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與病毒過招,他斬獲多項“第一”
編者按
10月13日是世界保健日。有這樣一位中國科學家,他率先發(fā)現EB病毒是鼻咽癌的元兇,使鼻咽癌的早期診斷率從30%大幅提升至90%;他也是中國艾滋病研究的開拓者,成功分離出第一株中國HIV毒株。從廣西鄉(xiāng)村的普查現場,到條件簡陋的實驗室里的病毒分離工作,他一生都在與最危險的病毒作斗爭。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毅——一位用畢生精力為國人筑起病毒防線的“獵毒人”。

一場特殊的普查
1977年,在廣西的鄉(xiāng)村,一場特殊的普查工作正艱難地推進著。
曾毅帶著他剛發(fā)明的免疫酶檢測法,要為一個又一個村子的民眾進行鼻咽癌篩查。只需要從耳垂或手指取幾滴血,就能判斷患癌風險。在今天看來,這是一件惠及民眾的好事,但在當時卻被人們視為“催命符”。
曾毅回憶道:“當時有一家人,男主人因肝癌剛剛去世,他的妻子一開始拒絕接受檢查,說萬一我查出來鼻咽癌,那我們一家子都完了。”他耐心地解釋:“恰恰相反,查出來是早期就容易治療了,正是為了救你一家。”
這樣的場景,在當時的廣西農村并不少見。當地人把鼻咽癌視為“不治之癥”,甚至有的家庭會把患者送到山里搭帳篷隔離起來,直到患者死亡。
面對重重阻力,曾毅沒有退縮。他深知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鼻咽癌在我國南方地區(qū)高發(fā),早期很難發(fā)現,晚期又難以治療。而他所創(chuàng)造的免疫酶法,用普通光學顯微鏡就可以檢查EB病毒,成本只有國外方法的零頭。

1984年,鼻咽癌協(xié)作研究第二次會議(前排左5為曾毅)
來源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截至2005年,在曾毅的推動下,廣西總共普查了467957人,查出188例鼻咽癌病人,其中早期病人占87.2%,使早期診斷率從原來的20% - 30%提高到了85%以上。無數生命因此得到了拯救。
EB病毒發(fā)現者之一、英國病毒學家Epstein在其專著中這樣評價曾毅:“這些卓越的新進展,是應用病毒血清學方法進行普查診斷人類癌癥的第一個例子?!?/p>
在簡陋實驗室里分離“第一株”
1981年,大洋彼岸傳來發(fā)現艾滋病的消息。曾毅的第一反應是:“這種疾病極有可能和病毒有關,一定會威脅到我國?!?/p>
當時中國剛剛對外開放,但“傳染病是沒有國界的”,曾毅立刻開始進行知識儲備和技術追蹤。
1984年,他在國內開展艾滋病血清學檢測。最初所有樣本的檢測結果都是陰性,但他并沒有放松警惕:“中國普通人群確實沒有感染,但是高危人群有沒有感染?有沒有用過美國血液的?”
經過深入調查,他發(fā)現美國公司于1982年將一批血液制品第8因子贈送給我國某醫(yī)院,在1983到1985年間輸給了血友病患者。曾毅找到這些患者,在19位使用美國公司第8因子的患者中查出4例艾滋病毒感染者。
這是我國第一次發(fā)現艾滋病通過血液感染,證實艾滋病病毒早在1982年就已經傳入中國。
1986年,一名美國患者在中國因艾滋病死亡。曾毅立即趕赴昆明采集血樣,準備分離病毒。

1998年,曾毅(左)在預防艾滋病展覽現場
來源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這項工作本應該在P3實驗室中進行,但當時國內沒有這樣的條件。曾毅就在北京一間簡陋的實驗室內,在普通的接種柜里,戴上手套開始進行分離工作。
他成功分離出我國第一株艾滋病病毒HIV - 1毒株,確認早期我國艾滋病病毒屬于B型。隨后,他迅速研制出快速診斷試劑,使我國在早期就擁有了自己的診斷工具。
建設國內高校首個P3實驗室
2000年冬天,曾毅受邀出任北京工業(yè)大學生命學院院長。他當時就提出:“新學院要將病毒性疾病作為重點發(fā)展方向,要瞄準國際一流。要立足于解決人類健康的重大問題。”
他力排眾議建設了當時國內高校首個P3實驗室。就在實驗室建成的第二年,“非典”暴發(fā)。這個實驗室立刻成為了抗疫科研的主陣地,完成了多項緊急任務。
“培養(yǎng)學生不能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而是要從世界觀上進行深刻地教育和培養(yǎng)?!彼€指導學生社團發(fā)起“紅絲帶”志愿者活動,在大學生中開展防艾教育。

曾毅(中)在實驗室
來源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2012年,曾毅獲得馬里蘭大學“公共衛(wèi)生終身成就獎”——這是該獎首次頒給美國之外的科學家。頒獎詞寫道:“曾毅教授將基礎研究成功地應用于臨床,取得了開創(chuàng)性的成就,我們都非常尊敬他?!?/p>
2020年7月13日,曾毅病逝。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他惦念的仍是“等身體好轉,帶隊再去癌癥高發(fā)區(qū)搞病因學現場研究”。他用一生踐行著這份誓言:“一個科學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忠于自己的職責。我研究病毒,越嚴重、越危險的,越要好好研究?!?/p>
*
科學家說:
接近90歲高齡時,曾毅依舊馬不停蹄地忙碌著。當別人問他,有什么養(yǎng)生的秘訣?他幽默地回答:“可能經常在辦公室和各個實驗室之間走來走去,起到了一定鍛煉作用,而樂觀才是保持旺盛工作精力的最大秘訣?!?/p>
參考文獻:
[1]中科院院士曾毅病逝:一生與病毒抗爭的勇士.中國科學報,2020 - 07 - 13
[2]曾毅:與病毒戰(zhàn)斗一生.北京市科協(xié)融媒體中心
[3]難忘初見您的那個冬日.光明日報,2020 - 12 - 28
[4]曾毅:只為挽救更多生命.中國科學院,2014 - 04 - 04
[5]曾毅同志訃告,中國科學院,2021 - 04 - 01
供 稿: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策 劃:于 春
原標題:《一生與病毒較量,他拿下多個“第一”》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