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麗絲·門羅死于諾貝爾文學獲得者,享年92歲。
當?shù)貢r間5月13日晚,加拿大著名作家艾麗絲·門羅·門羅·2013年諾貝爾文學獲得者(Alice Munro)于安大略省去世,享年92歲。
在國內(nèi),門羅的大部分作品也出版了中文版。

艾麗絲·門羅 視覺中國數(shù)據(jù)圖
在多倫多東部安大略湖的霍普港,加拿大企鵝蘭登書屋說。
門羅曾被美國作家辛西婭·奧齊克稱為“加拿大契邈夫”,他的作品是建立在以往被文學主流忽視的形式和主題之上的。門羅直到晚年才出名。她以低調(diào)的風格講述了一個看似普通的加拿大小鎮(zhèn)的故事,并獲得了包括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在內(nèi)的大量國際獎項。
很多人認為門羅的作品是普通人物和非凡主題的完美結(jié)合。她通常描述安大略省西南部農(nóng)村的小鎮(zhèn)居民。他們面臨的情況讓人覺得夢幻只是家常便飯。她作品中的一些人物經(jīng)歷了幾代人,跨越了幾個大洲,形象豐滿。讀者通常只有經(jīng)典小說才能感受到他們的親近。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曾稱她為“當代英語小說的主要作家之一”。薩爾曼·拉什迪稱贊她是“方式大師”,而喬納森·弗蘭岑曾寫道:“當我說小說是我的信仰時,我很少想到作家。他們中的一些人仍然活著,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去世了,門羅就是其中之一。”
愛爾蘭小說家埃德娜·奧布萊恩將門羅和威廉·??思{和詹姆斯·喬伊斯列為影響她內(nèi)容的作家。喬伊斯·卡羅爾·奧茨說,門羅的短篇小說“有其他作家的道德和情感密度,有時有歷史意義?!毙≌f家理查德·福特曾明確表示,質(zhì)疑門羅對短篇小說的控制能力就像懷疑鉆石的硬度或改善桃子的香味一樣。

艾麗絲·門羅 視覺中國數(shù)據(jù)圖
1931年,艾麗絲·門羅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溫厄姆郊區(qū)的一只狐貍和家禽養(yǎng)殖戶家庭,在社會大蕭條時期掙扎求生。一九五一年,門羅拿到了兩年的獎學金,然后和第一任丈夫詹皇·門羅一起搬到了溫哥華。在此期間,門羅形容自己是個“B-級別的家庭主婦——她不得不向丈夫要錢買日用品。每當女兒們睡著了,她就開始寫作,篇幅很短,因為長時間集中精力太難了。2005年,她對《觀察家報》說:“我非常喜歡打盹?!?/p>
起初,門羅在塔馬拉克評論中、在1968年出版的《蒙特利爾人》、《加拿大論壇》等雜志上發(fā)表了短篇小說,并逐步匯集為一部小說集《快樂影子之舞》?!都~約時報》稱贊這部小說集證明了“短篇小說在加拿大充滿活力”和“與生活在那里的人產(chǎn)生了深刻的共鳴”,也稱贊了“提供更多問題而不是答案”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寫作策略。
接著,門羅開始集中精力寫經(jīng)典小說,但她發(fā)現(xiàn)這是非常困難的。正如她后來承認的那樣,“我的經(jīng)典小說沒有生命力和沖擊力,非常疏松”。一九七一年,《女孩與女人的生活》出版,描繪了一位年輕女藝術(shù)家的生活。在安大略省的一個小鎮(zhèn)上,敘述者德爾長大并開始寫作。這部作品幾乎成了門羅自己的宣言:德爾放棄了自己一直在創(chuàng)作的哥特小說,然后在《禧年》中描述了自己身邊“低沉、簡單、驚艷、深不可測”的生活,描述了“一切、每一種語言、每一種思想、樹皮或墻上的一抹光,每一種味道、每一個洞、痛苦、縫隙、妄想都靜止了,凝聚在一起。光芒四射,源遠流長”。
20世紀70年代是門羅蛻變的十年。1973年第一次婚姻破裂后,她搬到了溫厄姆;1976年再婚;1977年,第一部短篇小說《皇家毆打》在《紐約客》上發(fā)表,是根據(jù)她小時候父親對她的處罰。之后,她還在《巴黎評論》、《大西洋月刊》等雜志上發(fā)表了自己的作品。
雖然她一次又一次地嘗試,但她的經(jīng)典小說從未出現(xiàn)。她說:“每次一本書寫到中間,我都會想,‘好吧,是時候?qū)扅c嚴肅的東西了。...但是這行不通?!?/p>
她對真實性的追求使她成為前所未有的性政治記錄者,墜入愛河,欺騙和欲望。在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看來,“很少有作家能比門羅更徹底、更無情地探索這個過程:手、椅子、眼睛——這些都是復雜心理地圖的一部分,上面覆蓋著鐵絲網(wǎng)和殺人設(shè)備,還有穿過灌木叢的秘密路徑”。



中文版書封
門羅的名聲越來越大,她的故事也越來越廣泛和復雜。1980年,她的《你認為你是誰》被列入布克獎短名單。之后,她兩次獲得吉勒獎,一次是1998年的《好女人的愛》,一次是2004年的《逃跑》。她在2009年獲得了國際布克獎。
2013年,門羅82歲時,瑞典學院在授予她諾貝爾獎時,引用了她的14部小說集,并稱她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稱贊她“短短幾頁就能容納整部小說的史詩復雜性”。
當瑞典學院打電話給她,告訴她獲獎的消息時,門羅不在家。當時,她正在維多利亞看望她的女兒。女兒聽到這個消息后,凌晨4點叫醒了母親。在接受加拿大廣播公司采訪時,門羅仍然感到頭暈,承認她忘記了當天要頒發(fā)獎項,稱之為“美好的事情即將發(fā)生”。她補充道,“超出了我能說的?!?/p>
她試圖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思自己的成功和文學可能意味著什么。“我的故事在短篇小說中廣為人知。我真的希望這能讓人們把短篇小說當成一門重要的藝術(shù),而不是寫經(jīng)典小說之前能玩的東西?!?/p>
門羅以其優(yōu)雅無拘無束的文采和低調(diào)謙遜的個人風格而聞名,但她拒絕去瑞典獲得諾貝爾獎,說她太虛弱了。她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維多利亞錄制了一次漫長的采訪,以取代獲獎?wù)叩膫鹘y(tǒng)正式演講。當被問及寫作是否完全耗盡了她的精力時,她回答說是的,然后補充道:“但你知道,我總是為我的孩子準備午餐?!?/p>
門羅在2001年接受了心臟手術(shù)。從那以后,她對自己死亡的感知越來越強烈,她的寫作也越來越緊密地圍繞著疾病和記憶。2008年,她在《紐約客》上發(fā)表了一篇關(guān)于被診斷患有癌癥的人物的故事《游離基》。一年后,她承認自己也患有癌癥。她在2012年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說集《親愛的生活》中收錄了四部自傳體作品,稱這些作品是“我想說的第一件和最后一件,也是我生命中最接近的”。
2013年,門羅在接受《衛(wèi)報》采訪時表示,她一生都在寫個人故事。
她說:“我希望他們是一個好故事,我希望他們能打動人心。當我喜歡一個故事的時候,那是因為它做了一些事情。這是對胸部的打擊?!?/p>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zhuǎn)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nèi)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quán)或非授權(quán)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