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靠直覺,優(yōu)秀靠理性,卓越的領(lǐng)導者做決策的思維模型
來源丨領(lǐng)導者管理筆記(ID:GoToLead)
作者丨Jessica Wildfire
點擊閱讀原文
領(lǐng)導者說:
一個人平均每天要做3萬到7萬個決定,有時我們會陷入一些無聊的事情中,比如去哪里吃飯?;蛘哂袝r候你必須做出重大決策,比如企業(yè)是否要融資或者裁員。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做出更好的決策呢?這里有一些來自頂級成功人士的策略可以幫助你。
01
樹立階梯思維
階梯思維是又叫做“意識層次理論”,心理學家肯威爾伯把意識分為10層:
1.感知運動階段;
2.情緒幻想階段;
3.表象式思維階段;
4.具體運算階段;
5.形式運算階段;
6.統(tǒng)觀邏輯階段;
7.靈性階段;
8.精微光明階段;
9.無相階段;
10.不二階段。
并把這10層比喻為階梯的10根橫梁,意在說明意識的進化必須依次經(jīng)歷各個階段而不能隨意跳過。
在《決斷力》(Decisive)一書中,奇普(Chip)和丹·希思(Dan Heath)講述了菲奧娜·費爾赫斯特(Fiona Fairhurst)的故事。菲奧娜設計了Speedo的第一款皮衣“快速游泳衣”,并于2000年在奧運會上首次亮相時一炮打響。
費爾赫斯特從一開始就有一個最簡單的想法——一件能讓你在水里游得很快的表演泳衣。她在研究水中快速游動的動物的皮膚組織時產(chǎn)生了這個想法。為此,她四處研究,甚至專門參觀了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當她第一次觸摸到鯊魚的鱗片時,她頓悟了。鯊魚的皮膚順著一個方向撫摸時感覺粗糙,但在另一個方向被撫摸時感覺光滑。然后她測試了數(shù)千種面料,直到找到一種與鯊魚皮膚表面相匹配的面料。接下來的步驟,就像制作一件標準泳衣那樣,一件“快速游泳衣”就這樣一步一步的實現(xiàn)了。
所以,當你面對挑戰(zhàn)的時候,應該堅持去嘗試,用最簡單的方法來定義你的問題,然后建立一個邏輯思維的階梯,并建立階梯式的層層思維邏輯去類推,然后一步一步的去實現(xiàn)每一個過程,就像制作梯子一樣,最終通過這個過程,做出一個完整的梯子,甚至你將到達你從未想過的地方。
02
小步快跑
你不需要有一個100%完美的計劃。你可以把它分成幾個階段,在一段時間內(nèi)處理不同的階段。我們總是沉迷于采取大膽行動的想法,但它最終是不現(xiàn)實的。
想想當你做出一個重大決定的時候,比如去學校學習法律,或者開始一個新的職業(yè)。我們經(jīng)常認為它們是二元決策,“要么全部要么沒有”,但實際上它們并不是非有即無。如果你想學習法律,你不必去法學院,你可以自己上一門法律課程;如果你想進入一個新的領(lǐng)域,你不必辭職,你可以從認識那個領(lǐng)域的人開始。
一個“重大決策”是一系列你按照順序做出的小決定組成的。
03
深思熟慮同時保持第六感
心理學家說,當我們感到悲傷或有壓力時,我們往往會做出深思熟慮的決定,花更多的時間收集和調(diào)查證據(jù)。當我們非常放松或休息的時候,我們通常依靠我們的第六感——我們不會想太多,我們只是按照第六感行事。
正確的決策需要這兩種模式的結(jié)合。這需要自我意識和事實數(shù)據(jù)的收集來支持它。
但不要讓證據(jù)調(diào)查耽誤你的決定。對無意識思維理論(UTT)的研究表明,深入研究現(xiàn)有選擇的細節(jié)會增加后悔的可能性。這些研究是實驗性的,但見解也很深刻。
在某些情況下,你需要把數(shù)據(jù)放在一邊,在你有最多休息時間的時候,才能選擇正確的選項。那句老話“一覺醒來問題就解決了”,說的很有意思。
04
嘗試10/10/10測試
巴菲特有個著名的 10/10/10 法則,可以幫我們用長遠的目光做出明智的選擇。
這個法則非常簡單,你只需要記住這三個問題:
10 分鐘后,我會怎么看待這個決定?
10 個月后,我會怎么看待這個決定?
10 年后,
聽上去有點機械單調(diào),但是理性的思維就是如此 —— 讓自己認真地回答這 3 個問題,再做出合理明智的決定,才是自我完善的好方法。
我們的大腦直覺地傾向于偏愛短期的快樂,然而作為理性的人,需要為了長遠的幸福滿足感做出明智的選擇。
正如 Dr. Stephen Covey 所說的,“幸??梢员欢x為渴望和為了最終想要的東西而犧牲我們現(xiàn)在想要的東西的能力的果實”「Happiness can be defined as the fruit of the desire and ability to sacrifice what we want now for what we want eventually.」
巴菲特的這個方法比較符合這個思路,并且最大的好處是容易執(zhí)行。所以當你下次需要決策時,嘗試用長遠的眼光來考慮,你將會明白不同選擇的差異。
05
尋找更多的答案
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只在必要的時候才做決定。在《判斷力》中,希思建議我們在做決定之前應該檢查自己的偏見和盲點,因為選擇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多。
所以重要的是,你是否在合理的時間內(nèi),窮舉了所有可能正確的選擇?還是你僅僅采用了下意識想到的“有限的選擇”?
例如,你不必為了創(chuàng)業(yè)而辭職。你可以和你的老板討論一個更靈活的工作和業(yè)務安排。你和你的另一半不必選擇結(jié)婚或分手,你們可以先試著同居。我們并不總是只有兩個選擇,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06
第三選擇
面對任何問題,大家慣用的第1選擇就是按照“我”的方式,第2選擇就是按照“你”的方式來進行。沖突點往往就在于,到底是你的選項比較好,還是我的。因此,不論選擇哪一方,都會有人覺得受傷或犧牲。
史蒂芬·柯維指出,這時不妨考慮第3選擇:超越你的或我的方式,設法找到更高明、更好的方法,讓雙方都能從沖突中找到一條出路,稱之為“第3選擇”(The 3rd Alternative)。
我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想出第三或第四個選擇。你可以假裝你目前的選擇不存在,這樣可以幫助你自己。
要解決最棘手的問題,我們必須徹底改變思路。生命不是網(wǎng)球賽,只能有一方贏球。當雙方共贏、能夠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局面,才是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
07
考慮機會成本
列出每個選擇的利弊。這比你簡單地選擇支持或反對一個問題要好。
選擇支持或反對某件事是一個大問題。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假設列表中的所有元素都有相同的權(quán)重,但實際上這個假設并不正確。
關(guān)注機會成本迫使你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優(yōu)先事項。放棄一件東西換另一件會讓你清晰地了解什么對你真正重要的。
08
促進和抑制相結(jié)合的心態(tài)
大腦中有兩個神經(jīng)元支持大腦的日常運作——促進和抑制大腦的神經(jīng)中樞。促進神經(jīng)元總是讓你思考你能從風險中得到什么,而抑制神經(jīng)元則相反。
在任何一天,我們的環(huán)境都有可能讓我們的大腦陷入促進或抑制的模式,比如交通堵塞會觸發(fā)抑制神經(jīng)元。所以你必須小心,不要讓你的情緒影響你的判斷。
兩者皆知是成功的一半。你真正需要做的是冷靜下來,強迫自己用兩種方式思考?;叵胍幌氯魏慰赡茏屇憷Щ蟮男〈煺刍驘馈.斎?,不要在你生氣、害怕或失去理智的時候做決定。
因為強烈的情緒狀態(tài)不會讓你好好思考。
09
回歸目標
最后,還有一個可能對你最有幫助的策略。通常,當我們做決定時,我們太沉迷于細節(jié)而忘記了我們最初的意圖和深層的愿望。這是最簡單的問題,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
大多數(shù)人知道他們想要什么。所以接下來你需要做的是讓你不安的大腦安靜下來,記住你此刻在想什么。如果需要的話,把它們寫下來,貼在你經(jīng)常能看到的地方。
做決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總能找到拖延的方法,讓做決定變得比實際更困難。有時候,我們最不擔心的決定就是最好的決定。記住,擔心和思考不是一回事。你不必總是為你的決定辯護,你只需要把它們付諸行動。
免責聲明:文中觀點或意見僅供參考,不代表本APP立場,且不構(gòu)成任何投資建議。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zhuǎn)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nèi)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quán)或非授權(quán)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