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放牛娃到富可敵國的商業(yè)奇才,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巔峰的?
來源丨馮侖風馬牛(ID:fengluntalk)
作者丨大軍
點擊閱讀原文
在中國近代,有兩位大名鼎鼎的企業(yè)家,人稱「南胡北張」,「南胡」是指胡雪巖,「北張」是指張弼士。相比而言,「實業(yè)奇才」張弼士要比胡雪巖成功得多,聲名遠播世界。
那么,張弼士究竟是何許人也?他是愛國僑領、紅頂商人、南洋華人首富、近代中國「實業(yè)興邦」的先驅、張裕葡萄酒創(chuàng)始人,被《紐約時報》譽為「中國的洛克菲勒」。值得一提的是,張弼士出身貧寒, 18 歲從家鄉(xiāng)漂洋過海抵達南洋謀生,完全是靠自己奮斗成功的。
思想家鄭觀應曾對張弼士作出高度評價:所最難者,擁厚資不自暇,晚年已垂老,不憚焦勞,無非欲提倡實業(yè),遂其救國救民之志。生榮死哀,至君極矣!
1
1841 年,張弼士出生于廣東大埔。小時候家里非常窮,他只讀過三年書,便跟著姐夫開始放牛,做篾匠。當時,張弼士曾唱出這樣的山歌鼓勵自己——「滿山竹子筆筆直,莫笑窮人無飯食。慢得幾年天地轉,飯籮端出任你食?!?/p>
18 歲那年,張弼士的家鄉(xiāng)遭受嚴重災荒,不少人背井離鄉(xiāng),外出謀生。聽說家鄉(xiāng)有人在南洋發(fā)跡后,張弼士決定坐船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幾經周折后,他終于到達了荷屬東印度首府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
起初,張弼士做過雜工、礦工以及米店商行的幫工,后來到一家華僑的紙行當店員。因工作勤懇,聰敏能干,張弼士很快便從一名店員升為管賬先生。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深受喜歡,老板還將女兒許嫁給他。
不久后,岳父病故,張弼士繼承遺產,便開始實現(xiàn)其少年大志,另立門戶,開設了一家酒行。
由于張弼士人緣好,為人熱心,廣交朋友,經常向當地有經驗的華僑討教。一些老華僑十分賞識這個小伙子,告誡他要廣結各方人物,包括當地的荷蘭人士。張弼士牢記此言,開了酒行后,便竭力與荷蘭殖民當局的官員們往來,不久便承辦了當地的酒稅和典當捐務,后來又承包了荷屬東印度中一些島嶼的鴉片煙稅,逐步壟斷了當地的鴉片煙買賣,資產很快得到了較大的擴充。
當時,荷蘭殖民當局認為張弼士是一位難得的人才,年富力強,才識過人,十分賞識他、支持他。1866 年,荷蘭政府為了開發(fā)東印度群島,鼓勵當地華僑從事墾殖業(yè)。張弼士聞訊之后,迅速抓住時機,抽出大量資產,雇傭華人開辦墾殖公司。張弼士搞多種經營,水稻、椰子、橡膠、咖啡、木棉、茶葉、胡椒……樣樣都種,效果很好,獲得巨額利潤。頂峰時擁有雇工數萬人,成為南洋墾殖華僑中著名的先驅者之一。
其墾殖業(yè)名聲大噪后,張弼士又將生意擴展至金融、開采、交通、藥材、房地產、零售等各個行業(yè),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商業(yè)王國,業(yè)務遍及東南亞多個國家。其經營范圍之廣,擁有資本之巨,在南洋華人中無人能及。張弼士的過人之處在于,他始終用國際視野,站在時代的制高點,敢為天下先,創(chuàng)造出自己巨大的商業(yè)王國。
從 19 世紀 60 年代開始,通過 30 年的奮斗,張弼士所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到達鼎盛時期。據張弼士的堂侄、時任交通銀行總核稽張贊成估計,張弼士早在光緒年間的個人財富就折合白銀有 8000 萬兩之巨,比清政府當年的財政收入( 7000 萬兩白銀)還多 1000 萬兩白銀,成為當之無愧的南洋華人首富。
2
19 世紀 90 年代初,張弼士在南洋的事業(yè)如日中天。當時,英、荷殖民當局為了利用他的聲望加強殖民統(tǒng)治,曾多次給張弼士封官許爵,都被他一一謝絕。張弼士說,「吾生為華人,當為中華民族效力」。
1892 年,清政府駐英公使龔照瑗奉命考察歐美富國之道,途經新加坡,張弼士給予了熱情接待。當時,龔照瑗問張弼士致富之術,張弼士答,「吾于荷屬,則法李克,務盡地利。吾于英屬,則法白圭,樂觀事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征貴販賤,操奇致贏,力行則勤,擇人任時,能發(fā)能收,亦如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若志不足以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終不足以學斯術。吾服膺斯言,本此為務,遂至饒裕,非有異術新法也?!过徴窄a聽后大為欽佩,臨別激動地拉著張弼士的手說,「君乃天下奇才?!?/p>
隨后,龔照瑗即函薦張弼士于洋務大臣李鴻章,極言張弼士才堪大用。幾乎與此同時,清政府歷經多年內憂外患,國庫空虛,治國無策,有興辦實業(yè)之議,正訓令各省大臣昭示南洋華僑富商回國投資,許以高官勛爵。從此,張弼士成為亦商亦官、一身二任的華僑實業(yè)家,奔走于中國和南洋之間。
在官場上,張弼士受到清政府的厚待,先后擔任過清政府駐檳榔嶼首任領事、新加坡總領事、商部考察外埠商務大臣、粵漢鐵路總辦等職。當時,慈禧、光緒多次召見張弼士,委以重任,榮銜屢頒。張弼士成為比胡雪巖更成功的紅頂商人,面見慈禧太后時享有免跪特權。
張弼士有志于「實業(yè)興邦」,他主張「主權自掌,利不外溢」,提倡抵制洋貨,以商戰(zhàn)收回利權。張弼士多次上書朝廷,提出興辦水利、農業(yè)、路礦等十二條建議,大部得到采納,為國內外朝野人士所矚目。
與此同時,對做實業(yè)懷有遠大理想和目標的張弼士還把大量資金轉移到中國投資。他參與或直接創(chuàng)辦了中國通商銀行、中美聯(lián)合銀行、中美輪船公司、康年人壽保險公司、張裕釀酒公司、廣廈鐵路公司、廣州亞通織布公司、佛山裕益砂磚公司、惠州?;莶AЧ?、平海福裕鹽田公司、雷州普生墾牧公司、廣東開建金礦公司、廣西三岔銀礦公司等多家企業(yè)。當時,張弼士大量引進美、日、意等先進技術和設備,為中國的建設做出了很多貢獻。面對德國輪船禁止華人購買官艙票的決定,張弼士曾勃然大怒:真是欺人太甚。中華民族不可侮,清政府無能辦商船,我張某來辦,以后我的商船凡德國人一律不賣票!
「國家貧弱之故,皆由于人才不出。人才不出,皆由于學校不興……我等旅居外埠,積有財資,眼見他西國之人,在各埠設西文學堂甚多,反能教我華商之子弟,而我華商各有身家,各有子弟,豈不可設一中文學校,以自教其子弟乎?」除了致力于實業(yè)救國,張弼士一生也熱衷社會福利和教育事業(yè),清政府曾賜其「樂善好施」牌坊。比如 1881 年,張弼士捐巨款賑濟國內水災。1885 年,捐助廣東海防餉。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捐出巨款,希望振興北洋水師。向香港大學捐銀 10 萬兩,在南洋和國內相繼辦起華文學校……著名學者梁紹文在《南洋旅行漫記》中曾寫道,「在南洋最先肯犧牲無數金錢辦學校的,要推張弼士第一人。」由于在公益事業(yè)做出突出貢獻,張弼士也因此被《紐約時報》譽為「中國的洛克菲勒」。
3
盡管身居高位,但當腐敗的清政府即將垮臺時,頗具眼光的張弼士能及時認清大局,轉向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yè),在海外暗中給予革命黨人以經濟援助。對局勢的清醒認識,換來的是張弼士更加悠長的政治生涯。在民國時期,張弼士又先后任總統(tǒng)府顧問、立法會議員、參政院參政、全國商會聯(lián)合會會長、南洋宣慰使等職,曾得到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的接見,一時風光無限。
晚年時, 70 多歲的張弼士仍然四處奔波,頻繁從事實業(yè)活動,可謂一輩子實踐「實業(yè)興邦」。1916 年,因積勞成疾,張弼士不幸因病去世。當他的靈柩自印度尼西亞經過新加坡、香港時,英、荷殖民政府都為之下半旗致哀,港督則親往憑吊。當由汕頭溯韓江而上時,兩岸群眾均擺設牲儀致奠。甚至于孫中山在得知噩耗后,還特派代表送挽聯(lián),「美酒榮獲金獎,飄香萬國;怪杰贏得人心,流芳千古?!?/strong>
著名作家丘峰教授曾評價說:強烈的愛國愛鄉(xiāng)、為國家民族爭光意識是張弼士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人生信條,始終貫穿在商戰(zhàn)過程中。他的商戰(zhàn)策略大致有如下幾點——一是官商互利,亦官亦商,官商雙贏的快捷經營模式;二是「來而不往非禮也」,面對強敵采取強硬出擊策略;三是「興商獲利之道」,自強自立,自建融資渠道;四是「實業(yè)興邦」,「有工以翼商」商戰(zhàn)理論的認同與實踐;五是「品牌戰(zhàn)略」,商戰(zhàn)立于不敗之地之本。張弼士的一生是進行激烈商戰(zhàn)的一生。今天,研究總結張弼士的創(chuàng)造與奮斗精神,對于處于「地球村」時代的中國,尤其是分布世界各地的華商來說,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資料來源
1.僑領張弼士,嶺南文史,黎莉
2.中國白蘭地之父張弼士,文史春秋,麥群忠
3.愛國華僑企業(yè)家張弼士,經濟工作通訊,沙潛
4.南有胡雪巖北有張弼士,深圳特區(qū)報,張麒
5.張弼士的財富傳奇,潮商,林馥榆
6.倡導實業(yè)興邦的怪杰張弼士,中國經貿導刊,張覺
7.清朝東南亞華人首富張弼士,產權導刊,王賢輝
8.葡萄酒圣張弼士的鄉(xiāng)梓情,炎黃春秋,張振成
9.首富會長張弼士,中國經營報,譚洪安
10.敢為天下先,國際視野下張弼士的商業(yè)資本運作謀略,梅州日報,丘峰
11.張弼士:實業(yè)奇才 僑界領袖,團結報,張金超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