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孩子不打不長教訓?事實上,一個好的家庭教育每天只需要6個“一分鐘”
下面的文章來源于科學的謠言 ,作者蘇靜
科學辟謠.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應急管理部、市場監(jiān)管總局等部委主辦,中央網(wǎng)絡信息辦公室指導,由國家學會、權威媒體、社會機構、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
江蘇女性的暖心家園
單擊>>“孩子不打不長教訓,打了才能記?。俊?/p>
網(wǎng)上有很多關于能不能打孩子的爭論。目前很多朋友認為可以適當打孩子,達到教育的目的。這種說法有待商榷。父母偶爾會忍不住打孩子,這是有原因的,但不要指望打孩子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前幾天是傳說中的“國際兒童日”。雖然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搞笑,但是稍微想想為什么需要定這樣的日子,剩下的300多天孩子該怎么辦,難免讓人有點擔心...
其實現(xiàn)在對打娃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你覺得“打娃”怎么樣?想必大家的主流觀點大概有三種:
1. 三天不打房揭瓦,打一頓更聽話。
2. 打孩子是罪過,千萬不要讓孩子重演自己的童年創(chuàng)傷。
3. 父母親并非圣賢,孩子也沒有那么脆弱,忍不住打了一頓,就應該早點讓孩子感受到“社會毒打”。
其實“打孩子”背后的影響遠不止這么簡單。父母對如何看待打孩子有很多誤解。今天,我們來詳細談談。
學習心理學就不會打娃?
首先悄悄地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其實,即使是學心理學的人也無法控制打娃…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我們非常清楚體罰的許多不利影響;然而,作為父母,我們也會深刻體會到控制打寶寶沖動的困難。在一群匯聚了心理學領域的從業(yè)者、大學教師和研究人員的家長中,他們也就“打寶寶”這個話題進行了“用什么工具打寶寶最好?”經(jīng)驗分享和學術討論。
令人欣慰的是,在理性的幫助下,交流最終沒有變成“武器譜”或“華山論劍”,而是慢慢變成了集體內(nèi)省現(xiàn)場和“戒打”互助組織,圍繞“打娃”得出了幾個結論:
毆打兒童可以“長記性”?
事實:體罰會損害記憶,降低智商,影響大腦發(fā)育。
日常相處可以孝順母親,談學習容易心煩意亂。說到學習、工作、成績,總是容易導致“挨打”。即使是平時情緒穩(wěn)定的父母,只要幫助孩子做作業(yè)和學習,也難免會有急躁的時刻:如果不能再教一遍,可以保持耐心;如果教不了三遍,還是可以控制脾氣的;如果教不了十遍,十頭牛也拉不動父母打人的心情。
也許父母打寶寶的初衷很簡單。他們認為“痛苦”的記憶可以用手寫,大腦漂浮的孩子可以把它拉回現(xiàn)實,這樣他們下次就不會錯過問題,粗心大意,努力學習,記憶力很長。眾所周知,體罰會傷害記憶,降低智商,影響大腦發(fā)育。
在2009年發(fā)布的一項研究中,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超過 1500 一個小孩做了研究,發(fā)現(xiàn):
對于2-4 歲的小孩:
四年后,沒有受過體罰的孩子比受過體罰的同齡人更聰明。 5 分。
對于5-9 歲的小孩:
四年后,沒有受過體罰的孩子比受過體罰的同齡人更聰明。 2.8 分。
不管是哪個年齡段的孩子:
受到體罰的次數(shù)越多,心智能力的發(fā)展就越慢。
而且,當你經(jīng)常處于可能“挨打”的恐懼和焦慮中時,你的大腦會繼續(xù)激活“戰(zhàn)斗或逃跑”的壓力反應,時刻保持警惕,難以放松。自然,沒有多余的認知資源可以投入到學習中。要知道,平靜穩(wěn)定的狀態(tài)最有利于大腦學習。
打孩子就不會再犯了?
事實:體罰可能會使問題更加困難。
“打架”似乎是快速結束孩子問題最方便的方式。但是結束問題并不意味著解決問題,而是暫時掩蓋或者抑制問題的外觀,但是問題的行為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復發(fā),甚至得寸進尺或者違背自己的目標,這就更難了。
研究表明,體罰的作用很小,73% 受體罰的孩子不到十分鐘就會受到體罰。 舊錯重犯。
假如父母經(jīng)常以體罰為教學方式,從長遠來看,孩子可能會表現(xiàn)出兩種完全不同的反應方式:退縮或叛逆。
如果你不因為恐懼而選擇服從,你會逐漸變得自卑和軟弱;如果你不因為憤怒而故意違抗,你會逐漸變得暴力和叛逆。就像一個因為撒謊被打的孩子,他可能不會再撒謊了,但他更有可能學會讓自己的謊言沒有漏洞。
夾在退縮和叛逆之間的孩子更容易因為不知所措而違背自己的意愿。他們?yōu)榱瞬灰鹫鏇_突而隱瞞自己的行為,在父母眼里聰明懂事,對父母不知道的地方毫無顧忌,卻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混亂。
打孩子就會變得有責任感?
事實:體罰常常意味著一筆勾銷和轉頭就忘了。
孩子犯錯后選擇體罰的父母默許了這樣一個前提,那就是犯錯就要承擔后果,挨打就是后果。因此,如果他們打孩子,他們可以變得更有責任感和理智。
但事實上,挨打只是父母一廂情愿強加給孩子的摧殘,但真正的后果卻被拋在腦后,更不可能承擔責任和責任。如果孩子沒有按時完成作業(yè),就要承擔明天無法向老師解釋的后果,可能會面臨學生異樣的眼光;如果孩子吃得不好,他們需要忍受饑餓。孩子打人,要主動向對方道歉,盡力彌補錯誤。
如果父母試圖用體罰作為孩子打人的“后果”,孩子的注意力和情緒會被憤怒、不甘和痛苦所占據(jù),他們會停止關注被打人的經(jīng)歷,停止思考如何彌補自己的錯誤。相反,他們可能會有一個錯誤的認知:我打了他,你打了我,太好了,太平了!
假設你仍然認為毆打孩子是一種可供選擇的方式,那么不妨試著回答以下幾個小問題:
問問已經(jīng)是父母的你:最近一次打娃是因為娃做了什么?
· 打人了
· 亂發(fā)脾氣
· 成績不理想
· 學得不動腦子
是否達到了目的?問題解決了嗎?孩子們再犯了嗎?
再次問問已經(jīng)長大的你:
小時候是不是被父母打了?為什麼要挨打?吸取了哪些教訓?
很多人都能回憶起童年被打的深刻經(jīng)歷,清楚地記得自己被什么東西打了,被打到了什么位置,當時有多害怕,有多生氣,卻只能忘記自己為什么被打,或者應該吸取什么教訓。那么你覺得打寶寶有什么用呢?
綜上所述,我相信絕大多數(shù)父母打寶寶的原因不是因為喜歡或者方便,而是因為不敢讓孩子犯錯而焦慮、害怕、擔心,而是因為保護孩子的焦慮和責任感,避免孩子重復犯錯或者誤入歧途的風險,教會孩子承擔責任、追求卓越、變得善良的美好期待。但是,為了達到這樣一個重要而積極的期望,我們必須選擇合適的方法,而打娃,不在其中。
家庭教育并非如此復雜深奧,如果想要幫助孩子健康茁壯成長,我們可以每天從這6個簡單的“一分鐘”開始。
陶行知說:“教人要從小教。孩子,比如幼苗,只有培養(yǎng)得當,才能發(fā)芽生長。否則,如果他們年輕的時候受到傷害,他們就不會死,也很難成為人才?!弊屛覀儚奶招兄壬恼Z錄中尋找六個“一分鐘”,探索如何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尊重和指導,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一分鐘聆聽
陶行知說:“大家都說孩子小,孩子小心大,如果你認為孩子小,你就比孩子小?!?/p>
不要總是父母說,孩子聽,不要總以為“孩子還小,他還不懂”。其實,從孩子懂事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能理解父母的喜怒哀樂。每天一分鐘,換個角度,走進孩子的世界,傾聽他們的聲音。這對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大有裨益。
用心傾聽,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他們都懂!
一分鐘示愛
陶行知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你不能輕視孩子的情緒。..”
愛和陪伴是父母最應該給孩子的東西。每天和孩子交流一分鐘,摸摸他的頭,給他最溫暖的擁抱,讓他知道你有多愛他。相反,父母應該盡量避免在公共場所責罵孩子,總是抱怨孩子的成就,奪走他們的愛好。
愛孩子,請給予他足夠的陪伴和尊重。
一分鐘參加
陶行知說:“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chuàng)造是孫子。”
努力發(fā)現(xiàn)自己和孩子一起喜歡的東西,增進與孩子的交流。孩子們也想探索成年人的世界,并參與其中。
每天一分鐘,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多聽取他的意見,盡可能達成共識。當然,在參與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尊重和引導,不要一切都跟著孩子走。
一分鐘贊美
陶行知的一個朋友,因為孩子拆掉了一塊剛買的金表,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頓。
陶行知聽說:“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彼H自去了朋友家,帶著孩子去了手表修復店。孩子們非常興奮,眨著眼睛看著主人修理手表。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優(yōu)點,所以不要從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優(yōu)缺點。每天一分鐘,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適當表揚。這樣,“愛迪生”就不會被打走。
一分鐘激勵
陶行知說:“教育孩子的所有秘密都在于相信孩子,解放孩子。
在武漢大學的一次演講中,陶行知拿出一只大公雞和一把米。他按著公雞的頭,讓它的嘴靠近米粒。公雞拼命掙扎,就是拒絕吃米飯。然而,當陶先生松開手,后退幾步,讓公雞自由活動時,他開始自己吃米飯。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所以不要把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孩子不愿意學習,因為他們把知識灌輸給孩子。每天鼓勵孩子一分鐘,讓他們充滿自信,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一分鐘矯正
每天一分鐘,調(diào)整孩子生活中的不當行為,比如欺負孩子或者過度吝嗇。在“矯正”中,首先要找出孩子行為的原因,其次要注意教育方法。
有一次,陶行知看到一個男孩和他的同學打架,就阻止了他,讓他去辦公室??吹竭@個男孩,陶行知拿出一顆糖說:“獎勵你,你比我先去辦公室?!?/p>
男孩不敢抬頭。陶行知又拿出一顆糖:“如果我阻止你,你就會停下來,這意味著你尊重我?!蹦泻ⅹq豫地接過糖果。陶先生繼續(xù)說:“據(jù)我所知,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你有正義感,然后獎勵你一顆糖果?!?/p>
男孩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錯了,我也不能打人?!碧招iL笑著說:“你認錯了,再給你一塊糖!”
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咱們一起堅持每天6個“一分鐘”,做孩子最好的老師!
原標題:“晨讀”孩子不打不長教訓?事實上,一個好的家庭教育每天只需6個“一分鐘”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nèi)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