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壯華為: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供應鏈?

來源:言商社 作者:師興
向供應鏈上游發(fā)展,核心是找到整個鏈條的根。
只要不能解決芯片國產化問題,華為在面臨美國制裁時只能彰顯“悲壯”。
如人所料,美國的制裁行動沒有停止。近日,美國商務部出臺了針對華為的打壓政策,重點為切斷華為的芯片供應渠道。一旦政策實施,全世界范圍的半導體廠商,誰要給華為生產芯片,必須美國點頭才行。
這意味著,無論生產手機芯片還是服務器芯片,華為已經受制于人。于是,華為迅速展開了精神層面的反擊,稱自己要“傷痕累累”也要“皮糙肉厚”地活下去,實在太過悲壯。
其實無需太過擔心,商人出身的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并不想置華為于死地……
要知道,我國是美國高通、蘋果、思科等企業(yè)的重要市場,如果無限度打壓我國的標桿品牌,我國政府必然會采取措施,直接影響上述企業(yè)的收益。一貫在意投入產出比的特朗普,不太可能做出兩敗俱傷的事。
美國之所以收緊芯片供應,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控制技術輸出。按照新政策,海外公司若要給華為供貨,必須經過美國同意,除非不用一丁點的美國軟件和技術。作為商人,放在眼前的生意沒理由不做。終究,美國還是要給華為供貨,只不過要向世界宣稱,華為在用美國技術。
從本質上看,美國此舉是要深度控制華為的技術源頭,從而扼住其供應鏈上游。由此,美國可以在今后的貿易爭端中占據主動。

對于華為的反擊,有人認為太過單純,全是口號。其實不然,華為這么做有其依據:
首先,對于美國政府層面的決策,我國政府會有應對策略,華為作為企業(yè),不宜過早做出實質性回復;其次,通過精神層面的號召,華為可以樹立民族自強的形象,進一步擴大國內及海外華人市場。
實際上,華為這幾年一直在試圖保護供應鏈。畢竟,得供應鏈者才能得天下。
拯救供應鏈第一招
備貨
本次制裁華為事件讓人想起了2018年的中興。
2018年,美國商務部出臺政策限制中興通訊在美供應商向其出口產品,等于直接切斷了中興的芯片供應。這比今天對待華為的做法更殘忍,因為切斷供應鏈無異于斷了企業(yè)的命脈。
如果我們將中興的供應鏈視為一顆大樹,營銷系統(tǒng)就是主桿,各個代理機構則是分支,用戶是結出的果實,而研發(fā)系統(tǒng)及原材料正是樹根。這些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尤其是樹根。若樹根被切斷,整個企業(yè)的供養(yǎng)體系便喪失,將面臨無貨可賣的窘境。
對于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中興選擇了支付巨額罰金,從而繼續(xù)采購芯片。當時很多人不解,中興為何做出如此屈辱的決定。現在來看,這就是企業(yè)活下去的本能,毫無保留地拯救供應鏈。
或許是中興的遭遇敲響了警鐘,讓華為早就著手維護自己的供應鏈體系。
美國此次新政出臺后,一位華為運營商負責人向外界透露,多年前,華為內部就提出了業(yè)務連續(xù)性管理思路,在原材料方面做了大量的庫存準備。據透露,即便在關鍵領域被切斷供應鏈,華為仍還一年的緩沖期限。
以此推測,華為早已進行芯片備貨,避免在關鍵時間被人扼住命脈,從而為自己爭取喘息時間。
事實上,充庫存是華為經營中的一項“優(yōu)秀”傳統(tǒng)。華為喜歡囤貨,尤其是在經銷商處囤積新款機型,寧可滯銷也不能無貨。于是,我們經常能在各經銷商處看到“清庫存大降價”的活動。這種備貨策略雖然能維護供應鏈,代價卻昂貴。
一方面,原材料備貨最怕遇到技術更迭,一旦出現變革,所有備貨都將無用;另一方面,產品備貨容易形成滯銷,可能會為了清庫存而改變價格體系,影響利潤,讓企業(yè)財務承壓。也就是說,只有華為這種量級的企業(yè)可放開手腳備貨,對于中小企業(yè)而言,備貨還需謹慎。
拯救供應鏈第二招
上鏈
有人說,華為在這一次博弈中完全受制于人,因為華為沒有打開美國市場。但是,華為早已順著供應鏈進入了美國,并與供應商形成了共同體狀態(tài)。
就在美國公布了對華為的制裁計劃后,當地多家芯片供應商的股價聞訊大跌,包括高通、思佳訊等企業(yè)。看來,美國資本市場并不看好制裁華為的做法。因為,華為已經對與供應商形成密切關系,以思佳訊為例,其去年12%的營收與華為相關。有分析師認為,如果今年與華為合作受阻,加之疫情影響,思佳訊恐怕將蒙受巨大損失。
至于高通,則一直與華為存在著糾葛,既有競爭又有合作。高通CEO曾公開表示,高通與華為在中國市場乃至全球市場,一直處于競合關系,可能在某些垂直領域是合作關系,而在另一些垂直領域則是競爭對手。
據悉,高通與華為計劃在5G領域中通過交叉專利授權來調和專利紛爭,如果整體對華為制裁,高通理論上將失去享受華為5G部分技術的機會。雖然高通本身是研發(fā)能力強大的公司,但對華為的資源支持不可或缺。
可見,華為已經牢牢抓住了與供應鏈上游的關系,令自己在全鏈條中處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具體來看,華為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手段:
第一、盡可能與上游開展合作。眾所周知,供應鏈講求互惠共贏,強調核心企業(yè)通過與供應鏈中的上下游企業(yè)之間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從華為的做法看,其努力將企業(yè)之間的競爭轉變?yōu)楣溨g的競爭。盡管自己在研發(fā)技術方面較上游企業(yè)存在差距,但只有要拿得出手的技術,就第一時間申請專利,尋求合作時機。
第二,牢牢把握中下游,通過下游制衡上游。供應鏈的中下游分別是加工生產和營銷。近十年來,華為在產品制造和營銷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從設計推新到性能提升,從品牌塑造到渠道拓寬。為了進入歐洲市場,華為還聘請了眾多當地市場人才負責業(yè)務。時至今日,如果有供應鏈上游讓華為無貨可賣的話,自己也將會面臨巨大損失。
只要在供應鏈上發(fā)揮出自己的優(yōu)勢,鏈條內外的勢力均難以對自己構成威脅。
拯救供應鏈第三招
生根
“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這是華為應對本次制裁所發(fā)出的內部倡議,并配以一幅海報。正是這幅海報,在行業(yè)間引發(fā)強烈關注。
海報正中位置是一架經歷戰(zhàn)火,千瘡百孔的伊爾2戰(zhàn)機。這款戰(zhàn)機在二戰(zhàn)時期為前蘇聯立下戰(zhàn)功,到今天都享譽世界。這是前蘇聯于上世紀三十年代,面對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時,自行研制的對地強擊機。

華為推出這賬海報的寓意很明顯:既然西方國家限制了自己的芯片原材料供應,那不如自己研發(fā)掌握技術,不再受制于人。
事實上,華為一直就有向供應鏈上游發(fā)展的意圖。
早在2004年,華為就設立了海思芯片公司,經過近二十年的發(fā)展,海思芯片在部分領域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此外,華為在研發(fā)投入方面向來被外界稱道。2018年時,華為的研發(fā)投入達1029億元,超過微軟和蘋果,居全球第4。到了2019年時,華為研發(fā)投入達1317億元人民幣,占銷售收入15.3%。
不過,芯片作為世界上最硬核的高科技之一,絕對不是通過某幾項技術的突破就能實現。芯片以納米來計量制造,過程極為復雜,涵蓋芯片設計、芯片制造、芯片封測、芯片材料、芯片設備等領域,產業(yè)鏈涉多個行業(yè)。雖然華為一直在追尋,但距離自主可控還很遙遠。
向供應鏈上游發(fā)展,核心是找到整個鏈條的根。
華為這種大型企業(yè)資源雄厚,可以實現巨額研發(fā)投入,對中小企業(yè)而言,用有限的資源聚焦某一核心領域,實現縱深發(fā)展,也不失為一種辦法。仍以芯片制造為例,它并不是一項細分工作,而是要通過一條產業(yè)鏈實現。若能在芯片設計或芯片設備等領域有過人本領,同樣可以進入供應鏈上游。當然,這需要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支撐。
當今世界已經一體化,任何企業(yè)都不可能通吃整條供應鏈,亦不可能對整個行業(yè)享有生殺予奪之權。拯救供應鏈,目的是能讓自己在供應鏈上穩(wěn)立足,最終還是在拯救自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