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小吃的魅力與傳承
本文講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街頭流動小販售賣的老北京胡同小吃。這些小販或推車挑擔,或挎籃背筐,還有的設固定攤位,出售精心制作、具有京都特色的多種小吃。這些小吃用料講究、工藝精細、價格親民,是地道的老北京傳統(tǒng)風味美食。

那時雖沒人提及“京味飲食文化”,也無人專門研究,但有個普遍習俗,就是給小吃冠以制作者姓氏,如豆汁張、豌豆趙等,坐商字號也常標創(chuàng)建人姓氏,像烤肉季、餛飩侯等,這足以說明小吃在北京人心中的地位。老北京人消費認名牌、名店,對小販認人。若小販換人,買主會嘀咕,冒牌的連老太太都不買賬。
1952年底,作者在東琉璃廠海王村公園上班,廠甸南口把角有位老人賣杏仁茶。一個小孩拿小把鍋買了兩碗,說聲謝謝就走了,人們以為是老人孫子,老人說孩子媽媽喝他杏仁茶,之后路過會給錢。當時小販做小吃費工且賺頭小,投機分子不愿干,所以沒人做假貨、次貨。真正的老手藝人不偷工減料,產品在人們心中扎了根,消費者能吃到正宗小吃,小販也能養(yǎng)家糊口。
如今很多北京風味小吃,有的是清王朝家族飲食遺風傳至民間,有的是老北京人世代相傳。這些小吃對北京人有強烈誘惑力,讓人形成嗜好甚至成癮。季節(jié)性小吃如伏天豆汁、冬季心里美、秋后炒麻豆腐、鹵煮小腸、炒肝等,按時上市,形成生活習俗。
1981年城南某小吃店恢復老北京小吃,通縣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太太聽聞后,大清早穿戴整齊前往,買到蕓豆卷、驢打滾和豌豆黃后激動不已,可見老北京傳統(tǒng)小吃與北京人感情深厚。
過去家住西四牌樓的人想喝炒肝,會專門坐電車到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天興居,因為這兩家炒肝味兒正,腸子爛化,肝嫩,粉汁不泄,形成了品牌,靠產品質量贏得社會可信度。這說明經營要注重產品質量,否則遲早垮臺。
豆汁是老北京小吃的特殊代表,外地人難以接受。它是粉坊漏粉絲的下腳料,綠豆發(fā)酵后有酸中微甜的特殊味道,伏天喝可預防中暑。梅蘭芳在上海時想喝豆汁,弟子言慧珠專門裝了一瓶送去,傳為佳話,足見北京人對豆汁感情之深。
如今時代不同,人們追求和興趣不斷變化,飲食愛好也因人而異,“好吃不如愛吃”很有道理。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