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引馳:思考當今古代文論研究學術共業(yè)的形成
由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聯合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文論國際學術研討會”今日在復旦大學光華樓召開,來自海內外各大學與研究機構的一百多位學者參會。在上午的開幕式上,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引馳教授致辭。澎湃新聞經授權發(fā)布致辭內容。

首先,歡迎和感謝各位參加復旦第五屆中國文論國際學術研討會!
復旦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研究方面有著悠久且持續(xù)的傳統(tǒng)。郭紹虞、朱東潤兩位先生是二十世紀上半期撰寫“中國文學批評史”的重要代表。朱東潤先生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在一九四零年代出版,是當時最豐富完整的一部,它以武漢大學講義為底本,篇幅宏大,曾被同儕評價“博而寡要,勞而少工”;郭紹虞先生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兩卷本,上卷于一九三零年代出版,下卷于一九四七年出版,是二十世紀前半期的經典之作。
實際上,前輩們在文學批評史研究上有更多樣的嘗試。過去陳鐘凡一九二七年的《中國文學批評史》被視為開山之作,如今南京大學張伯偉教授等整理出版了胡小石先生的相關講義。復旦的郭紹虞先生在《中國文學批評史》出版前也有相關工作。今年上半年,復旦大學圖書館收購了一批郭先生手稿,包括一九二零年代前期在福州協和大學任教時寫的《中國詩式概論》,以及一九二零年代后期在中州大學任教時的修辭學講義,我們正在整理這些資料,期望明年在《中國文學研究》上發(fā)表。
郭、朱等先輩之后,從一九五零年代后期開始,復旦一直是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重要陣地。王運熙、顧易生兩位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批評史》三卷本和《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七卷本是典范之作。此后,黃霖教授、蔣凡教授、楊明教授等復旦學者繼續(xù)拓展學術研究,新課題不斷涌現,如黃霖老師主持了多個重要項目,成果豐碩。
中國古代文論研究是學界共同事業(yè)?;仡檹偷W者的研究,與海內外同道協作是事實和傳統(tǒng)。如郭紹虞先生編撰《中國歷代文論選》邀請了諸多學者;王元化先生的文稿曾請教郭紹虞先生;北大張少康教授與復旦王運熙先生有學術交流;復旦與北大、中山大學等高校也有人員流動和學術往來。我們今天相聚復旦,有望推動中國文論研究。
此次會議有百余位學者參會,課題豐富。相信大家會有很多交流和收獲。就目前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在大量細致深入研究的同時,我們是否有共同的關切和方向?過去一百年,梳理傳統(tǒng)、建構框架、發(fā)掘現代價值等都是研究重點,如今研究多元并進,我們是否有新的關切?黃霖老師曾進行“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研討,蔡宗齊教授推出相關著作。我們應思考如何形成這一時代的學術共業(yè),回應時代要求。
最后,再次感謝各位!預祝會議圓滿成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