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宿華:我三次創(chuàng)業(yè),做過33個項目,有屢敗屢戰(zhàn)的勇氣
來源丨和牛財經(微信號:heniucaijing)
作者丨穆清
點擊閱讀原文
宿華的身上有很強的韌性,他出生于落后的土家小山寨,曾在清華讀博士時輟學,后加入谷歌、百度負責搜索和推薦算法、系統(tǒng)架構等后端技術研發(fā),期間創(chuàng)業(yè)兩次。2011年,隨著宿華加入,快手從GIF工具升級為視頻應用,新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開始。
2018年年初,宿華曾說過,“快手其實是一個慢公司,創(chuàng)業(yè)7年了,在第6年的時候,才廣為人知”。一方面,快手滿身情懷,這是在“家人們”的體驗和商業(yè)化之間取舍的結果,而另一方面,程一笑擅長做產品,宿華素來以技術實力取勝,兩個人在公司管理和組織架構方面都有局限性。
2019年6月,宿華和程一笑向公司發(fā)布一封內部信反思:“我們對現狀很不滿意,松散的組織、佛系的態(tài)度,“慢公司”正在成為我們的標簽”,自此,宿華和團隊決定以戰(zhàn)役的方式解決組織活性的問題,用更加主動的態(tài)度去應對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
今年2月,快手上市,先于抖音成為“短視頻第一股”,宿華身價達199億美元,“快手打新中簽就是賺錢!”不少散戶一夜賺得盆滿缽滿。
這是階段性的成果,快手固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在這場戰(zhàn)役中,宿華已經將自己從一個解決代碼問題的工程師,轉變?yōu)榻鉀Q商業(yè)問題的“工程師”。
“過去幾年他發(fā)生很大的變化,他對人的關注越來越多了,他對人的情感關注越來越多了。他現在跟你打交道的時候,會特別關注你在想什么,能明顯看到他在解讀人的思考模型。他在建立他以前不擅長的能力?!笨焓痔焓雇顿Y人張斐在采訪中提到宿華這幾年來的改變。
CEO是能夠左右企業(yè)命運的人,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在前期都要經歷痛苦的蛻變,才能轉型成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宿華是其中一個。
和牛財經(ID:heniucaijing)整理了宿華近年來的專訪及演講,集中收錄了其個人經歷、原則體系、對創(chuàng)業(yè)者的建議以及在角色轉變后做決策的方法等,以下為摘錄內容:
01 我的幸福感來源:
資源的分配公允
我出生在湖南湘西一個土家小山寨,這個中國毛細血管末梢的地方,風景秀麗但閉塞落后。當時村里還沒有通電,天一黑什么都干不了。
沒有電就沒有電燈,更沒有電視。晚上幾乎沒有娛樂活動,就在大樹下聽故事、看星星。家里唯一的電器就是手電筒,不過電池也很貴,經常舍不得用,晚上出門就帶個松樹枝當火把。山里沒有公路,家里醬油用完了,要走兩小時的土路到鎮(zhèn)上,再走兩個小時回來,才能買到醬油。
當時我最渴望的是天黑之后有光,有光就能玩,很快樂。這是特別奇怪的一個幸福感來源。后來我養(yǎng)成了一個很壞的習慣——睡覺不關燈,我怕黑,不開燈睡不著覺。我這個壞習慣直到結婚后才徹底改掉。
讀書的時候,我隨父母到了縣城。在這個小縣城,最有名的除了縣長,就是每年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每年7月,縣城唯一的也是最繁華的電影院門口就會張貼考上大學的學生名單。
高考是個很好的制度,它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靠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命運,推進了整個社會的階層流動,因此很多地方越窮越重視教育,我就是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考上清華大學的。
剛上大學時,老師教育我們說,有一個師兄特別厲害,剛找到一份工作,年薪10萬元。我當時就覺得,能找到一份年薪10萬元的工作,是很厲害的事情。后來聽說谷歌薪水高,我就去谷歌面試,谷歌給我開出15萬元的年薪,比我最厲害的師兄還多50%,那一刻我非常滿足。一年之后又給我發(fā)了期權,后來翻了倍,我覺得自己幸福感爆棚。
在谷歌工作時,我跑到硅谷待了一年多,最大的沖擊是發(fā)現兩個社會,不說深層的結構,連表面的結構都不一樣。2007年,北京的車沒現在這么多,而硅谷遍地都是汽車。那時候就覺得自己之前那點兒出息是不是太淺了,我應該能夠做更多的事情,能夠更加有出息,但是當時并不知道自己的出息在哪兒。
2008年金融危機剛發(fā)生的第二個月,我離開谷歌去創(chuàng)業(yè),想讓自己的想法得到驗證,看看我到底能為這個社會貢獻什么,或者能夠收獲什么。干了一年多,慘淡收場。
第二年我加入百度,做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特別是在做"鳳巢"機器學習系統(tǒng)時發(fā)現,我掌握的跟人工智能、并行計算、數據分析有關的能力是可以產生巨大能量的。
升職加薪,成家買房。但我一直有些焦慮,為什么想要的東西都得到了,卻還是不滿足?我的想法在某一個時間點發(fā)生了一個比較大的轉變。
后來我發(fā)現,相比于滿足自己的欲望來利己,更好的方向是去探索怎樣利他。
利他不是簡單地幫助某個人做成某件事,這也是一個逐步探索的過程。我在谷歌工作時,心態(tài)就是以我個人的力量能夠幫到所有人。
我的技術很好,作為工程師,很多團隊找我,從寫網頁服務器、做機器學習系統(tǒng)到進行大規(guī)模并行計算,只要你需要,我都能辦到。那時候我好像是消防隊員,到處幫人滅火,但現實很骨感,因為我的精力被分散了,所以到評職級的時候升不了職,得不到別人的認可。
去百度驗證過我們的技術能量以后,我就繼續(xù)創(chuàng)業(yè)了。我們的小團隊做了很多類似雇傭軍的事,到處去幫別人處理技術問題,把我們的能量放大,但后來我們發(fā)現也并不能幫助很多人。
我意識到,如果要利他,不應該憑借我個人的力量利他,應該以機制的力量、價值觀的力量利他,利他最好的是能利所有的人。
這就不能以己度人,需要廣泛理解更多人——他們的公共痛點在哪里?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幸福感能夠得到滿足的最大公約數是什么?要能夠找到所有人幸福感提升的最大公約數。
幸福感最底層的邏輯是資源的分配。
社會分配資源的時候容易出現"馬太效應",即頭部人很少,但得到的資源很多;尾部很長,但得到的資源非常少。就像《圣經》說的: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独献印芬舱f: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當我們做資源分配的時候,盡量要保持自由,本質上是說,在契約、規(guī)則確定的情況下,盡量少改,別讓人殺進去干預資源分配,盡量有一個大家都能夠理解的、公平的規(guī)則或契約,如果覺得有問題也是先討論再修改,而不是殺進去做各種干預。
02 用6年拿下一個工程師,
最底層原則是利他
作為CEO,我最多的時間是尋找優(yōu)秀人才。
有一個案例,就是一位工程師,我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就在邀請他加入,從2008年開始,一直追到2014年,我第三次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才成功把他邀請過來。
我們自己選人的標準,當然首先是他聰明,有好的專業(yè)技能,隨著公司越來越大,我們越來越注重人的價值觀和使命感,是不是跟我們公司的方向匹配。我們希望找到那些認可我們的使命和價值觀的人,兩情相悅的人。
當時的想法是想要改善家庭的經濟條件,讓家人過得更好,所以當時去找這個同學的時候,也很簡單,是說希望能夠掙錢,給老婆孩子更好的生活。到后面,因為我的想法進化了,我覺得解決社會問題可能比掙錢更重要。也是解決社會問題本身打動了這位工程師,所以選擇加入了我們。
我們人生中有很多的選擇,面對不同的機遇,不同的資源,有很多取舍之道,當做重要選擇的時候,我的原則體系還蠻多的,通常在碰到沖突的時候,這些原則才會顯示它的威力。
第一個最底層的原則,我覺得還是利他,把自己的幸福感建立在能夠廣泛利他的基礎之上。
第二個原則是現在比較流行講的第一性原理,還是希望能對一個事情的本質理解得比較透了,再去做艱難的決策,盡量減少模糊決策、沖動決策的可能。
第三個原則是長期利益和短期之間的平衡,也會是一個非常需要注意的地方。
快手小的時候是一個工具,后來是一個社區(qū),現在慢慢變成了一個綜合的生態(tài),當承載的業(yè)務越來越復雜,不同業(yè)務之間的利益怎么平衡,這個問題就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我內心還是一個工程師,我希望能夠用系統(tǒng)化的思維去解決問題。以前作為程序員的角色,我是在解決代碼問題;今天作為CEO,我要思考社會的問題,這個社會哪些地方可以進步,怎樣用科技的方法,用商業(yè)的力量,用系統(tǒng)性的思維去把這些問題解決得更好。我覺得本質還是工程師。
03 創(chuàng)業(yè)者核心素質:
失敗了換個姿勢再來一次
我先后三次創(chuàng)業(yè),做過33個項目。我認為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最核心的素質和能力:
首先創(chuàng)業(yè)者都有屢敗屢戰(zhàn)的勇氣,這種勇氣也不是憑空而來的,我覺得也是一種傳承。像我的家庭,我的父輩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離開公務員隊伍,開始創(chuàng)業(yè)。如果你沒有勇氣的話,你都沒辦法邁出第一步,當你邁出第一步以后,你會發(fā)現創(chuàng)業(yè)是一件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解決未知的問題,解決社會的問題。
具體到一次創(chuàng)業(yè):
第一,應該更充分地研究現有行業(yè)。舉個例子,你應該多用用同行的產品,用用前輩們的產品,用用已經有的國內國外的產品,應該多去體驗、多去了解。
其次,要避開他們,要做他們不做的事情,做那些前輩們不愿意做,但是很苦逼的事情。
第三,如果你失敗了,就換個姿勢再來一次。
人的需求永遠是迭代的。
在這個需求被滿足的基礎之上,就會演化出新的需求。
以電商為例,最早我們在網上買不到東西,我們想怎樣安全地買到東西。后來可以安全買到東西后,我們想要買到更多東西。當我們能夠買到更多東西,我們天天去逛,每天可以逛幾個小時,逛不完的時候,我們又想,能不能省時間,能夠買到精品。后來買精品還不夠,我們是不是能夠到全球去買最優(yōu)質的商品。到最后又開始出現網紅電商。
你會發(fā)現在網上購買商品這件事情,就經歷了很多的迭代,每一次前一個需求得到滿足,用戶的需求就開始進化,往下一步走。所以當我們去做未知事情的時候,我們是看已知的哪些事情被解決了,那我們在此基礎上往前再邁一步。
04 從前鋒轉變?yōu)榍蜿犂习澹?/strong>
我做決策的兩種方法
我們做決策其實跟遇到的問題的特點有很大關系。
早期我自己還在球場上踢前鋒,碰到的問題相對來講更具體,就是一個球傳到我腳下,我如何去過人射門,它很具體,偏用戶洞察和業(yè)務判斷,那時候就是先有一些直覺的引導,然后再到大數據里去做觀察和矯正,就可以得到相對高效率、高質量的決策了。
但是隨著公司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我從一個足球的前鋒變成一個球隊的教練,又變成一個球隊的老板,今天帶領幾萬人去打仗,如果仍然是一個前鋒的話,組織一定是有問題的。不沉浸在自己攻城略地的部分,我越來越意識到這個事情的重要性。
在決策時,問題過濾層次越來越多,最后落到我身上的問題復雜性也變得越來越高,反饋周期也越來越長。
我現在在測兩種方法:
第一種是更加理性,比如對于這個問題所有的相關信息,我們要求古今中外全搞清楚。
不能只看自己,也要看外邊,看他們過去怎么做,現在怎么做,甚至要看他們對未來怎么認知。使得我們的決策不是從零出發(fā),而是能夠站在歷史的、巨人的肩膀上。
相對來講研究的投入會很大,時間周期會偏長,但可以避免犯一些低級錯誤。
第二種,是用手上已有的信息,通過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感知,對問題中利益方情緒的感知或者利益的判斷,偏直覺性地決策。
這兩者都是我近期在修煉的,前者需要相對長的時間,有時候可能會來不及,所以只能在極少、極重要的問題上用這個方法。當碰到很多需要相對快速決策的情況時,就要用第二種方法。
只要自己的直覺是自洽的,碰到不同問題都有相對自洽的解法或者能給出方向性的意見,我覺得就還好。
但我個人目前可能還是會傾向于前者,就是對于一個決策所需要的輸入做充分的收集。
我會希望10年后的自己更懂得表達自己。我覺得我現在還不是一個好的表達者,而是一個觀察者和思考者。
聲明:圖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來源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微信搜索關注言商社,并在對話框回復哈佛還可免費獲得哈佛商學院強烈推薦的“經典商業(yè)財經著作100本”+“微粒體商務PPT100份”助你在危機時刻修煉內功,實現逆襲。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