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療愈小竅門|常常覺得“百無聊賴”,也是一種病嗎?
原創(chuàng) 上海黃浦 上海黃浦
當然可以。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xiàn)在的孩子基本上過著奢侈的生活,但很多孩子似乎“無精打采”,甚至說“活著沒意思”。父母不理解,認為他們“矯情”。其實這是一個心理問題,用心理學這個術語來表達,叫做“價值觀缺陷引起的心理問題”——俗稱“空心病”。

有這種心理問題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和別人沒什么區(qū)別,甚至可能更好,但實際上,他們的內心是空虛和孤獨的,他們不知道活著的意義和價值。
小孩子為什么會有這種病,又怎樣避免得這種?。?/p>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王曉霆表示,“空心病”的病因是“價值觀缺陷”,因此有必要從幫助孩子建立健康正確的人生觀開始。

國際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迪爾茨認為,一個人的思維邏輯從低到高分為環(huán)境、行為、能力、信仰價值觀、身份和精神六個層次。
處于“環(huán)境”層面的人通常關注外部環(huán)境對自己的影響。他們喜歡用指責和抱怨來面對問題,他們的孩子會因為整天內耗而變得疲憊無力。處于“行動”層面的人相信“少想多做”。他們的孩子總是看起來勤奮,但實際上他們是盲目的。我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催@么努力。
兩個層次的人,最容易得“空心病”。

越往上看,情況越好?!澳芰Α睂用娴娜俗⒅啬芰Φ奶嵘蛻?zhàn)略的提升,遇到困難時會積極尋找突破的方法;“信仰價值觀”層面的人,在面對各種選擇時,可以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消除不必要的影響;“身份”層面的人開始思考“我是誰”“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樣的話題,這將有助于孩子實現(xiàn)自己;“精神”層面的人開始考慮自己的使命。關注“我”與“世界”的關系,以及如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在這方面,人們有更多的“利他主義”傾向,愿意為他人做貢獻。
父母不妨對比一下,你的邏輯思維在哪一層?如何幫助孩子擺脫“空心病”,相信你已經(jīng)有了方向。
記者 / 張雯婧
編輯 / 黃騫文
視頻 / 張雯婧
請注明轉載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色/浦/進/行/時
原標題:心理療愈小錦囊|常常覺得“百無聊賴”,也是一種病嗎?
閱讀原文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