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1516億現金,雷軍活成了真霸總!


回望小米集團創(chuàng)始人雷軍的2024年,你會覺得他仿佛拿到了爽文男主角的劇本。
這一年,雷軍的個人形象和小米公司的業(yè)績全面開花。
過去外界對小米“直男品牌”的刻板印象和質疑聲正在悄然發(fā)生變化。
對于雷軍個人而言,他考了賽照,學會了漂移,抖音粉絲數量也突破了3000萬;
對于小米公司而言,業(yè)務結構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造車新業(yè)務開局即爆火,小米SU7的交付量僅用230天就突破10萬臺,創(chuàng)造了新車企10萬臺最快下線紀錄。
而原有的智能手機業(yè)務也取得高端化突破,小米錄得了有史以來最好的業(yè)績:
小米集團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現金儲備高達1516億元。
事實上,這一年中雷軍也曾經歷最困難的時刻。
2024年3月28日,小米汽車發(fā)布之前,雷軍和一眾高管們內心十分忐忑——
他們擔心小米的汽車賣不出去,也還在猶豫到底該怎么定價。
與之相伴的,還有外界眾多的質疑:
憑什么蘋果10年沒做成的事,小米3年能做成了?
最終,時間證明了一切。
即便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已進入高飽和競爭,作為跨界造車的新人,雷軍還是沖出了重圍,在紅海中獲得增量,并向汽車行業(yè)的最高殿堂——
紐博格林北賽道(簡稱“紐北”)發(fā)起了沖擊。
小米SU7 Ultra原型車以6分46秒874的成績成為全球最快四門車,在全球舞臺上刷新了新能源汽車的中國速度。
面對質疑與成就,這一年中雷軍最深切的感悟是:
“只有認知突破,才能帶來真正的成長。而認知的突破,首先是投身其中,把工作變成愛好?!?/strong>
因此,為了更了解一輛車的性能和駕駛體驗,他親自試駕了170多種車型。
此外,他發(fā)現法拉利、保時捷之所以做得好,是因為創(chuàng)始人都是賽車手,懂車、愛車,于是他也決定去考賽照、學漂移。
雷軍是在冰面上學的漂移。
剛開始學的時候,很多人告訴他,學漂移非常難,中間失敗不止一次兩次,可能也不是十次八次,甚至會超過三十次、五十次。
對此,雷軍早有心理準備,但車外還有一群小米的員工在拿著手機拍照,這種情況下他難免暗自忐忑:
“眾目睽睽之下,如果漂失敗了,會不會多少有點丟人?!?/span>
那天下午,在車手老師的指導下,雷軍一遍遍地試,一次次失敗,再一點點調整——
直到夕陽落下天邊擦黑,他才終于成功漂了三個整圈,真正學會了漂移。
雷軍說學習漂移的經歷讓他意識到:
“學習一項新的事物時,千萬不能自尊心太強,只有不斷地嘗試,找到規(guī)律,突破認知,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學會?!?/strong>
過去的一年里,雷軍正是憑借著這種心態(tài),完成了小米轉型中的“三大不可能”命題:
跨界造車、性價比做高端化以及出征紐北挑戰(zhàn)世界巨頭。

打破跨界造車的不可能
2024年11月13日,小米汽車工廠累計生產的第100000輛新車下線了。
當天,雷軍在微博發(fā)了一張自己在汽車工廠打地鋪睡覺的照片,被網友解讀為“躺贏了”。
雷軍帶領小米汽車團隊完成了一項近乎不可能的任務,也創(chuàng)造了車企最快的紀錄:
小米SU7從上市到累計交付量破10萬輛,只用了230天。
10萬輛汽車產能,是汽車行業(yè)新入局者們的一個分水嶺。
一組可參考的數據是,理想汽車為此花了708天,小鵬花了1034天,蔚來花了1046天。

如今雷軍的云淡風輕和乘勝得意,背后是他穿越無數次風暴換來的。
小米汽車從誕生起就面對無數的質疑,從入局時間、車型選擇到市場定價再到量產產能,幾乎每一步都是生死攸關的考驗。
車型選擇方面,當雷軍決定做轎車時,外界看來,理想、蔚來最初選擇的SUV才是正道,純電轎車屬于小眾市場,并不被看好。
但雷軍堅持將小米SU7定位為C級高性能生態(tài)科技轎車,目標是媲美保時捷和特斯拉,打造一款好看、好開、智能、舒適、安全的移動智能空間。
小米SU7上市前兩三個月,雷軍邀請汽車業(yè)內的23位朋友辦了一場小型溝通會,請大家出主意。
結果讓他萬萬沒想到——絕大部分人不看好。
大家認為,這車每個月能賣3000輛就要燒高香了。
市場定價方面,雷軍既要平衡市場和消費者的期待,也要考慮公司的盈虧點,這讓他和團隊陷入糾結。
小米SU7標準版最初定價為23.9萬元,發(fā)布會前一天,高管們仍在考慮最終的定價。
后來,雷軍提議:“我們也不要討論22.9萬元、24.9萬元,我們比Model 3便宜(近)3萬元,他們是前輩、全球標桿,而且關鍵是有很多特斯拉鐵粉和馬斯克鐵粉,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先降(近)3萬元為敬?!?/span>
最終,小米SU7標準版才定價21.59萬元,并在上市27分鐘后預訂超過5萬臺。
工廠產能方面,每一個新進入汽車領域的企業(yè),似乎都會經歷一段艱難的產能爬坡歲月,尤其是那些跨界而來的挑戰(zhàn)者。
對雷軍而言,產能同樣是一場挑戰(zhàn)。
擺在眼前的現實問題是——
“產能定多了擔心賣不掉,定少了擔心不夠賣,用戶還得等一兩年,大家又罵我饑餓營銷?!?/strong>
最初,很多人建議雷軍年產能定為3萬輛。
最終,雷軍定的是76000輛。
這意味著除去爬坡時間,月銷要達到1萬輛。而在純電轎車領域,月銷1萬的只有特斯拉的Model 3。
今年5月,小米汽車重新調整了交付目標:
今年保底交付10萬輛,力爭12萬輛。
小米汽車工廠的產能還在持續(xù)爬坡。
11月18日,第10萬輛車交付到了用戶手中,在提前完成全年保底交付目標后,雷軍再次將2024年全年小米汽車的交付量目標調整為13萬輛。
在此之前,該目標還是12萬輛。
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汽車單季度營收逼近百億元,毛利率達到17.1%,毛利率和特斯拉持平。
面對質疑,雷軍用自己的行動沖破了跨界造車的不可能桎梏。

打破性價比做高端的不可能
“高端是小米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戰(zhàn)!”
2023年8月,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雷軍在其個人年度演講上分享道。
他進一步解釋,在這個時代和這個行業(yè),已有蘋果、三星、華為這些行業(yè)巨頭,小米的發(fā)展非常困難。
但只有做高端,才能倒逼小米在技術上尋求突破,贏得未來的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
從2020年小米10系列產品的發(fā)布,雷軍率領小米開始探索高端化。
小米10開售一分鐘便創(chuàng)下2億元銷售額的紀錄,并突破100萬臺銷量,首戰(zhàn)告捷。
然而次年小米11卻因出現重大質量瑕疵,銷售與口碑遭遇重大挫折。
緊接著,小米團隊花很大力氣做的小米12,雖首銷5分鐘突破18億元,但最終成績依舊不達預期。
在公司討論會上,小米高管們曾爆發(fā)了史上最激烈爭論:
有人表示做高端太難了,我們能不能不做了?
也有人質疑用小米品牌能做成高端嗎?
當時內部很多人都在向雷軍建議,要重新設立一個品牌做高端,小米目前的品牌形象已經很難扭轉。
沮喪的情緒在小米的辦公室蔓延。
那時,雷軍心底憋著一口氣。
但面對客觀的業(yè)績表現,他只能安撫團隊:
“高端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保持長期的戰(zhàn)略定力和持續(xù)的投入,堅決執(zhí)行5年1000億研發(fā)計劃。”
從小米12S Ultra起,小米的高端化故事開始出現轉機。
如今,這場被雷軍譽為“生死之戰(zhàn)”的戰(zhàn)役,在經歷5年多探索后,終于初見曙光。
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歷史上單季最好業(yè)績:
該季度小米總收入925億元,同比增長30.5%。
與此同時,該季度小米經調整凈利潤也達到63億元,同比增長4.4%。
更關鍵的是,在持續(xù)投入造車業(yè)務的情況下,小米的現金儲備卻不降反升,現金儲備已達1516億元創(chuàng)新高。
小米取得如此業(yè)績的核心,便是因為雷軍親自抓的高端化戰(zhàn)略初見成效:
一方面,手機的平均售價(ASP)增加,從2023年第三季度每部手機997.0元增加10.6%至2024年第三季度每部1102.2元。
此外,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高端智能手機市占率全面提升,中國大陸高端智能手機出貨量占比20.1%,同比提升7.9%。
中國大陸4000~5000元價位,小米市占率第一。
另一方面,隨著小米汽車業(yè)務的破圈和拓展,籠絡了一批新中產,客觀地推動了小米手機的高端化進程。
根據小米官方數據,小米SU7超56%用戶為蘋果用戶,而今年10月底最新發(fā)布的小米澎湃OS2,同樣高度兼容蘋果生態(tài)。
2024年10月29日,小米SU7 Ultra量產版汽車正式發(fā)布,并開啟預售,預售價格為81.49萬元。
如此定價,為小米品牌的高端上探做了全新的突破。
雖然定價不菲,小米SU7 Ultra在預售開啟后的10分鐘內,預訂量就突破了3680臺。
除了向增量要增長,雷軍也在激活小米的既有業(yè)務。
小米旗下科技大家電業(yè)務,就正在成為新的增長曲線。
小米的空調實現了全棧自研和關鍵技術的掌握,正全面加大對服務安裝的投入,完善了行業(yè)首創(chuàng)的拆送裝一體化。
如今,小米空調的線上份額已躍升至中國第三。
“人車家全生態(tài)”的戰(zhàn)略閉環(huán),讓小米形成了跨品類的互補性和全球市場互補性,去抵御不同品類產業(yè)周期和全球不同市場發(fā)展周期中的不確定因素。
至此,小米的品牌高端化,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

打破征戰(zhàn)“紐北”的不可能
自宣布造車后,雷軍心中一直有一個向往的圣地——紐博格林北賽道。
紐北賽道位于德國科隆紐博格小鎮(zhèn),被譽為“綠色地獄”——
以其極端的彎道、多變的氣候條件和嚴苛的賽道條件著稱,是全球汽車制造商展示其技術和駕駛體驗的終極試煉場。
紐北賽道也因其復雜的地形和高難度的挑戰(zhàn)性,成為衡量車輛性能的重要標準。
因此,許多車企選擇在此進行極限測試,以驗證和提升車輛的綜合性能。
2024年10月,雷軍正式向紐北發(fā)起沖擊。
然而,因為賽道天氣狀況不理想,幾經推遲,最終在經歷了“一波五折”之后,終于獲得了唯一一次刷圈機會。
小米SU7 Ultra原型車以6分46秒874的成績成為全球最快四門車,打破了保時捷Taycan Turbo GT此前保持的7分07秒550的紀錄。
就在小米SU7 Ultra原型車沖擊紐北成績出來,國旗在紐北飄揚的時刻,雷軍更加堅信:
“厚道的人,運氣一定不會太差”。
于雷軍而言,這不僅是一項成績,更是與世界巨頭們交手的機會。
雷軍既是特斯拉車主,也是保時捷車主。
他認為這兩個品牌,一個代表電車,一個代表跑車,都是汽車工業(yè)歷史上的時代標桿。
“當小米決定要造車時,肯定要和全球最好的車廠比,如果連比都不敢比,肯定做不好”。
造車之后的種種改變,讓雷軍更深刻地意識到:
作為科技企業(yè),必須要有敢于和頂級巨頭掰手腕的勇氣,才能成為硬核科技巨頭。
3年前,小米手機宣布對標蘋果,產品和體驗要全面向蘋果看齊;
如今,小米汽車再對標保時捷和特斯拉,在全世界最難的紐北賽道向保時捷發(fā)起挑戰(zhàn)。
挑戰(zhàn)巨頭的核心底氣,來自對底層技術研發(fā)的持續(xù)投入。
汽車方面,小米從核心三電系統(tǒng)、大壓鑄到自動駕駛,堅持全棧自研。
雷軍告訴團隊絕對不走捷徑,不收購、不代工,從核心技術做起,10倍投入。
今年前9個月,小米汽車投資了約88億元,其中大部分都是研發(fā)費用。
此外,雷軍還在汽車、手機的制造全過程中廣泛使用AI。
截止到今年,小米擁有超過3000人的AI人才隊伍。
而小米汽車的大壓鑄自研泰坦合金配方,正是通過自研的AI仿真系統(tǒng),從1016萬種配方中甄選出來的。
2022年,雷軍承諾未來5年將投入1000億元做研發(fā)。
2023年,小米經調凈利潤193億元,當年研發(fā)投入超190億元,相當于拿出一整年的凈利潤來做研發(fā)。
2024年,小米預計集團研發(fā)投入將達到240億元,2025年將超過300億元。
如果你問雷軍,打破跨界造車、高端化、征戰(zhàn)紐北三大不可能的秘訣是什么?
他的回答:“無它,歸根結底還是要靠核心科技的投入。”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