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浮宮為何總被賊盯上?
在美國作家丹·布朗的小說《達·芬奇密碼》里,盧浮宮的夜晚被冷白燈光劃破,年邁館長雅克·索尼埃倒在空曠展廳,身體姿勢奇異,周圍彌漫著血與秘密的氣息。巴黎警方涌入,神秘密碼與隱藏線索讓這座世界著名博物館在文學中成為“秘密的起點”。近二十年后,盧浮宮的安全問題再次成為現實懸念。

10月22日,一名安保人員在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的玻璃金字塔旁巡視。 新華社發(fā)
上周末,巴黎盧浮宮真的被盜。四名劫匪光天化日之下,僅用七分鐘便盜走了八件法國王室珍寶。這座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似乎總逃不開被“賊惦記”的宿命。
七分鐘驚世劫案
當地時間10月19日上午9時30分,塞納河畔陽光未完全灑滿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四名穿反光馬甲、戴安全帽的“工人”開卡車到博物館南側。他們像普通施工人員,麻利地擺放交通錐、升起吊籃。行人或許以為是例行維修。但七分鐘后,巴黎警察局報警電話響起——阿波羅畫廊展柜被砸,八件拿破侖時期的法國王室珠寶失蹤。
警方還原作案過程:四人分工明確,兩人爬吊籃破窗,用電動切割機切開防護玻璃;另兩人在外接應。作案僅七分鐘,9時37分警報響,9時38分,竊賊騎摩托車消失在車流中。
這起“顯示出極高專業(yè)水準”的劫案,讓法國內政部長努內茲承認,作案者是有組織犯罪團伙,事先踩點、裝備齊全。匆忙逃跑中,劫匪遺落一頂嵌有上千顆鉆石和寶石的歐仁妮皇后王冠,但成功帶走八件珍寶,包括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的王后瑪麗 - 阿梅莉和拿破侖三世的母親奧爾唐絲用過的冠冕、項鏈和耳飾,拿破侖的皇后瑪麗 - 路易絲的項鏈及耳飾,還有拿破侖三世的皇后歐仁妮的胸針。
這些失竊文物承載法國王室歷史記憶。巴黎檢察官估算,八件文物經濟損失達8800萬歐元,文化價值無法估量。最痛心的是歐仁妮皇后的鉆石蝴蝶結胸飾,它鑲有2634顆鉆石,是19世紀法國珠寶工藝巔峰之作,2008年才從拍賣市場購回,如今再度流失。
劫案暴露了盧浮宮的安保漏洞。案發(fā)地阿波羅畫廊距《蒙娜麗莎》僅250米,本應安保嚴密。但館內安保崗位長期人手不足,案發(fā)時阿波羅畫廊值守人數從6人減至5人,早晨換班時段僅剩4人。法國國家審計院報告顯示,盧浮宮黎塞留翼75%的區(qū)域是監(jiān)控盲區(qū),德農翼三分之一的展廳無攝像頭,安保系統升級嚴重滯后。
同時,盧浮宮多項翻修與籌款活動進行中,腳手架、外包工人混雜,為劫匪提供偽裝便利。在盧浮宮工作二十多年的安保人員朱利安·杜努瓦耶說:“越多外部人員在周邊作業(yè),越難分辨誰該在這里?!?/p>
法國文化部長達蒂稱“過去更重視游客安全,對館藏防盜有所忽視”,點出法國博物館長期“重反恐、輕防盜”的結構性問題。更諷刺的是,盧浮宮此前收到巴黎警方安保評估報告,正研究推進安防升級,措施未落地劫案就發(fā)生了。盧浮宮被迫關閉三天,失望的游客重新預訂門票。38歲的美國游客杰斯琳嘆息:“我們計劃這次參觀很久了。”
“賊眼中的圣殿”
這不是盧浮宮首次遭竊,它早已是“賊眼中的圣殿”。
1911年,《蒙娜麗莎》被意大利裱畫工維琴佐·佩魯賈偷走,畫藏在衣柜兩年,他試圖賣給意大利畫廊時被捕。這場盜竊讓達·芬奇的作品聲名大噪。
此后,盧浮宮失竊不斷。1976年,三名男子夜闖阿波羅畫廊,盜走查理十世的加冕儀仗寶劍,擊傷兩名守衛(wèi),至今下落不明。1983年,羅斯柴爾德家族捐贈的文藝復興時期頭盔和護甲背板失竊,38年后在遺產估價專家處被追回。1998年,法國巴比松畫派奠基人柯羅的作品《塞夫勒之路》白天被盜,至今杳無音訊。時任盧浮宮館長皮埃爾·羅森貝格無奈說:“這是一個脆弱的博物館。”三十年過去,這話依然適用。
全球類似悲劇不少。2019年,德國德累斯頓綠穹珍寶館遭竊,劫匪用斧頭砸展柜,盜走含超4300顆鉆石的21件珍寶,部分追回。1990年3月,美國波士頓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被兩名偽裝警察的竊賊盜走維米爾、倫勃朗等大師的13件作品,按當時市值超5億美元,至今未破,被稱“世界最大藝術品劫案”。
藝術盜竊不只是“貪婪”故事。對竊賊,藝術品是財富;對公眾,它們承載時代記憶與人類情感。
盧浮宮22日重新開放,被盜的阿波羅畫廊仍被封鎖,警戒線下空留腳步與嘆息。那曾隔開觀者與杰作的玻璃,成了守護與失守間最脆弱的象征。
法國總統馬克龍誓言追回被竊之作,將罪犯繩之以法。然而,當文化殿堂在“開放”與“安全”間權衡時,如何守護文明瑰寶這一古老難題,仍待答案。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