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yè)巨頭林立,奧蘭中國如何“反向”打造葡萄酒品牌?
來源丨浪潮新消費(ID:lcxinxiaofei)
作者丨南蘇
點擊閱讀原文
“所有消費品類都值得重做一遍”,這已經成為今天諸多品牌創(chuàng)業(yè)者的一個底層信念,但經歷過去兩年的起伏,我們發(fā)現“重做”并非只是一句簡單的口號,中間需要的機緣、所要經歷的曲折探索,以及最后能真正呈現出來的價值,其實會跟之前預期有很大差別。
這也就直接導致了,“重做一遍”的志業(yè)不會在這兩三年內輕易完成,可能會拉長到未來五年十年甚至以外。
而能伴隨這波消費浪潮快速崛起的品牌,他們要不已經在前幾年完成了內核能力的沉淀,今天被順勢放大,要不就是對新的用戶人群和產品極其敏感,敏銳地抓住了當下的切口。
奧蘭中國屬于前者,從2011年歐債危機背景下在西班牙成立,中間花了七年時間打磨供應鏈,其新品牌“奧蘭小紅帽”一經推出后,便連續(xù)四年獲得翻倍增長,成為一匹行業(yè)黑馬。
在傳統巨頭林立的葡萄酒行業(yè),奧蘭走的并非常規(guī)的網紅品牌路線。記得之前一位投資人曾對浪潮新消費說過,在過度供給的大背景下,實際上沒有哪家消費公司有非存在不可的理由,而一個在Vision、價值觀和執(zhí)行力都突出的團隊是最稀缺的因素,實際上,消費也需要“英雄造時勢”。
而奧蘭中國更像是在中國開拓葡萄酒品牌這片年輕消費者的“無人區(qū)”,沒有像國外大牌或者國內頭部那樣拘于一端,不敢輕易打開自己的閘門。
它更享受與眾人,以及多場景、多渠道融入的狀態(tài),這背后,不僅在于優(yōu)質產品供應鏈可以借此放大價值,真正適合年輕人的葡萄酒品牌,也在這個過程中被重新定義。
奧蘭中國這樣開始也許是孤獨的,但十年走下來真正的消費者朋友卻越來越多。
中國未來一流的葡萄酒新品牌,可能要自己走出一條完全差異化的路徑,它必須構建起來自全球更高效、優(yōu)質、穩(wěn)定的供應鏈,同時在面對國內市場時,能夠擁有足夠大的開放、信心和毅力,在線上線下進擊中真正走向消費者價值和心智。
奧蘭中國還在探索這樣一條道路。為此,最近浪潮新消費也專訪了奧蘭中國董事長暨創(chuàng)始人鄭俊杰,看看他自己如何思考品牌差異化并最終與消費者相通這件事情。
一、“反向操作”的奧蘭,如何在葡萄酒市場立足
1、中國市場的三大特征
我之前在西班牙的葡萄酒供應鏈積累了一些經驗,發(fā)現那邊的供應鏈體系包括原酒價格都比較有優(yōu)勢,當時又遇到歐債危機,是一個很好的入局機會,因此收購了現在的酒莊。
從2011年開始,到2018年真正做品牌,其實中間我們用了將近7年時間,都在打磨供應鏈。
歐債危機結束后,歐洲市場整體消費趨于理性,所以我們在歐洲還是以供應鏈邏輯做白牌。但中國市場有三大特征,非常適合新品牌的發(fā)展:
一是流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而流量又對應了不同的渠道,消費者有更多機會看到新品牌內容的出現。
二是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得到信息的方式,也發(fā)生了很大改變。這一代年輕人看待事物的邏輯和想法更加超前,中國在世界范圍內也開始引領市場。
以前我們說中國從一個工廠變成了大市場,但未來中國肯定會從一個大市場變成一個風向標市場。
三是基于互聯網模式,內容變成了一個“快消品”,這讓中國有能力成為一個測試型的市場。
葡萄酒不是快時尚行業(yè),上新品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分析、市場調研,但現在你可以連產品都沒有,拿一張圖片就能在淘寶上測點擊。這對于品牌了解消費者的認知、偏好、興趣標簽都很有幫助。
2、葡萄酒的壁壘是什么?
那落到我們身上,做葡萄酒壁壘在哪里了?其實越是多元化的市場,越能接受不同的戰(zhàn)略,我相信任何一個好的戰(zhàn)略,它的反面一定也是一個好的戰(zhàn)略。
很多葡萄酒公司會去做深度文化,所以它們很慢。但奧蘭做品牌的底層邏輯是4C:消費者、成本、溝通和便利,我們基于自己的理論會往相反的方向跑,對準的是成本極致的邏輯。
以前買一瓶葡萄酒,用戶可能要去學習背后的文化,或者去高檔餐廳支付一定的服務費,背后的時間成本和付出的費用也包含在酒的成本內。
而我們所做的就是把這部分成本全部砍掉,今天的消費者到底有沒有必要去消費一個更貴,或者說看上去更貴的東西,都要打個問號。
葡萄酒行業(yè)的供應鏈相對穩(wěn)定,相應的需求端也要求穩(wěn),所以大多數老牌葡萄酒企業(yè)都是做傳統KA的方向,很少會博弈新渠道。
但我們非常遲才進入這個市場,在傳統渠道上很難去直接競爭。所以奧蘭和傳統酒企的一個本質區(qū)別是,我們在各個國家新渠道的戰(zhàn)略都很高。比如在抖音上,你能看到的前十的葡萄酒,基本都是我們生產的。
傳統酒企想要轉型,主要的阻礙是人,對于新趨勢的把握、新理念的接受程度,都存在一定障礙。
而新的品牌想要進入,第一要對供應鏈非常了解,酒這個行業(yè),尤其是發(fā)酵型的酒,從水果到酒必須經歷一到兩個月的時間,導致它的供應鏈壁壘很高。
第二對資金的使用也要非常熟悉,對葡萄酒來說,可能創(chuàng)新占30%,另外70%考驗的是你對資金的控制能力。
作為大宗貿易,葡萄酒對資金安全的要求非常高。在貿易過程中要有人給你現金背書,上下游供應鏈需要有大量上市公司和央企參與,我們積累了八九年的時間,才慢慢建立了自己的壁壘。
二、高端品類的大眾化破圈
1、如何把消費品做得雅俗共賞?
葡萄酒目前在中國的機遇,就在于消費人群越來越年輕化,或者說低齡消費者的消費能力越來越強。
我們公司95后比較多,他們經常會說“我并不清楚自己喜歡什么,但我很清楚我不喜歡什么?!本褪且驗樗麄儾冗^很多坑,才特別在意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所以做一個高性價比的、真誠的產品就很重要。
奧蘭一開始推葡萄酒的時候,就沒有很夸張的高毛利,或者用一些復雜的概念忽悠人,我做好自己,就可以獲得比較高的ROI。
但我們并不是完全摒棄文化。文化這件事,可以被拆解成內容或者符號,拆解成內容就會過于細,認知負擔太重,但如果拆解成符號,就更容易雅俗共賞。比如龍這個意象放在這,大家都能看懂,但如果要講它的來源和故事,可能很多人就不感興趣了。
對于消費品來說,我們盡可能把它做成雅俗共賞,也就是說不管有沒有錢,什么身份的人,對于這件事情理解都是相似的。
太復雜的文化內容,對消費者來說反而是一個負擔,而且過于具體化,就可能把自己限制在某一個興趣標簽里面很難破圈。
我們在抖音上有一個合作很長時間的達人叫牛肉哥,他的客戶標簽并不是酒飲,也不是牛肉,而是促銷類人群。
撿便宜這件事情也一個標簽,現在很多年輕人看中一個東西,可能第一時間都是打開拼多多看看有沒有更便宜的。我們的產品因為沒有復雜的文化,能覆蓋的標簽就比較靈活。
不是所有買葡萄酒的消費者,都是葡萄酒類的標簽。我們最早看天貓的時候,小二不理解為什么我們的標簽那么散,其他的葡萄酒標簽都是商務精英,而我們什么都有,而且也沒有人群收入的維度。
中國人口結構從金字塔形正在向橄欖形發(fā)展,很多時候地域、收入都不能說明問題。前段時間我們看到山崎威士忌的客戶有20%是大學生,如果按照收入來劃分,他們的收入其實匹配不了這種高消費的場景。
其實真正的差異應該在人的興趣上,比如今天一個律師和一個學生都愛玩滑板,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我們看這個市場,很多情況都是按照興趣畫像來劃分的。
2、品牌到后期越來越需要等一陣風
人群標簽化這件事,會把中心化的流量做得很分散,因為渠道、客戶、興趣都是打散的狀態(tài)。后續(xù)要擴大影響力,就需要一個稍縱即逝的趨勢,把所有人集中在這個品牌上。
品牌到后期越來越需要等一陣風,我們去年做過一個“冬天第一杯熱紅酒”的趨勢營銷,網上大家都在曬熱紅酒,感覺好像不在家燒一壺熱紅酒,你就不是時尚的寵兒了。
我們在抖音上八成的帶貨達人,也都是自己找過來的,品牌只起到造勢作用。興趣標簽是有勢頭的,大家今天可以喜歡做手沖咖啡,過段時間就可以都做熱紅酒。
所以我們對年輕人的解讀,就是看他們的興趣是不是可以契合某個階段的流行趨勢,然后用這個趨勢去覆蓋產品的飲用方式和飲用場景。
當然,奧蘭平時也會比較注重第三方的評價,比如微信、微博上和品牌相關的內容,或者是品類相關的爆文,去研究它的邏輯是什么,從而對消費者產生更深的洞察。
搞冬天第一杯熱紅酒活動,就是看到有人拍了熱紅酒相關的視頻,在B站很火,所以決定做這件事。
還有去年我們在小紅書上看到熱帖“圣誕點燈記”后,便找了十幾個酒店合作圣誕點燈活動,像這樣抓住一些小的爆點,被打動的消費者就會自然而然地來反饋和互動。
總的來說,其實把紅酒從一個高端的品類做到大眾化,并不容易。它的背后一定有差異化的需求,高端紅酒對于特定的人群來說是有價值的,但我們做的是趨勢性產品,找的就不是那部分理性用戶。
我們的用戶相對來說是充滿感性的,喜歡跟隨潮流趨勢,所以他們對產品的要求更多的反而是一些記憶點。
3、用“奧蘭小紅帽”敲開人生的B面
落到奧蘭具體的產品上,奧蘭小紅帽是我們最爆的一款酒。這個品牌背后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成功經驗也被我們延續(xù)到了后續(xù)產品開發(fā)中。
首先它酒標兩面都是圖案,不像傳統紅酒有背標,上面寫很多關于酒的信息。越快消的產品,越要舍棄背標。
因為工作人員在擺貨架的時候,很難做到正背標一致,基本上是穿插著隨機擺,而葡萄酒背面的很多信息,甚至是英文或者西班牙語,對于中國消費者沒有意義。本身你在超市購買的就是貨架位置,還浪費了一半陳列,非常不劃算。
這個品牌本身,也蘊含著我本人對葡萄酒的感情。我說話很遲緩,最初在社交方面有一些障礙,但我發(fā)現自己喝了酒以后可以打開自己,反而會有一個很好的狀態(tài)。喝酒對我來說,就像翻開了人生的B面。
所以我其實不太認同一人獨飲的場景,喝酒的本質是把人孤獨、不愿溝通的狀態(tài)顛覆掉,所以奧蘭一直很強調酒飲的社交屬性,人類也永遠無法擺脫社交這個需求。
我們給奧蘭小紅帽取的英文名叫KnockKnock,就是敲門的意思。大家心里都有一扇門,你要和一個新的人打交道,就要打開它。消費者在我們的酒上看不到品類和酒莊的名字,而是像這樣一個意象符號。
我們當時的想法是,先設計奧蘭小紅帽背面,它正面的哈士奇是拿了一張真實照片合成的。因為從視覺上說,消費者對于奧蘭小紅帽這個二維形象有一定的期待,正面的形象越立體,他們受到的沖擊就越強。
就像很多東西最初接觸比較單一,但是當你逐漸打開它,會發(fā)現其中的多面性,而人生就是去接觸世界多面性的過程。
三、基于供應鏈的邏輯,做用戶心智創(chuàng)新
1、做供應鏈要有長期視角
在有了比較明確清晰的目標用戶和消費者洞察后,我們在產品供應鏈就下了非常大的功夫。
其實葡萄酒的供應鏈對標準化、體系化的要求很高,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保證安全性,所以我們選擇供應鏈的思路,前提是它要形成一個整體的系統。
奧蘭現在的供應鏈合作伙伴是建發(fā)集團,傳播、訂單交付和客戶結算都依托于建發(fā)這個系統滋生出來。
當你把產品融入到一個生態(tài)里去,看上去好像貴了,但實際上變便宜了。
很多做進口或者做供應鏈的人喜歡把業(yè)務拆掉,報關用一家,訂單用一家,財務結算用另外一家,沒有一個生態(tài),系統和系統之間不用一種語言,其實增加很大的溝通、協同成本。
今天很多人離開葡萄酒賽道,是由于貿易戰(zhàn)、原材料漲價或者疫情影響等等因素,在這個市場實在做不下去了。但我們把自己嵌在了建發(fā)的生態(tài)系統里,而生態(tài)系統一般是很難被破壞掉的。
除了標準化、體系化,做供應鏈第二個重要的事情就是服務。財務、行政、銷售、運營,都是非常服務導向性的東西。
在成本跟服務之間我一定會選擇服務。比如在客戶收貨的時候,要降低破損率,就要增加包裝費用,但這種費用我們一定會優(yōu)先增加。
因為奧蘭的供應鏈體系其實可以逐步把這筆費用消耗掉,但如果一開始我不考慮增加,可能會導致需求端不需要你了,整個系統都會受到影響。
最后一點就是供應鏈要有可替代性。
在建發(fā)的供應鏈系統中,每個板塊都有自己的plan B,兩三年前漢京倒閉的時候,葡萄酒業(yè)損失特別大,但我們完全沒有損失,因為漢京大多數業(yè)務建發(fā)都可以找到替代方來承接。
在今年全球范圍內集裝箱非常缺失,很多公司在碼頭都提不了貨的情況下,同樣,我們就不會遇到這種問題。
而你要獲取這樣的供應鏈優(yōu)勢,尤其是大宗貿易商家,就要優(yōu)先選擇一些大的系統去合作。你沒辦法通過短期利益來達到公司的交易平衡,越是大宗,公司管理層越要有一個相對長期的視角。
2、葡萄酒最大的問題是用戶記不住
在搞定了供應鏈的幾個關鍵問題后,在產品創(chuàng)新方面,我們也會做更有力的把控。
首先是對趨勢的把握。奧蘭基本上每隔兩三個月就會把各個國家和渠道的爆款收集過來,做產品測試。我們發(fā)現當前葡萄酒越來越往配置酒的方向發(fā)展,也就是更年輕化,更快消。
我們在京東或天貓上看到一些用戶評價,其實消費者對葡萄酒最大的不理解是它的酸澀度,那我們能不能把這個酸澀度去掉?
酸澀主要來源是葡萄皮和葡萄籽,所以奧蘭研發(fā)出了快速脫皮脫籽工藝,把葡萄皮、葡萄籽脫離開來,再去榨汁,得到的葡萄酒汁口感就非常甜美。所以,本質上消費者要的是健康、低度和甜美口感,但他不想要酸澀,這就是我們創(chuàng)新的方向。
另外,我們也會結合上游供應鏈的情況,去平衡真正的市場需求。
葡萄酒供應鏈不像服裝那么人性化,它偏大宗類,上游供應鏈很單一,要做一個配制酒,今年能用的原酒數量可能不會超過10種,我們只是在這里面去做不同的標簽、內容。
所以像是我們在給別人提供OEM供應鏈時,也會堅持一些大方向。比如米酒目前用的就是非常標準化的濟公家原料,40年都在用這一款。你去跟100-200年積累的供應鏈對抗沒有價值。消費者不是不喜歡老牌紅酒的口味,而是反感那些老化的品牌。
而且做了一段時間中國市場后,我們發(fā)現大多數消費者對葡萄酒的認知已經祛魅了,大家不再追求喝得很貴,100到300元區(qū)間段的產品反而更受歡迎。
但另一方面,葡萄酒消費最難的部分是大家記不住產品名字,非常影響復購。
在產品本身不需要做那么重的情況下,奧蘭同時把設計、市場和內容當做產品的一部分,在持續(xù)創(chuàng)新,并且出了很多爆款。
我們的產品在上市后,從來沒有推過葡萄品種和產地,這些都會增加用戶認知難度,消費者一刷就過去了。奧蘭的產品設計會盡量避免千篇一律,甚至會故意埋一些槽點,引發(fā)大家關注和討論。
包括很多做酒水的商家不太愿意深入做市場,或者覺得自己的姿態(tài)一定要擺得很高,做高凈值人群,實際上這違背了現在最大的紅利點。
對于上架、促銷、排面、展現這些工作,我們一直在認真做,而且把它當成前提、基礎,一定要做好。
之后更重要是出優(yōu)質的內容,今天你想在一個平臺上有聲量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你沒有持續(xù)好的內容,也很快會被淡忘。
由于葡萄酒消費離不開核心的場景,所以我們會不斷去找更適配的B站up主或者小紅書博主,去創(chuàng)作場景化的交付內容,真正有效地提升整個產品的聲量和轉化。
我們目前在低、中、高端區(qū)間,都形成了自己的產品矩陣,主要的經營模式和歐萊雅或者寶潔的邏輯一致,采取橄欖式運營,決策層短,人很少,中間品牌和內容側比較豐富,最后再共享決策、資金和渠道,整個流程走下來是非常高效的。
四、用渠道和場景創(chuàng)新,更高效地觸達消費者
1、融合線上線下,實現渠道1+1>2
最后說渠道,傳統的酒水渠道很考驗積累,我們這方面相比并沒有什么優(yōu)勢。最開始跑渠道大家完全不理你,因為酒水上架過程很漫長,渠道會擔心剛把產品上架了,你的公司就不在了。
所以奧蘭市場早期的團隊很小,渠道對我們的信任比較低,我們只能將心比心,站在對方立場上去考慮更多的問題。
但你要知道,很多B端用戶其實都非常想做創(chuàng)新,只是需要一定的引導。
比方說我們的展會,就是圍繞年輕人去設計的。大多數展會、酒莊的邏輯都是千篇一律的皇室加冕、幾代傳承,說著爺爺那輩的故事,非常無聊,而我們會拿更多的燈光去打造時尚炫酷一點的氛圍,B端會覺得這是不一樣的東西。
而且我們在渠道方面很愿意嘗新,現在有很多品牌對拼多多、社區(qū)團購、抖音快手這類渠道很抵觸,覺得它們影響傳統經銷商的利益,但我們的看法是,出現一個新渠道的時候,首先要去了解它,這個渠道興起,不一定會是對其他渠道的威脅,也有可能實現1+1>2。
作為品牌,我們其實像一個辯論主持人,需要考慮不同利益相關方的融合,而不是用一方去打壓另一方。線上線下的斗爭根本不是為了哪一方贏,而是為了形成一個完整的商業(yè)模式,更好地服務消費者。
當我們把線上訂單給到線下經銷商,他會覺得我們在賦能,那就更容易進一步配合了。
所以,我們不會放棄傳統渠道,它本身的結構其實沒有問題,就是一層一層地構建,目前我們線上渠道快遞和包材的成本將近40塊,放在線下足以支撐這樣的結構,而且它最終還可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交付。
線上和線下的區(qū)別,核心是看收貨方式,快遞收貨就是線上渠道,物流收貨就是線下。
我們使用觀遠的數據平臺發(fā)現一個小城市包裹數量很多,于是就把這個區(qū)域的快遞業(yè)務砍掉,讓經銷商進行配送,按天給他導訂單,通過前置倉或者同城達的方式配送,即使是淡季每月也有4、5千左右的單量,經銷商的收入可以達到3萬元。
另外線上可展現的SKU很少,客戶只能看到奧蘭小紅帽,我們將來要做其他的酒就很難輻射到。通過線下的邏輯,可以用更樸實的方式傳達更多信息量,尤其是一些高毛利的產品,例如兩三百塊的商務用酒,在線下會更容易賦能。
2、回歸消費者和4C,做渠道的領跑者
雖然線上線上各有優(yōu)劣,但我們也一直在探索,如何才能做更好的渠道融合與開拓。
在這塊,我們首要一定是考慮到4C原則,也就是如何降低消費者從看到你產品到喝掉中間要付出的成本,包括你們是否有好的溝通,能否為他提供便利。
我曾在盒馬做了一周理貨員,經常有顧客來問這個酒和別的酒有什么區(qū)別?我如果認真解釋,他們總是聽得很認真,然后轉身就走。但如果我只說這是奧蘭小紅帽,口感很好喝,現在促銷你可以買回去嘗一下,他大概率會很愉快地拿走。
因為現在年輕人所在的圈層、文化跟以前有很大不同,跟他們溝通并不容易。這也導致我們確立了一個城市合伙人戰(zhàn)略,找到不同圈層的Key Person,可能是網紅餐廳老板,或者嘻哈名人等,他不需要帶貨,只需要給出內容,我們再根據他所代表的人群特點來找周邊的銷售渠道。
最有意思的一個例子是,沈陽有一個三千多人的村鎮(zhèn),我們找到村長幫忙做傳播,后面發(fā)現這個鎮(zhèn)最好的銷售渠道,是一個類似農用品超市的地方,到目前為止這個超市每月可以賣掉300多箱奧蘭小紅帽。
還有像中石化的便利店,是個非常好的出貨渠道,它目前有將近10萬家店面,但像我們所熟悉的全家只有3000多家。
所以做這個渠道僅僅靠關系是不夠的,要真正擴充到更多的線下網點,還是要回到商業(yè)邏輯,回到消費者和4C。
大家都知道,之前在石化的便利店葡萄酒基本都是單瓶售賣,而我們會在送貨的時候就把禮袋裝箱內,另外我們也會在店內做一些特裝陳列展架,引導進店消費者紅酒的多種喝法, 還有我們會加裝一部分的小紅帽主題元素趣味打卡墻 設置小獎品 來帶動品牌認知和消費者觸達。
現在很多男士汽車后備箱都會準備一條煙和一箱酒,因為他們沒有去超市購物的習慣,目的地主要是飯局或者是回家,這兩塊都需要煙酒補給,加油站就成了最好的補給站。
我們在石化便利店出售的貨品,差不多能貢獻總體銷售額的10%,就是基于在加油站購買一箱酒放后備箱的場景。
包括奧蘭最開始做叮咚買菜的時候,也沒有人覺得這個渠道可以賣葡萄酒,但其實它的場景邏輯非常明顯,很多人不愿整箱買酒主要在于太重,如果配送到家,就大大增加了購買意愿,所以我們當時在叮咚買菜和每日優(yōu)鮮單月的銷量能夠上100萬。
所以走到今天,奧蘭漸漸地從品牌驅動轉變?yōu)榍莉寗?,因為我們越來越發(fā)現自己是渠道的引領者。
我們目前合作的很多渠道,早期甚至都沒有酒水采購,或者都是專業(yè)類采購,選來的酒標簽全都是外語,消費者不知道該要買什么。
這時候,你的競爭對手根本就不是葡萄酒,當用戶不知道選什么的時候,它會掉頭去選兩瓶精釀,因為本質上他只是要一個酒,在社交場合打開自己。
總的來說,我們在渠道這一塊能找到很多自信,也給很多品牌創(chuàng)造了不一樣的可能性,這些其實都是基于我們長期對4C理論的把握和對消費者的洞察。而回歸到這些底層的商業(yè)規(guī)律和本質,才能讓我們走的更好和更遠。
天九老板云還開放企業(yè)家聯盟社群,在社群里,您可以尋找優(yōu)質商機、結交商友,還能了解更多前沿市場趨勢、行業(yè)分析、創(chuàng)業(yè)投資干貨!掃下方二維碼進群!

版權說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部分圖片源自網絡,未能核實歸屬。本文僅為分享,不為商業(yè)用途。若錯標或侵權,請與我們聯系刪除。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