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頭肉:無窮力量的美味象征
對于愛吃肉的人而言,嘗遍各種動物肉后,往往會覺得豬肉最為美味。豬肉清香,沒有牛羊肉的騷味,口感爽口又鮮美,只需放一點作料,味道便十分豐富。若將牛羊肉比作情節(jié)厚重、味道濃郁的小說,雞鴨肉比作輕盈靈動的詩歌,那豬肉就如同意味深長、夾敘夾議的小品文。喜愛豬肉的人,如同鐘情小品文一般,最愛那夾精夾肥的部分。要知道,一頭豬身上夾精夾肥的部位并不多,這就像在中國文學史上,真正美妙雋永的小品文也屈指可數(shù)。

孔夫子將最美妙的音樂與吃肉相提并論,這已是廣為人知的常識??鬃釉邶R國聽到韶樂,三個月都嘗不出肉的滋味,但他每日還是要吃肉的。這足以證明孔夫子是個常吃肉的人,不然他又怎會知道肉沒了味道呢?小時候家里窮,吃肉就像過節(jié)一樣難得,只有過節(jié)時才能吃上肉。而且家里吃飯的人多,母親曾有個形象的比喻,稱肉為“性命”,只要飯桌上有肉,大家就會拼命去吃。偶爾有特別好吃的海鮮,像大烤對蝦、雪菜燒黃花魚,才能與肉相媲美,這時母親就把這些海鮮比作“冤家”,說碰到“冤家”,就顧不上“性命”了。
古人說:“要吃肉,肥中瘦”,這六個字精準地總結(jié)了漫長的中國吃肉史。想來古代那些聰明人,大多愛吃肉,吃來吃去,竟從豬肉中吃出了哲學。古代中國,儒道釋三種文化并存,就如同豬牛羊肉都有市場。那時宗教自由,喜歡吃羊肉的就吃羊肉,喜歡吃牛肉的就吃牛肉,但最終儒家文化成為主流,所以如今菜場里主要賣的還是豬肉。儒家文化最獨特的地方,就在于其人生理想如同“肥中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愚忠愚孝的觀念,就像油膩的肥肉,吃也行,不吃也可;而仁義道德則是精肉,吃起來不會膩,無論哪個朝代,只要是地球人,多少都要講點仁義道德。
肥豬的妙處,在于有夾精夾肥的部位,其中一處是五花肉,另一處便是豬頭肉。五花肉一層肥一層瘦,就像有條理、有層次的科學家;而豬頭肉則大氣渾成,肥瘦一體,肥中有瘦,瘦中有肥。最肥的地方會有一塊精肉疙瘩,最精的地方又會突然出現(xiàn)一線肥膘。最妙的當屬豬鼻,似肥非肥,似精非精,味道融合了精肉與肥肉的特點,比純粹的肥肉或瘦肉更好吃。和五花肉相比,豬頭肉就像一位詩人,在生活的理性與感性之間,既能超越理性,又能把握好激情。
豬頭肉的美妙,如同詩歌之于生活,所以熱愛生活的人,也會熱愛豬頭肉。母親雖常調(diào)侃我見到“冤家”就不要“性命”,但“冤家”畢竟少見,“性命”卻時刻都在。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讀書,讀的書沒什么“油氣”,肚子里也缺油水。尤其是冬天,晚上食堂通常只有兩個菜,白菜熬豆腐和豆腐熬白菜。所以寒假回家,我就像餓虎一樣,胃口大得驚人。仗著年輕,我曾一頓吃掉一整個豬頭肉,雖然遭母親白眼,但內(nèi)心卻有快意恩仇之感。前幾年北京流行吃扒豬臉,我還特地去嘗了嘗,也許是期望太高,豬臉端上來時,雖然燒得通紅噴香,但吃起來味道卻很一般。
“君子不近庖廚”這句話,大概是儒家思想里的“肥肉”,吃多了會膩,扔掉又可惜。我既不喜歡吃純粹的肥肉,也不想聽過于刻板的孔孟之道,所以在想吃豬頭肉時,偶爾也會自己做。做法很簡單,找個能放下豬頭的大鍋,把豬頭冷水下鍋,放幾顆大料、幾粒花椒,中火煮開,四十分鐘左右后,將熟豬頭撈出,用冷水沖淋,冷卻后去骨,切成大塊,放些鹽和黃酒腌制,然后放入冰箱。吃的時候從冰箱取出,切成薄片,這時豬頭肉的香味能飄到左鄰右舍,即使隔著鋼筋水泥也擋不住。入口毫無油膩感,嫩而微脆,讓人舌底生津、舌面發(fā)滑,每一片都很鮮美,絲絲清爽。再配上黃瓜汆清湯,冷熱交融,就算是那些生猛海鮮“冤家”,也無法讓我舍棄這豬頭肉了。
假如生活是一頭豬,五花肉代表理性,豬頭肉則象征著激情。理性是人生的底線,五花肉和梅干菜一起燒,有向古的情懷;和鮮活的竹筍同燒,又充滿趣味。純粹的人生就像一盤紅燒肉,酣暢淋漓;而人生的繁雜就像一鍋燉肉,除了理性,還可以加入各種食材。豬頭肉所代表的激情,只出現(xiàn)在生活的巔峰時刻、最前沿的地方。愛情的芬芳,并非豬頭肉剛出鍋時的熱氣騰騰,最美味的豬頭肉,是經(jīng)歷過鹽的腌制、酒的浸潤、冷水的沖激和冰箱的冰凍后的激情。當激情融入生活,愛情的芬芳滋潤著生活,豬頭肉的力量便無窮無盡。
文:南腔北調(diào)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zhuǎn)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nèi)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quán)或非授權(quán)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