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社區(qū)里,70后與90后民警師徒的傳承之路
08-02 06:42
入夏午后,街面行人稀少,一輛警車在閔行公安分局碧江路派出所轄區(qū)穿梭。車到一處路口,青年民警沈愷毅率先下車,他要前往與師父葉向陽共同守護的紅旗片區(qū)居委。
紅旗片區(qū)是一個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社區(qū),這里曾是老工業(yè)區(qū)的職工宿舍,如今住著近4500戶居民。在這個大社區(qū)里,師徒二人的責任區(qū)呈斜對角分布,既相互遙望又緊密相連。他們常一起下社區(qū)解決問題。面對老社區(qū)資源緊張、矛盾復雜、人口密集等治理難題,這對從軍營走向警營的師徒,用日復一日的腳步,守護著社區(qū)平安,將軍人的忠誠融入警察的職責中。

圖為葉向陽(左)沈愷毅(右)
2014年,師徒二人都經歷了重要轉折,老葉從部隊轉業(yè)當警察,小沈剛進軍營。小沈回憶,初到碧江路派出所見到葉向陽時,感覺像見到部隊里的“老班長”。老民警個子不高,說話帶著鄉(xiāng)音,有軍人的爽朗與干練。
“我們部隊里講究做事實打實,不來虛的!”葉向陽常說的這句話,成了沈愷毅社區(qū)工作的啟蒙?!爸挥凶屓罕娍吹轿?,才有安全感”,于是小沈跟著坐不住的師父,每天在街巷走訪居民、化解糾紛。
下社區(qū)時,小沈驚訝于師父能叫出幾乎每個居民的名字,更佩服他腦海里的社區(qū)“活地圖”。工作間隙,老葉給小沈看了自己積累多年的社區(qū)三張表格,包括獨居老人檔案、租戶檔案、居民健康檔案等。他還在社區(qū)地圖上用紅筆標記特殊家庭,如獨居老人、有幫扶需求的家庭等。這讓“新兵”小沈明白了“老兵”的底氣所在。

圖為葉向陽和沈愷毅走訪關心轄區(qū)殘疾老人
曾經紅旗居委老齡占比33%,如今中青年居民超三成。隨著年輕群體搬入,傳統(tǒng)的“敲門入戶”“遞送傳單”方式難以走進年輕人心里,“線上喊話”又缺乏“面對面”交流的溫度。
為穿透信息屏障,他們開始新老結合的社區(qū)治理實踐。他們依托群眾力量,打造面向全年齡段的“情報網”,掌握社區(qū)風險隱患、矛盾糾紛和困難訴求,形成“線上反饋+線下走訪”的治理模式。
由小沈添加居民微信,把社區(qū)“圈群”變成即時響應訴求的“前沿哨所”,讓居民的問題第一時間傳給民警,老葉匯總問題、對接跟進,確保問題解決。

圖為師徒二人走訪一起因孩子教育問題產生的警情
此外,在小沈的幫助下,老葉把傳統(tǒng)安全課堂搬到“云端”,通過“線上圈群”定期發(fā)布防范貼士和預警信息,實現不同群體安全教育全覆蓋。
從“三張表”的深入工作,到“云社區(qū)”的廣泛覆蓋,老葉的“鐵腳板”搭上網絡“快車道”,打通了社區(qū)民警服務居民的“最后一公里”。
看著小沈這兩年成熟穩(wěn)重起來,老葉很欣慰。他說從徒弟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還教導小沈當好社區(qū)民警要有熱心腸。
小沈剛接手社區(qū)時,一對父母離異、母親患精神疾病的姐弟讓他牽掛。他一方面聯系轄區(qū)餐飲店、便利店提供幫助,另一方面聯系街鎮(zhèn)、醫(yī)院等部門介入。經過一年多幫扶,這家人生活逐漸正常。當被問為何這么幫忙,小沈說:“因為他們叫我警察哥哥?!?br>

圖為沈愷毅與長期幫扶的姐弟合影
這幾年,小沈成了同事口中的“卷王”,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一次他發(fā)現一位聾啞居民靠在門板寫字交流很不方便,就把居民列入重點關心名單,增加上門幫扶次數,還自費買了便攜電子手寫板并教居民使用。
因為?!芭荨痹谏鐓^(qū),他有時比接警民警還先到現場,居民看到熟悉的“小沈警官”,信任感讓矛盾化解更容易。

圖為沈愷毅在門板上用粉筆與居民溝通
辦公室里,老葉在燈下梳理居民意見,小沈在屏幕前回應線上咨詢。一老一新,他們在守護社區(qū)中展現著永不褪色的軍人本色。
繼續(xù)滑動看下一個輕觸閱讀原文

警民直通車閔行向上滑動看下一個
警民直通車閔行贊分享推薦 寫留言 ,選擇留言身份
紅旗片區(qū)是一個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社區(qū),這里曾是老工業(yè)區(qū)的職工宿舍,如今住著近4500戶居民。在這個大社區(qū)里,師徒二人的責任區(qū)呈斜對角分布,既相互遙望又緊密相連。他們常一起下社區(qū)解決問題。面對老社區(qū)資源緊張、矛盾復雜、人口密集等治理難題,這對從軍營走向警營的師徒,用日復一日的腳步,守護著社區(qū)平安,將軍人的忠誠融入警察的職責中。

圖為葉向陽(左)沈愷毅(右)
2014年,師徒二人都經歷了重要轉折,老葉從部隊轉業(yè)當警察,小沈剛進軍營。小沈回憶,初到碧江路派出所見到葉向陽時,感覺像見到部隊里的“老班長”。老民警個子不高,說話帶著鄉(xiāng)音,有軍人的爽朗與干練。
“我們部隊里講究做事實打實,不來虛的!”葉向陽常說的這句話,成了沈愷毅社區(qū)工作的啟蒙?!爸挥凶屓罕娍吹轿?,才有安全感”,于是小沈跟著坐不住的師父,每天在街巷走訪居民、化解糾紛。
下社區(qū)時,小沈驚訝于師父能叫出幾乎每個居民的名字,更佩服他腦海里的社區(qū)“活地圖”。工作間隙,老葉給小沈看了自己積累多年的社區(qū)三張表格,包括獨居老人檔案、租戶檔案、居民健康檔案等。他還在社區(qū)地圖上用紅筆標記特殊家庭,如獨居老人、有幫扶需求的家庭等。這讓“新兵”小沈明白了“老兵”的底氣所在。

圖為葉向陽和沈愷毅走訪關心轄區(qū)殘疾老人
曾經紅旗居委老齡占比33%,如今中青年居民超三成。隨著年輕群體搬入,傳統(tǒng)的“敲門入戶”“遞送傳單”方式難以走進年輕人心里,“線上喊話”又缺乏“面對面”交流的溫度。
為穿透信息屏障,他們開始新老結合的社區(qū)治理實踐。他們依托群眾力量,打造面向全年齡段的“情報網”,掌握社區(qū)風險隱患、矛盾糾紛和困難訴求,形成“線上反饋+線下走訪”的治理模式。
由小沈添加居民微信,把社區(qū)“圈群”變成即時響應訴求的“前沿哨所”,讓居民的問題第一時間傳給民警,老葉匯總問題、對接跟進,確保問題解決。

圖為師徒二人走訪一起因孩子教育問題產生的警情
此外,在小沈的幫助下,老葉把傳統(tǒng)安全課堂搬到“云端”,通過“線上圈群”定期發(fā)布防范貼士和預警信息,實現不同群體安全教育全覆蓋。
從“三張表”的深入工作,到“云社區(qū)”的廣泛覆蓋,老葉的“鐵腳板”搭上網絡“快車道”,打通了社區(qū)民警服務居民的“最后一公里”。
看著小沈這兩年成熟穩(wěn)重起來,老葉很欣慰。他說從徒弟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還教導小沈當好社區(qū)民警要有熱心腸。
小沈剛接手社區(qū)時,一對父母離異、母親患精神疾病的姐弟讓他牽掛。他一方面聯系轄區(qū)餐飲店、便利店提供幫助,另一方面聯系街鎮(zhèn)、醫(yī)院等部門介入。經過一年多幫扶,這家人生活逐漸正常。當被問為何這么幫忙,小沈說:“因為他們叫我警察哥哥?!?br>

圖為沈愷毅與長期幫扶的姐弟合影
這幾年,小沈成了同事口中的“卷王”,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一次他發(fā)現一位聾啞居民靠在門板寫字交流很不方便,就把居民列入重點關心名單,增加上門幫扶次數,還自費買了便攜電子手寫板并教居民使用。
因為?!芭荨痹谏鐓^(qū),他有時比接警民警還先到現場,居民看到熟悉的“小沈警官”,信任感讓矛盾化解更容易。

圖為沈愷毅在門板上用粉筆與居民溝通
辦公室里,老葉在燈下梳理居民意見,小沈在屏幕前回應線上咨詢。一老一新,他們在守護社區(qū)中展現著永不褪色的軍人本色。
繼續(xù)滑動看下一個輕觸閱讀原文

警民直通車閔行向上滑動看下一個
警民直通車閔行贊分享推薦 寫留言 ,選擇留言身份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