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伏又是40天,“強化版”三伏會不會更熱?
現(xiàn)代化快報(記者) 最近,鐘寅在全國范圍內(nèi)持續(xù)高溫,網(wǎng)友們注意到,今年, 7 月 11 日子剛剛開始正式入伏。今年三伏依然是 40 天啊,這也是從 2015 到目前為止,九年三伏將近九年。 40 天啊。三伏天有規(guī)律嗎?三伏是根據(jù)什么標準定的?今年會更熱嗎?現(xiàn)代快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科普主管王科超。
△今年 7 月 11 日入伏
根據(jù)王科超的說法,中國古代選擇“干支歷”, 10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和 12 由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成 60 每組名稱來記年、月、日、時,循環(huán)使用。根據(jù)傳統(tǒng)的歷法規(guī)定,從夏至開始,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這就是“三伏天”的由來。三伏有時 30 天,有時 40 天空,變數(shù)處于中伏長度。中伏取決于夏至和立秋之間有多少庚日,若多一個庚日,中伏則是庚日, 20 天。
這個夏至是陽歷 6 月 21 日,從夏至開始,第一個庚日(庚戌日)就是 6 月 21 日,第三個庚日(庚午日) 7 月 11 日,因此 7 月 11 日子就成了今年初伏的起點日。秋末,是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今年立秋是 8 月 8 日,以后找到的第一個庚日(庚子日)是 8 月 10 日子,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連續(xù)的末伏時間也是固定的 10 天啊,所以今年的末伏是從 8 月 10 日至 8 月 19 日。

△夏至太陽輻射示意圖 王科超繪制
今年三伏將至 40 天啊,這是否意味著高溫日會更多?王科超說,他們之間沒有關(guān)系,三伏 40 天氣不一定要熱 40 天啊,這只是“生肖紀日”和“節(jié)氣”這兩種完全不相關(guān)的日期計算方法之間的巧合。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地球軌道特征是影響溫度的主要因素。在圍繞太陽公轉(zhuǎn)的同時,地球也在圍繞地軸旋轉(zhuǎn)。地球圍繞太陽旋轉(zhuǎn)的軌道表面稱為黃道表面,通過地心和垂直于地軸的平面稱為赤道表面。目前,這兩個平面之一 23°26′ 夾角,稱為黃赤交角。
正是這種夾角的出現(xiàn),促使地球在一年中位于軌道的不同位置,太陽的直射點在地球的南北緯度。 23°26′ 它們之間移動。當太陽照射到北緯 23°26′ ( 北回歸線 ) 時間叫做夏至;照射到南緯 23°26′(南回歸線)為冬至,春分照射赤道時為春分。 / 秋分。
夏至時,北半球白天太陽高,日照時間長。例如,在南京,夏至,中午太陽的高度約為 82 度數(shù),白天的長度 14 小時 15 分數(shù)。然而,北半球最熱的時候并非夏至,而是夏至之后的一段時間。
王科超解釋說,由于溫度的變化也受到地表熱量收入支出的影響。一般夏至后一段時間,路面吸收的熱量仍然大于其釋放的熱量,表面溫度持續(xù)上升。這段時間幾乎正好對應了傳統(tǒng)歷法中的“三伏”時期,從而造就了北半球“三伏天”的酷熱。此后,路面釋放的熱量大于路面吸收的熱量,溫度逐漸下降?!皩τ谝恍┑貐^(qū)來說,大氣環(huán)流、海陸差異、地形因素、天氣條件等。都是影響溫度的因素,最熱的時候也不對應‘三伏’日期。"
(采訪目標提供圖片 校對 季林巧 編輯 邵倩倩)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zhuǎn)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nèi)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quán)或非授權(quán)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