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皮”考釋
一位年輕朋友來信說,他在小說里常看到“潑皮”一詞。比如余華《活著》中提到“龍二年輕時是個潑皮,后來靠賭博發(fā)了家,最終卻被槍斃”;賈平凹《廢都》里寫“莊之蝶在街頭遇見一個潑皮,那人專在人多的地方撒潑打滾,訛詐錢財,活脫脫一個當(dāng)代‘牛二’”。
他不太了解“潑皮”這個詞,查詞典知道它是流氓、無賴的意思,但想不通“潑”(澆灑液體,如潑水、潑墨)和“皮”(皮膚,如皮革、皮毛)這兩個詞素組成的“潑皮”,為何會表示流氓、無賴。他希望我為他釋疑,我回信談了以下幾點看法。
一、潑皮確實與流氓、無賴同義,與之同義的還有痞子、二流子等。在各地方言中,也有很多同義詞,像上海話里的赤佬、阿飛、白相人,廣東話里的爛仔、古惑仔,閩南話里的歹狗、鱸鰻,客家話里的爛貨、痞牯,四川話里的雜皮、街娃兒,陜西話里的痞痞子、街楦子、二桿子,河南話里的賴渣,貴州話里的街痞子,云南話里的爛人等等。
二、潑皮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宋元時期,明清以后通行?!吨熳诱Z類》卷五十九記載“若只管說‘克己復(fù)禮’,而不曾實下工夫,則如潑皮無賴,只欲掩過飾非”;《元典章·刑部》提到“禁約潑皮人等踢氣球擾民”;元雜劇《魯齋郎》中有“你個潑皮敢打我的衙內(nèi)”;《水滸傳》第十二回寫道“原來這人是京師有名的破落戶潑皮,叫做沒毛大蟲牛二,專在街上撒潑、行兇、撞鬧”;《金瓶梅》第九十六回說“那時陳敬濟……白日里街頭乞食,夜晚向古寺棲身,與潑皮乞丐為伍”。
三、“潑皮”一詞的構(gòu)詞緣由,我見過三種解釋:一是“潑皮”通過“潑”的放肆與“皮”的頑劣結(jié)合,在歷史語境中逐漸固化為對流氓無賴的蔑稱;二是該詞由“潑”(本義為蠻橫)與“皮”(指厚顏無恥)組合而成;三是該詞由“潑”(形容行為粗蠻)與“皮”(指無賴相)組合而成,構(gòu)成貶義復(fù)合詞。我覺得這些解釋有些牽強附會,缺乏說服力?!皾娖ぁ币辉~的身世比這些解釋復(fù)雜,我想提供另一種解釋。
四、訓(xùn)詁學(xué)里有“因聲求義”“音近義通”的說法,清代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大力倡導(dǎo)。王引之在《經(jīng)義述聞·序》中說:“訓(xùn)詁之旨,存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jīng)傳往往假借,學(xué)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之解,則詰鞫為病矣?!边@種說法很有道理,在方言俗語和市井文化中,“因聲求義”“音近義通”的現(xiàn)象很常見。
在菜場攤位的牌子上,菜蔬、水果名稱常以同音假借來簡化,比如雞旦(雞蛋)、豆付(豆腐)、反加(番茄)、平果(蘋果)、鄉(xiāng)交(香蕉)、皮爬(枇杷)、忙狗(芒果)、安全蛋(鵪鶉蛋)、迷糊桃(獼猴桃)等。再看俗語“麻虎子”,《相聲小段集錦》中提到小時候大人用“麻虎子來了”嚇??摁[的孩子?!奥榛⒆印笔翘摶眯蜗?,可寫成“媽虎子”“麻胡子”“麻胡”等,在各地方言中的異稱也很多,如“馬胡子”(吉林、黑龍江)、“媽猴子”(河北昌黎)、“毛狐子”(山西嵐縣)、“麻兀子”(新疆、甘肅蘭州)、“阿物子”(青海)、“犸虎”(《聊齋俚曲集》)、“麻巫”(山西柳林)、“阿胡”(浙江杭州)。
五、“潑皮”的語源比較復(fù)雜。1932年上?!颁翜箲?zhàn)”(一·二八事變)后社會動蕩,工人罷工,《申報》報道中有“有暴痞滋擾罷工現(xiàn)場”。我認為“暴痞”是雅言、正體,“潑皮”是俗語、變體,“暴痞”就是“潑皮”的語源。
說“皮”是“痞”的假借容易理解,因為音近;說“潑”是“暴”的假借,可能有人難以接受。但實際上,“潑”與“暴”音近。在漢語中,雙唇音b、p,唇齒音f之間常通轉(zhuǎn),形聲字中有很多例子。如以“包”為聲符,“飽”“抱”讀b,“炮”“跑”讀p;以“半”為聲符,“伴”“拌”讀b,“胖”“判”讀p;以“比”為聲符,“庇”“陛”讀b,“批”“蚍”讀p;以“非”為聲符,“菲”“扉”讀f,“輩”“悲”讀b,“排”“徘”讀p;以“甫”為聲符,“輔”“縛”讀f,“捕”“哺”讀b,“浦”“圃”讀p;“發(fā)”字在“發(fā)達”“發(fā)怒”中讀f,作聲符時,“撥動”“撥款”讀b,“潑水”“潑墨”讀p?!氨笔嵌嘁糇?,《廣韻》里既讀“蒲木切”,又讀“薄報切”,有pù和bào兩個讀音,以“暴”作聲符,“瀑布”讀pù bù,“爆炸”讀bào zhà,“曝”字“曝光”讀bào guāng,“曝曬”讀pù shài??梢姟氨焙汀皾姟闭Z音相近,“暴”音pù,“潑”音pō,聲母均為p,是雙聲字。

電影《大尾鱸鰻》(2013)海報
在方言俗語和市井文化中,音近義通、因聲求義的現(xiàn)象很普遍。用俗語“潑皮”替代雅言“暴痞”,就像閩南話用“鱸鰻”代替“流氓”,四川話用“雜皮”代替“詐痞”,這都是“因聲求義”“音近義通”的有力證據(jù)。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僅供參考,是否正確,還請大家評判。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zhuǎn)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zé)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nèi)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quán)或非授權(quán)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