,還很多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一條大路上有時連個便利店都沒有,walk個啥,開車都乏味。”
此外,城市布局也對Citywalk有影響。“北京西邊有很多單位大院,容易出現(xiàn)斷頭路,這是Citywalk最糟心的事。而北京東邊的CBD商圈樓間距寬,道路也寬,很多辦公樓都不能隨便進,避暑、避雨甚至廁所都沒有,去那walk就是災難?!?/span>
除了交通和城市布局,決定Citywalk質量的第三個要素是氣候。
“六月的廣州,在路上走5分鐘都算酷刑?!?/span>
“在錦州,一年刮半年四五級的風,能把你頭吹掉?!?/span>
Citywalk是合適的季節(jié)去合適的地方。
因為Citywalk“有門檻”,所以在社交網絡上出現(xiàn)了很多有規(guī)劃的Citywalk攻略。Citywalk也開始跟更多的消費場景產生聯(lián)結。
同程研究院與騰訊營銷洞察聯(lián)合發(fā)布的《中國旅行消費趨勢洞察白皮書(2023年版)》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旅行消費的四大新趨勢是小眾獨特、自在松弛、未知驚喜、深度在地。同時,距離近、花銷少、不擁擠、美食多也是年輕人選擇旅行方式的重要參考因素。
需求映射到產品,Citywalk開始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主題。在社交平臺,Citywalk的胡同路線、賞花路線、文藝路線,一應俱全。與此同時,逛吃、夜游、掃街也成為打開Citywalk的新方式。
上海的武康路、安福路,北京的鼓樓、雍和宮,天津的五大道、意式風情區(qū)、西開教堂、瓷房子等都憑借獨特的城市人文氣息成為熱門的Citywalk路線。
近年來,隨著Citywalk變得越來越火,在內容和組織上也越來越專業(yè)規(guī)范,于是產生了Citywalk的第三種方式——付費Citywalk,也就是花錢雇人陪你溜達。這也更接近Citywalk誕生之初的理念。
Citywalk最早來自倫敦,幾個人在專業(yè)講述員的帶領下,有計劃地行走在城市的某條路線上,從歷史、地理、人文、風俗等各方面,感受一座城市鮮活的生命力。
85后媒體人田小曦從上學到買房安家已經在北京生活了十余年。王府井、前門、后海這些著名景點在她看來已經是“游客專屬”,毫無吸引力。但去年,田小曦參加了一次有組織的“什剎海Citywalk”,半天時間,幾十塊錢,她認為很值。
“如果不是有專人講解,我還不知道什剎海除了酒吧,還有十座名寺古剎,在那附近的西海是北京城里的濕地公園,住在旁邊胡同里的居民有一套獨特的方式與濕地和諧共處……最有意思的是,講解員說什剎海的火神廟是全國求姻緣最靈的地方?!?/span>
目前,像田小曦一樣付費Citywalk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沈陽等多個城市也出現(xiàn)了本地的Citywalk組織。作為旅游產品,在攜程,Citywalk的形式以半日游和一日游為主,價格多在百元上下。
對于“在城市里走一走要花錢”這件事,目前的觀點是兩極分化。
在從事上海城市研究工作的陳寧看來,付費Citywalk更適合在大城市工作的朋友圈有限的外來人口,更多是一種社交行為?!鞍賮韷K低成本打發(fā)一天時間,運動的同時又能漲知識,還能認識一群新朋友,發(fā)個fancy的朋友圈?!?/span>
同時,陳寧認為,付費Citywalk的形式跟研學有點像,這種高文化濃度的活動對于普通人有一定門檻,更適合文史愛好者。
“對于外來人口少的小城市,讓本地市民花錢跟團'散步',參與熱情不會太高?!?/span>
Citywalk,能火到明年嗎?
早在十多年前還在武漢上大學的時候,旅游博主@申請的申同學就已經在文學院學長的帶領下,成了一個 City walker。
那時候他最愛漢口的租界區(qū),游走在羅馬式、哥特式、俄式或日式老建筑間,不時穿過紅墻綠瓦下的咖啡店、餐廳、商鋪。舊時的“東方芝加哥”,今日的新漢口,在他眼里全是這座城市留給他的故事。
“當時完全不了解‘Citywalk’這個洋氣的概念,我們有的只是對腳下這片土地的好奇心?!鄙晖瑢W笑言。直到慢慢從垂類旅游平臺上補完課他才發(fā)現(xiàn),這項活動原來早就悄悄在城市里蔓延開了。
最早是主打年輕、小眾旅行線路的稻草人旅行社發(fā)掘了這一商機,2008年就推出了結合城市文化的城市行走旅游產品。之后的十余年,城市漫游的商業(yè)化一直都在小步向前,與風風火火的大旅游市場相比,顯得格外安靜。
但直到2020年以來,面對很多時候的非必要不遠行,更多人開始把視線對準“附近”——居住的城市和社區(qū),Citywalk才真正有了一絲走紅的味道。
已經做了五六年相關活動的“藝旅文化”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劉銳告訴有意思報告,由于有“行家”陪同,講究更具文化屬性的交流,所以藝旅的“重讀城市”系列活動一般以20人/次為上限。2020年以來,過往可能一個月走一兩次的活動頻率直接升級成了每周多達三四次。
最早將Jane's Walk帶入國內的瓔珞對此也深有同感。
Jane's Walk發(fā)源于加拿大多倫多市,是為了紀念作家、城市活動家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而舉辦的一系列城市漫游行動,不同于城市考古,Jane's Walk更加側重從城市規(guī)劃角度出發(fā)的觀察和思考。
從事城市規(guī)劃行業(yè)的瓔珞與國內關注城市和交通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覽眾山小”志愿者團隊一起,從2019年開始在上海等多個城市陸續(xù)發(fā)起多場免費的Jane's Walk,他們關心城市的發(fā)展與更新,也愿意把Jane's Walk變成一個市民與城市發(fā)展專業(yè)人士交流互動的平臺。
而在2020年之后,她明顯感覺到,不論是Jane's Walk這樣的公益性活動,還是收費的商業(yè)項目,更多的市民、更多的年輕人開始參與到這項原本略顯“曲高和寡”的活動中來。
“就像學者項飚談到的‘附近的消失’,很多人意識到了自己與附近應該有更深的連接,也愿意回歸到自己的生活與社區(qū)中來,與這些街道、店鋪、建筑和人建立起聯(lián)系?!杯嬬蟊硎?。
當出行逐漸松動,除了本地人,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也開始將Citywalk列入旅行計劃,更具大眾影響力的OTC旅游平臺也加入到了城市漫游大軍中來。
攜程相關負責人表示,Citywalk的走紅與大家精神需求的持續(xù)增加密切相關,相比過去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更多人開始追求旅途中的互動感和體驗感;疫情期間長途旅游活動的受限,也讓短距離、小規(guī)模的本地游成為主流,Citywalk這種體驗感極強的休閑旅游方式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喜愛。
由于Citywalk天然具有在城市中游走的性質,就連運動健身平臺也注意到了這項與眾不同的活動。
Keep在去年8月上線了《劇情跑·城市漫游系列》課程,圍繞北京、上海、廣州等八大城市,講故事、說文化,帶著大家用跑步的方式來漫游和探索城市,上線首日就有超過20萬次打卡跟跑該課程。
截至2023年6月,“劇情跑·城市漫游”8節(jié)課程共有346萬人次參與,每個月差不多都還有近萬次打卡。
不過,如果說Citywalk曾經的問題是,小圈子里熱熱鬧鬧,大部分人尚不知情。那么如今,這項時髦城市運動的問題或許變成了,不僅很難做,而且不賺錢。
最難的就是路線規(guī)劃。首先需要有一條完整的步行路線,沿途有足夠的可看性和人文深度,還要結合季節(jié)、時令等自然條件,里面存在著許多細枝末節(jié)的考量。再加上對專業(yè)度有要求,所以邀請的“導游”通常都是在某一領域極有積累的專家。
如藝旅最近推出的“營造嶺南”系列行程,邀請了建筑學教授、考古研究員等,人力成本頗高。這樣的半日游行程單人收費198元,乍聽起來相當貴,主要的客群仍是有一定消費實力、對本地文化有興趣的少部分成年人。
劉銳表示,團隊一直希望能將這項活動帶給更多人,這些年來他們是將“重讀城市”系列作為品牌活動來做的,不僅沒有賺錢的意愿,也確實不賺錢。
而像Jane's Walk這類用愛發(fā)電的活動,每組織一次,從前期規(guī)劃到后期執(zhí)行志愿者們更是要在本職工作之外,投入極大的時間和心力。
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認同,盡管Citywalk越來越火,也具備極大的發(fā)展空間和潛力,但當下依然處在發(fā)展期。
特別是想靠Citywalk賺錢,幾乎還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藝旅文化為例,過去其較多地以小圈子口碑傳播為主,但現(xiàn)在已經收到不止一家旅游平臺的邀約,希望把城市漫游產品帶入平臺。但劉銳表示,現(xiàn)在還沒有到那個合適的時機。
而她所謂的“不合適”,也正指向限制Citywalk走向大眾化與商業(yè)化的兩個重要問題。
第一就是交付能力不足。目前的專業(yè)組織少,線路也少,專家資源更是有限,就算平臺需求大,他們也很難滿足;其次是旅游者的付費意識尚未完全建立,大家喜歡和認同Citywalk的價值,但仍然會覺得太貴。
不過劉銳依然樂觀,“能堅持做下來的,要么是專業(yè)度能打,要么就是能把社交和互動做好,對年輕人有足夠的吸引力。未來如果能有更多元的組織方,逐步提高交付能力,提高大眾的認可度和參與度,共同建設起健康的發(fā)展生態(tài),那時Citywalk的商業(yè)化或許才是更好的時機。”
瓔珞則從本地社區(qū)建設的角度補充道,相比長途旅行,現(xiàn)在很多人還不愿意在“家門口”花錢,但如果能夠和社區(qū)商業(yè)、教育做好聯(lián)動,比如和沿途小店合作、和周邊學校做課程互動等,提高大家對社區(qū)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城市漫游可以擁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但說到底,Citywalk大概率也不會是曇花一現(xiàn)的潮流,至少在小眾市場會一直存在下去。因為城市快速變化,永遠有人對城市的過去、現(xiàn)在及將來好奇,想要了解它的另一面。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