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博物院巨幅漢畫像碑刻拓片亮相
該報獲悉,自4月9日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巨幅名作”更換了展件?!熬薮竺鳌笔桥_北故宮博物院不定期舉辦的專題展覽,每次都會選擇幾件大型文物進行展示。本期共呈現(xiàn)漢代碑刻拓片5件(套),包括漢武都太守李碑及碑邊黃龍白鹿拓片、漢李析里閣頌?zāi)乇?、漢嵩山少室石闕銘墨拓本、漢孝堂山石室石像拓片、漢武氏祠石雕拓片。
漢 武氏祠畫像石雕拓片紙
山東武氏祠左石室西壁下石像拓本,七女為父報仇。武氏祠位于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是東漢晚期武氏家族墓地三座路面石結(jié)構(gòu)祠堂和雙闕的總稱,始建于桓帝建和元年(147)。
漢 武氏祠畫像石雕拓片紙
這個故事被忽略了:一個縣令殺死了七個女人的鼻祖,所以當七個女人用縣令的馬車經(jīng)過渭水橋時,五個女人在橋上前后被封鎖,迫使她們墜入河中。橋下另外兩個女人坐船埋伏,等待機會攻擊落水縣令,報仇殺父。

漢 嵩山太室石闕銘墨拓本紙
太室石闕始建于東漢安帝元初五(118),位于河南嵩山太室山前的中岳廟。它是漢代太室廟前的神道闕,分為兩個部分,由一塊石頭和一塊石頭制成。闕上有陽刻篆字題,另刻隸書符文,行間有直向界格。其它石面全是雕刻人物、車馬、動植物等各種姿態(tài)生動的圖案,是研究漢代繪畫和社會習俗的珍貴實物資料。這本書隸書圓潤古樸,字體寬大,周正,兼具篆意,是漢代傳世紀念碑的杰作。
漢 嵩山少室石闕銘墨拓本紙
漢 嵩山少室石闕銘墨拓本紙(局部)
漢 嵩山少室石闕銘墨拓本紙(局部)
漢 嵩山少室石闕銘墨拓本紙(局部)
位于河南嵩山地區(qū)的“嵩山三闕”是太室石闕、少室石闕、開母廟三闕的合稱,是中國最古老的寺廟。少室石闕,位于河南省登封縣西少室山下,是少室阿姨廟神道闕,東漢安帝延光二年(123),太守朱寵。 類似于太室闕的型制。 少室石闕銘 為篆書, 寬大樸實,氣候恢宏,有大家之風。還有隸書題名。其它的石面也像是太室闕滿的畫像。清代書家王邈評云:“刻雖未工而字殊樸茂。 ”

漢 孝堂山石室石雕畫像拓片紙
位于山東濟南孝堂山上的孝堂山郭氏墓祠。祠堂內(nèi)多刻畫像,圖案是漢朝貴族陵墓石雕的常見主題,如朝會、拜拜、旅游、狩獵、百戲等。由于祠堂外壁有大量游客標題,紀年最早的是東漢中期的標題,畫像風格與出土于相鄰肥城的東漢永平年間的石雕非常相似,因此推斷孝堂山石祠的建造時代應(yīng)該在漢明帝階段左右。 這幅畫是從孝堂山祠拓出的淺線刻畫像,技法是單線陰刻。圖像與石面在同一平面上,類似于白色的繪畫效果。

漢 黃龍白鹿拓片紙,武都太守李碑。

漢 黃龍白鹿拓片紙,武都太守李碑。
漢 黃龍白鹿拓片紙,武都太守李碑。
由于右邊刻有“五瑞圖”和題記,“黃龍”二字題記高居上端, 所以還有一個俗稱的“黃龍碑”。 以陰刻的手法,《李》碑邊刻畫了黃龍、白鹿、嘉禾、木連理、甘露降、承露人等李龍治理當?shù)貢r出現(xiàn)的五大吉祥。黃龍白鹿是靈獸,嘉禾代表五谷豐登,連理木代表君王的美德;甘露降是指樹木會滴下甘甜的露珠,飲用可以延緩衰老。五瑞圖刻畫精美, 寓意吉祥,這次展出墨拓和朱拓兩種。

漢 仇紼 郙閣頌紙本
全稱“漢武都太守李析里橋閣頌”的《閣頌》, 又稱 《閣頌碑》, 建寧五年(172)立。仇靖文,仇靖文。為紀念漢武都太守李修閣棧道而立,原在陜西省略陽縣,刻石右上印有古代拉船纖繩磨損的七道印痕。甚因摩崖刻石位于山壁的拐角處,常被纖夫借為支點勒繩省力,造成勒痕可見。書籍風格優(yōu)雅古樸,渾厚靜穆, 與漢中《石門頌》, 成縣《西狹頌》 并稱 漢三頌。
(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整理本文圖文)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zhuǎn)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nèi)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quán)或非授權(quán)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