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蘋果汽車之死:如何一步步淪為 AI 的祭品?
蘋果汽車死了,在一個平常的下午。
沒有訃告,消息來源于一名記者的爆料。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蘋果汽車的死亡并沒有被確認,因為沒有任何人看到過蘋果汽車的 " 死亡證明 " ——官方?jīng)]有任何文件宣告它的結束,當然也沒有任何文件說明它的開始。
不過這些并不重要,因為消息發(fā)出后,從北美洲東岸圣塔克魯茲的山腳,到太平洋西岸北京高級寫字樓的玻璃墻幕背后,無數(shù)人就已經(jīng)開始自發(fā)地為蘋果汽車舉行葬禮了。
或者在許多人心里,蘋果汽車早就已經(jīng)死了,只是到了今天才正式下葬。
但這場葬禮并不悲傷。馬斯克在 X 平臺上轉發(fā)新聞并配了一個 " 致敬 " 和 " 點煙 " 的表情包;社交媒體充斥著歡迎蘋果擁抱 AI 的賀信;蘋果股價在當天還漲了 0.81%。
蘋果汽車像是這個時代為了迎接 AI 的一個祭品,在一片熱鬧的歡騰中被雪片般的信息淹沒,最后沉寂在歷史的塵埃里,仿佛從來都沒有出現(xiàn)過。
但許多問題仍然沒有答案。
比如,對于一個 " 手機 " 企業(yè),這個名為泰坦的項目為何會出現(xiàn),又為何會歷時十年之久?它是突然死亡的,還是逐漸凋零的?為何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優(yōu)秀、最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企業(yè),仍然做不好汽車?蘋果汽車用它的死亡,為我們留下了什么?
今天,我們想踏著時間回溯,嘗試揭開蘋果汽車死亡背后原因。
喬布斯的遺產(chǎn)
提及蘋果汽車,我們會說它已經(jīng)持續(xù)了十年。因為時間是從 2014 年蘋果在內部確立 " 泰坦計劃 " 時算起的。
不過如果認真考證,蘋果汽車的起點卻應該追溯到 2008 年,追溯到當時在喬布斯心底萌發(fā)的一個和 iPhone 比肩的偉大靈感。
2008 年,相信許多人仍然記憶猶新。那一年,從美國爆發(fā)的次貸危機席卷全球,無數(shù)企業(yè)在旦夕之間破產(chǎn);那一年,中國汶川發(fā)生 8.0 級強烈地震,無數(shù)生命在頃刻之間凋零。
但 " 希望 " 通常也在血與火當中孕育。
這一年,中國在北京成功舉辦 2008 年夏季奧運會;也是這一年,特斯拉在美國洛杉磯發(fā)布了全球第一款電動超跑,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大門被緩緩推開。
作為全球第一款電動超跑,Tesla Roadster 一經(jīng)發(fā)布就在美國上流社會引起轟動,當時包括已經(jīng)當上加州州長的施瓦辛格和谷歌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拉里 · 佩奇在內的美國富豪,都以擁有一輛 Roadster 為榮。
這樣一款完全意義上屬于未來的汽車,當然也受到當時喬布斯的關注,當時他剛剛發(fā)布完第一款 iPhone。
時任蘋果董事會成員 Mickey Drexler 曾回憶說,喬布斯拿著 Roadster 的照片向他展示,并稱贊 " 打造出如此優(yōu)秀的工程技術是最美妙的部分。"
當時,喬布斯就表示蘋果也應該擁有一款屬于自己的汽車,這件事后來也被蘋果前 iPod 高級副總裁 Tony Fadell 證實。
時至今日,我們無法考證是不是特斯拉啟發(fā)了喬布斯,但可以確認的是,作為站在時代最前沿的兩個人,當時的喬布斯一定在某一瞬間和馬斯克看到了一個同樣的未來。
但和馬斯克立即投入到特斯拉的事業(yè)中不同,剛剛發(fā)布完 iPhone 的喬布斯還沒有精力投入一項新事業(yè)。
更何況,喬布斯當時的身體已經(jīng)每況愈下。五個月之后,出席蘋果全球開發(fā)者大會的喬布斯就已經(jīng)變得十分消瘦。再之后不久,其病情惡化的消息就開始見諸報端。
然后蘋果就開始進入到一段漫長的權力交接期,這個過程一直持續(xù)到 2011 年。這一年 8 月,喬布斯因病辭去了蘋果公司 CEO 的職務,庫克正式成為了這家當時市值 5000 億美元的巨型企業(yè)的掌門人。
所以從 2008 年到 2012 年,雖然喬布斯很早就預見了智能汽車的未來,但新產(chǎn)品的發(fā)布、喬布斯病情的惡化、公司權力的交替,無數(shù)的事情如雪花般向著蘋果紛至沓來,自然也就不會有人記得 " 蘋果需要一輛自己的汽車 " 這件事情了。
但無論如何,這一抹從喬布斯腦中靈光終究還是被蘋果記下了,并成為了喬布斯給蘋果留下的眾多遺產(chǎn)之一,在很長時間內,它都被蘋果當作可以接替 iPhone、開啟新時代的種子。
蘋果公開的秘密
如果不是喬布斯的身體原因,蘋果可以從 2008 年就開始推進汽車項目,那么,如今全球新能源汽車格局或許大有不同。
但這個世界上最沒有意義的就是如果。
2008 年之后,喬布斯身體每況愈下;逐步接手的庫克也面臨著穩(wěn)定局面、重組管理團隊的重任,沒有精力顧及造車。
2011 年之后,剛剛穩(wěn)住局勢的庫克又面臨著智能手機市場的激烈競爭。那時全球的智能手機市場還處在群雄割據(jù)、烽火四起的局面。
對于蘋果來說,當時全球市場上,一邊是三星帶著 Android 在海外勢如破竹,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制造商;一邊是 Google 以 125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摩托羅拉移動,親自下場打響 Android 與 iOS 的生態(tài)之戰(zhàn);同時,在塞班系統(tǒng)上失利的諾基亞又與微軟聯(lián)手,帶著 Windows Phone 操作系統(tǒng)卷土重來,在一旁虎視眈眈。
在中國市場,華為、魅族、OPPO、vivo 也是群雄并起。這一年,小米第一款手機正式發(fā)布," 性價比 "、" 互聯(lián)網(wǎng)模式 " 這些后來讓傳統(tǒng)手機大廠汗流浹背的新詞即將出現(xiàn)。
外患未除,庫克自然無力造車。
當然,背后更重要的原因也可能是,當時的蘋果已經(jīng)依靠 iPhone 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企業(yè)了,手握這樣一個剛剛才開始挖掘的巨大金礦,蘋果自然也無需像馬斯克一樣投入全部身家,去搏一個電動汽車的未來。
所以陰差陽錯之下,蘋果錯過了入局新能源汽車的第一個時間窗口。而當庫克再一次想起喬布斯生前留下的那 " 一閃而過的靈光 " 時,時間就已經(jīng)到了 2014 年。
這是一個關鍵的年份。
對于蘋果而言,這一年發(fā)布的 iPhone 6 和 iPhone 6 Plus 在全球熱銷,帶動蘋果股價一路突破 7000 億美元市值,同時也幫助蘋果奠定了其在全球智能手機行業(yè)里的霸主地位。
對于市場而言,醞釀已久的技術變革也終于到了爆發(fā)的時候。
2012 年,AlexNet 在 ImageNet 大規(guī)模視覺識別挑戰(zhàn)(ILSVRC)中獲得勝利,開啟了深度學習和卷積神經(jīng)網(wǎng)絡(CNN)的時代。
經(jīng)過兩年的技術培育,2014 年的 AI 已經(jīng)成為全球技術的風向標,有頭有臉的企業(yè)都開始搶先布局。
谷歌在這一年以 5 億美元收購了 DeepMind,其在一年后就推出了聞名全球的 AlphaGo;Facebook(如今叫 Meta)在這一年成立了 Facebook AI Research ( FAIR ) 實驗室,如今已是最先進的 AI 研究機構之一。
作為全球領先的科技企業(yè),蘋果也從很早就開始投入 AI,其 2011 年推出的 iPhone 4S 就引入了基于 AI 和機器學習技術的語音助手 Siri。
但在當時,AI 技術最大的應用落地場景并不是虛擬助手,而是自動駕駛。
同樣是在 2014 年,Google 在 5 月份展示了一款無方向盤、無踏板的自動駕駛原型車;特斯拉在 10 月推出了如今大名鼎鼎的 Autopilot 輔助駕駛系統(tǒng);奧迪在加利福尼亞拿下了第一張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同時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還在持續(xù)上漲。
自動駕駛、新能源汽車,這兩個喬布斯 " 靈光一閃 " 中的預見在這一年都得到了印證,而庫克和蘋果也正好在這一年攢夠了可以去新世界一探究竟的籌碼。
就這樣,一個名為 " 泰坦計劃 " 的造車項目就在蘋果內部順理成章地誕生了。
不久后,蘋果的 " 挖人 " 動作被陸續(xù)曝出,先是挖來了時任北美研發(fā)中心總裁兼首席執(zhí)行官 Johann Jungwirth;后又招聘了一些汽車變速器方面的專家。
一系列的動作讓蘋果的秘密再難以掩蓋," 造車 " 也就這樣成為了蘋果有史以來最大的 " 公開秘密 "。
當蘋果成為追隨者
對于任何一家造車新勢力來說,2014 年下場造車都不算晚,畢竟這一年小鵬和蔚來也才剛剛成立,理想甚至還要再等一年。
但唯獨對于蘋果來說,此時下場已經(jīng)晚了。因為無論市場還是蘋果,都對蘋果汽車有著極高的期待。
回顧蘋果的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從蘋果用 iPod 改變人們聽音樂的方式開始,到用 iPhone 重新定義手機,再到用 AirPods 砍掉耳機線,蘋果一直都扮演著一個開拓者和引領者的角色。
因為一直走在時代最前沿,所以蘋果才成為 " 極客 " 的代名詞,它每年的新品發(fā)布會才被稱為 " 科技界的春晚 "。
這樣的標簽為蘋果帶來了巨大的好處,比如,其在全球范圍內無與倫比的品牌號召力,比如其產(chǎn)品堪比奢侈品的超高溢價,以及其一度接近 3 萬億美元的市值。
這種品牌定位,蘋果不能打破,也不容打破。所以蘋果一旦下場造車,就必然要做出一款超越當前市場上所有產(chǎn)品的產(chǎn)品,必須重新定義汽車。
但擺在庫克面前的問題是,重新定義汽車這件事,已經(jīng)有人做了,那個人是馬斯克。
2012 年,特斯拉推出了 Model S,緊接著又在 2015 年推出了 Model X。所以如果蘋果想要重新引領世界,就需要在這個基礎上,做出更具顛覆性的產(chǎn)品。
這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蘋果決定先學習特斯拉,然后再超越特斯拉。
這是從當時蘋果的一些行為上推斷出來的:
2015 年,一位蘋果員工曾通過郵件向 Business Insider 爆料,暗示蘋果正在開展一個「和特斯拉競爭」的項目,而且會有不少特斯拉員工跳槽前來。同時,蘋果的機構投資者之一的 Carl Icahn 也對外表示,蘋果汽車將在 2020 年投放市場,蘋果會將車看作是 " 終極的移動設備 "。
但這樣的跟隨策略很快就讓蘋果感受到了絕望,因為特斯拉推出了更具有顛覆性的產(chǎn)品—— Model 3,一輛暢銷 8 年仍然極具生命力的新汽車。
剛剛發(fā)布的 Model 3 定價 35000 美元,與之前定價超 90000 美元的 Model X 相比絕對算得上價格低廉。同時,特斯拉還宣布所有新車都將配備能夠實現(xiàn)完全自動駕駛的硬件,這兩個動作徹底幫特斯拉奠定了在智能汽車行業(yè)的領導地位。
當然,這對蘋果汽車來說并不算是一個好消息,畢竟這意味著蘋果汽車的顛覆之作不得不另尋他途。果然,不久之后蘋果就傳出 " 泰坦項目 " 陷入停滯的消息,相關高管也被調走。
然后,蘋果就陷入了一段 " 嘗試、自我否定、又嘗試 " 漫長過程。
2016 年 5 月,有消息稱蘋果開始對電動汽車充電樁感興趣。2017 年,《紐約 * 時報》再度確認蘋果停止整車開發(fā);然后庫克公開回應,稱蘋果正在進行無人駕駛技術方面的研發(fā)。
從 2018 年到 2020 年初,蘋果先后嘗試與寶馬、奔馳等傳統(tǒng)車企合作,探索過從商務車切入市場的可能;嘗試過專注于純自動駕駛軟件算法的研發(fā);也試圖過通過收購加速技術積累 ....
這個過程中,蘋果還在持續(xù)地從特斯拉挖人。2018 年 8 月,曾任特斯拉工程高級副總裁的 Doug Field 開始成為 " 泰坦計劃 " 的負責人。馬斯克曾無不諷刺地說道," 蘋果已經(jīng)成了特斯拉的人才垃圾場。"
但無一例外,這些方案都沒有成功。
作為對比,當蘋果還在為 " 造一款什么樣的車 " 舉棋不定的時候,特斯拉卻正在全球范圍內高歌猛進。
2018 年,馬斯克親自到中國談妥了上海超級工廠的落地事宜。2019 年 1 月,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開工。同年 12 月,上海超級工廠首批 Model 3 標準續(xù)航里程版下線交付。
在中國速度和中國市場的助推下,特斯拉的銷量在 2020 年取得爆炸性的增長。這一年,特斯拉在全球共計交付了 49.95 萬輛汽車,同比增長 36%,其中上海超級工廠全年交付就超過 20 萬輛,中國市場更是為特斯拉帶來了超 30 萬輛的大單。
經(jīng)此一役,特斯拉徹底坐穩(wěn)全球新造車的頭把交椅,其股價一年增長了 743.4%,超越全球所有的汽車廠商市值的總和。
顯而易見,這個時候全球范圍內的新能源汽車行業(yè)已經(jīng) " 大局已定 "。蘋果再難超越特斯拉,成為那個半路殺出、掌握智能汽車話語權的黑馬了。
2021 年 9 月,來自特斯拉的高管 Doug Field 離職,蘋果主管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 John Giannandrea 接手 " 泰坦計劃 ",不久后,負責 Apple Watch 的 Kevin Lynch 加入進來。
兜兜轉轉之后,蘋果汽車又回到了起點。
蘋果的悖論和枷鎖
按理來說,蘋果汽車是一個標準的含著金湯匙出身的富二代。
但隨著我們去回顧蘋果汽車短暫的一生,會發(fā)現(xiàn)它的劇本并不比那些篳路藍縷的窮小子多哪怕一點的爽文套路。
事實上,就像大多數(shù)小說中豪門公子帶著財富也同時帶著束縛一樣,蘋果汽車同樣也從出生那天起,就背負著巨大的枷鎖和矛盾。
從已有的信息來看,蘋果想要造的車是一輛沒有方向盤和油門,具備 L5 級別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
但恰恰是這 L5 級別的自動駕駛,成為了蘋果汽車的第一個矛盾。
蘋果是在 2014 年定下 L5 級別自動駕駛計劃的,但是直到今天,我們仍然看不到這種技術在乘用車上實現(xiàn)的路徑。這也成為阻礙蘋果汽車計劃落地的關鍵技術壁壘之一。
從現(xiàn)在來看,這樣的決策顯然是錯誤的。但處在當時的環(huán)境,蘋果除了 L5 也沒有別的選擇。
2014 年,方興未艾的自動駕駛技術還流傳著漸進式和跨越式兩種路線。
所謂漸進式,就是 " 積少成多 " 一步一個腳印。他們主張從 L1、L2 的輔助駕駛開始做起,逐步實現(xiàn) L5 級別的完全自動駕駛。而跨越式則更加 " 天才 ",他們主張?zhí)^前期的輔助駕駛階段,直接實現(xiàn) L4、L5 級別的自動駕駛。
當時,選擇輔助駕駛路線的企業(yè)主要以傳統(tǒng)車企為主,因為這類技術能夠更快應用到車輛上,為產(chǎn)品體驗帶來革新。
而以 Google、Curise、百度為代表的科技巨頭則對自身技術實力更加自信,再加上沒有汽車業(yè)務的束縛,所以都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跨越式路線。
蘋果作為全球最頂尖的科技企業(yè),在這種時候自然承認自己不行,所以也一頭扎進了 L5 的路線當中。
當然,這背后還有另外兩個原因。
其一是蘋果汽車應該具備 L5 級別的自動駕駛是喬布斯生前就有的暢想;其二則是當時的蘋果要想超越特斯拉,可以依靠的,也只有實現(xiàn) L5 級別的自動駕駛。
要知道,馬斯克一直將自動駕駛作為特斯拉最核心的競爭力。2016 年以來,馬斯克一直大肆宣揚特斯拉的 " 全自動駕駛(Full Self-Driving)" 實現(xiàn)指日可待。這件事情在 2022 年的時候還曾在美國被提起集體訴訟。
這樣的宣傳聽在消費者耳朵里,大家可能會因為一時沖動購買一輛特斯拉。但同樣的信息傳遞到庫克耳朵里,影響的則可能就是蘋果汽車的戰(zhàn)略。
如今我們無法考證庫克是否被馬斯克 " 忽悠瘸了 ",但可以明確的是,選擇 L5 級別自動駕駛的造車目標,是蘋果汽車死亡的關鍵原因之一。
2022 年以來,隨著 L4、L5 高級別自動駕駛路線發(fā)展受阻,全球范圍內的自動駕駛企業(yè),包括 Google Waymo,通用 Curise 等自動駕駛巨頭在內,都開始裁員、甚至倒閉。
L5 實現(xiàn)遙遙無期,蘋果汽車自然也遙遙無期。
所以錯誤的技術決策,是蘋果汽車死亡的第一個伏筆。但技術終究只是技術,真正決定蘋果汽車死亡命運的,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蘋果已經(jīng)沒有了喬布斯。
庫克主導的蘋果造車,從一開始就在將特斯拉作為目標。那時,蘋果就已經(jīng)不再有喬布斯發(fā)布 iPod、iPhone 等產(chǎn)品時的意氣風發(fā)了。
或者從這個時候,蘋果汽車的死亡就已經(jīng)注定了。
因為這個時候,蘋果就已經(jīng)從一個開創(chuàng)者,變成了一個跟隨者,而喬布斯永遠不會跟隨別人,他只會被別人跟隨。
就如同馬斯克永遠強調的 " 第一性原理 " 一樣,從物理定律和基本原理出發(fā),而不是從傳統(tǒng)或慣例出發(fā),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真正的開創(chuàng)者,在決定開創(chuàng)時,是不會循著前人的足跡的,因為他們前面沒有人人了。所以某種程度上,喬布斯和馬斯克是一類人,而庫克不是。
原本這也并不是一個問題,畢竟人各有所長,我們也無法要求每個人都成為喬布斯或者馬斯克。但問題在于,蘋果汽車需要的答案,只有喬布斯、或者馬斯克這樣的人才能給得出。
這其實才是蘋果汽車最大的問題,這可能也是蘋果汽車從立項那天起,就免不了無疾而終的結局的原因。
結尾
正如我們開頭所說,蘋果汽車的死亡并不是一場悲劇。
畢竟蘋果如今已經(jīng)徹底錯過了入局造車的最佳窗口期,而且造車項目也無法給蘋果帶來超額收益,砍掉造車項目自然也就成了理所應當?shù)氖虑椤?/span>
這個過程當然也有過掙扎。
比如 2024 年年初,在蘋果汽車被曝出項目被砍之前,曾有新聞提到庫克計劃將蘋果 L5 級別的自動駕駛降低到 L2。
這顯然是庫克對如今技術形勢和性價比的一種考量。遺憾的是,當蘋果終于看清了當前的技術形勢之后,回過頭再看新造車行業(yè),才發(fā)現(xiàn)過去的這幾年,蘋果錯過的已然太多。
如今在中國,輔助駕駛已經(jīng)成為了智能汽車的標配,以華為、小鵬為代表的企業(yè)已經(jīng)把輔助駕駛車輛開到了城市的大街小巷。
在這樣的背景下,蘋果即使做出體驗更好的輔助駕駛,也幾乎無法實現(xiàn)絕對領先的效果,這對于一直想要實現(xiàn)超越的蘋果來說,造車就沒有了太大意義。
畢竟,小米之所以到今天還堅決投入造車,是因為小米智能手機的毛利率只有 16.6%,汽車對于小米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但蘋果不一樣,蘋果的毛利率高達 45%,凈利潤率都有 26%。作為對比,特斯拉的毛利率不過也才 18%,凈利率更是只有 16%,更別提其他大多數(shù)造車新勢力的毛利率還趕不上特斯拉,凈利率更是為負的。
一直以來,蘋果的商業(yè)路徑都是通過推出領先的產(chǎn)品,占據(jù)頭部的高端市場,然后拿走這個市場的絕大部分利潤。
但這件事情,在智能汽車行業(yè)并不現(xiàn)實。這也讓蘋果明白,如今的汽車,還無法成為繼 iPhone 之后支撐蘋果的第二增長曲線。
但 AI 卻不一樣,以大模型為代表的 AI 浪潮正在越滾越大,再加上 AI 手機對傳統(tǒng)智能手機的戰(zhàn)火又起,仗打到本土的蘋果自然也就沒有了更多的選擇,就如同它造車的這十年,也一直沒有太多選擇一樣。
放棄造車的蘋果,可以更好地擁抱 AI,這是資本市場期望,也是庫克的希望。因為一直以來,庫克一直做的事情,都是為蘋果的股價服務。
所以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的模樣是別人決定的。而所有的成功和所有的失敗,也都有因緣際會的緣故。
蘋果還會走得更久,但造車卻只會隱如塵埃。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