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天團八載赴“上海之約”,頂科論壇揭秘創(chuàng)新“共享代碼”
在開幕式主旨演講環(huán)節(jié),四位頂尖科學家的講述內容廣泛,涵蓋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物理學等多個前沿領域,從極其微觀的DNA結構到宏大的Exascale(百億億次)計算。透過這些硬核探索,我們能清晰地發(fā)現(xiàn)科學大師們的“共享代碼”——好奇心與責任感的雙輪驅動,以及對開放協(xié)作的堅定信念。

多位諾獎級科學家齊聚上海參加2025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文匯報記者 袁婧攝)
正如世界頂尖科學家協(xié)會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在開場致辭中所說:頂科論壇代表著世界上一種“罕見而重要的事物”,即“超越地理和政治邊界的全球科學共同體”。萊維特強調:“科學之所以能夠進步,是因為我們敢于提出前人未曾問過的問題,并自由地與世界分享答案?!?/p>
顛覆已知:從教科書空白處探尋真理
科學的征程,往往始于對已知的質疑和對未知的探索。而那份純粹的好奇心,常常是基礎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起點。2023年頂科協(xié)獎“生命科學或醫(yī)學獎”得主卡洛琳·盧格對組蛋白的研究,就很好地詮釋了這種溯源精神。

2023年頂科協(xié)獎“生命科學或醫(yī)學獎”得主卡洛琳·盧格在2025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與青年人交流。(文匯報記者 袁婧攝)
盧格介紹,大部分人可能對組蛋白很陌生,但它與書寫“生命天書”的DNA密切相關。形象地說,DNA與它所在的細胞核在尺寸上差異巨大,就像把15公里長的磁帶團成一團塞進乒乓球里;而DNA之所以不會纏繞或被破壞,關鍵在于具有精巧結構、能像卷軸一樣保護它的組蛋白。
然而,傳統(tǒng)教科書認為:組蛋白僅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古菌,細菌沒有細胞核,所以不存在組蛋白。這種觀點雖被廣泛接受,但在解釋生命起源時留下了“空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盧格團隊對1.8萬種細菌進行了大規(guī)?;蚝Y查,最終發(fā)現(xiàn)了一種具有組蛋白結構的“非典型”細菌。這一成果不僅為解釋生命起源提供了新視角,也為開發(fā)新藥物、新療法帶來了希望。
演講中,盧格高度評價了頂科協(xié)及頂科論壇對“好奇心驅動的研究”的肯定和表彰。她說:“科研當然可能失敗,如果研究只有成功沒有失敗,意味著所有答案都能被預測,那研究就失去了意義?!?/p>

2025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25日在上海開幕。(文匯報記者 袁婧攝)
事實上,好奇心不僅讓科學家們在不求名利的情況下勇于冒險,其背后純粹的求知欲,也促使他們慷慨地與世界分享成果。“全勤”參加了八屆頂科論壇的邁克爾·萊維特說,八年來最讓他感動的,是他在科學界的摯友和伙伴不斷回到上海,只為分享想法、傳授知識、激發(fā)靈感。這種持久的參與,賦予了頂科論壇獨特的精神。
責任驅使:直面技術的極限挑戰(zhàn)
基礎科學的發(fā)現(xiàn)往往能轉化為顛覆性的技術力量,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挑戰(zhàn)。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家們肩負著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責任,這種責任感驅使著那些功成名就的科學家繼續(xù)前行。

兩位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和杰克·唐加拉在2025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xiàn)場。(主辦方 供圖)
2000年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正從三個維度,為世界尋找化解“生存風險”的方法。他認為,隨著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必須樹立“全面系統(tǒng)的安全觀”,用科技化解風險。比如,面對合成DNA可能被濫用的風險,姚期智積極參與“安全DNA”國際合作計劃。通俗地說,該計劃能像預警計算機病毒一樣快速篩查DNA惡意代碼。同時,他還關注人工智能失控的風險,以及量子計算發(fā)展后可能導致的密碼失效問題,希望通過構建更廣泛的安全框架,為創(chuàng)新開辟新空間。事實上,應對這種層級的風險,必須聯(lián)合全球力量、開展跨學科合作,科學大師責無旁貸。
同為圖靈獎得主的杰克·唐加拉,通過分析高性能計算(HPC)的發(fā)展,展現(xiàn)了科學家突破物理極限、推動新科學革命的責任感。隨著數十年來引領信息革命的摩爾定律、登納德定律趨于失效,超級計算機在算力和能耗等方面似乎逼近極限。但唐加拉認為,雖然硬件創(chuàng)新越來越難,但憑借算法和軟件創(chuàng)新,超級計算機仍有巨大發(fā)展空間,未來也將繼續(xù)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第三種范式”。
開放協(xié)作:未來科技繁榮的基石
無論是探索科學領域的未解之謎,還是應對科技帶來的系統(tǒng)性風險,頂尖科學家們在強調創(chuàng)新的同時,都將目光投向全球性的開放協(xié)作。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在2025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同與會者交談。(文匯報記者 邢千里攝)
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塞爾日·阿羅什在展望量子技術的未來時,進行了冷靜而審慎的反思。他認為,當前量子科學雖處于基礎階段,但已展現(xiàn)出巨大潛力:如量子計量學具有超乎尋常的敏感性,量子通信能實現(xiàn)不可竊聽的信息交換,量子計算將超越經典的信息處理極限……但阿羅什遺憾地指出,由于地緣政治等因素,量子科技領域的國際交流受限,阻礙了科學的進步。
在信息革命的前沿,類似的阻礙同樣令人惋惜。唐加拉在關于高性能計算的演講中提到,由于地緣政治和供應鏈因素的影響,中國近年來淡出了全球超算Top500排行榜。但他同時表示,實際上中國可能有三到四臺超級計算機具備競爭全球前十的能力。
無論如何,“科學天團”連續(xù)八年齊聚上海參加頂科論壇的行動,表明了全球科學共同體的態(tài)度:著眼未來,知識的流動和共享才是克服挑戰(zhàn)的正確途徑。萊維特的開場致辭很好地呼應了這一理念。他表示,頂尖科學家們將研究視為集體努力,而非競爭;只有當我們投身于開放、協(xié)作和信任的世界,科學才會繁榮。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