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男籃亞洲杯三連冠,背后竟是FIBA“神操作”!
男籃亞洲杯落下帷幕,澳大利亞以1分的微弱優(yōu)勢險勝中國男籃,成功實現亞洲杯三連冠。自參加亞洲杯以來,澳大利亞保持著18勝0負的驚人戰(zhàn)績,未嘗一敗。
那么,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為何能參加男籃亞洲杯呢?這要追溯到2012年,當時國際籃聯(lián)(FIBA)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將亞洲和大洋洲合并為“亞太賽區(qū)”。到了2015年,FIBA正式決定,從2017年起,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加入亞洲杯,同時取消了大洋洲原有的籃球錦標賽。

澳大利亞為何愿意加入呢?原因很簡單,他們在大洋洲可謂“獨孤求敗”。在大洋洲打籃球,澳大利亞就像大學生與小學生比賽一樣輕松,他們曾3次奪得大洋洲冠軍,可除了新西蘭,其他對手實力都很弱,比賽毫無挑戰(zhàn)性。
亞洲籃聯(lián)又圖什么呢?一是提升影響力,二是抱大腿。澳大利亞男籃世界排名第7,他們的加入直接改變了亞洲籃球格局。從2017年至今的三屆亞洲杯,澳大利亞場場獲勝并奪冠,此次決賽1分險勝中國男籃已是他們在亞洲杯賽場上最艱難的一場比賽。更實際的是,澳大利亞在賽事舉辦和贊助方面都表現出色,就像一個富裕的親戚,亞洲籃聯(lián)自然求之不得。
盡管這對亞洲球隊來說不太公平,但從長遠來看,與強隊過招能促使亞洲球隊變得更強大。比如中國男籃,進入四強后先后面對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比比賽勝負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球員們在與強隊對抗中的成長和歷練。

可能有球迷會問,足球的情況為何不同?實際上,澳大利亞足球隊在2006年加入亞足聯(lián),純粹是為了世界杯名額。大洋洲只有0.5個世界杯名額,還得與南美球隊競爭;而亞洲有4.5個名額,澳大利亞加入后基本能確保獲得一個名額。但籃球沒有這方面的需求,完全是FIBA的“拉郎配”。
如今,“亞太賽區(qū)”的格局已經確定。盡管球迷們吐槽“澳洲來搶冠軍”,但看看中國男籃從2017年的第5名、2022年的第8名到今年獲得亞軍的巨大進步,或許真的可以說:打不過就苦練,這才是競技體育的真諦!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