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啟示:以主播為切入點認識新就業(yè)群體
原創(chuàng) 董晨宇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5年07月31日 09:03 北京

2020年初,我開啟了對網絡主播的田野調查,最初主要源于人類學研究者本能的好奇——為何有人會沖動地送出價值千元的虛擬禮物,主播為觀眾提供的價值又該如何描述?我在五個主播的直播間當了12個月“場控”,協(xié)助主播維護秩序;我的合作者王怡霖老師則選擇成為主播。我們認為,人類學經典田野點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部群島與秀場直播的虛擬房間本質上并無不同。
我和王怡霖老師的田野工作斷斷續(xù)續(xù)持續(xù)了三四年,從直播間到線下公會,再到長沙和重慶的直播街,研究議題從關系勞動逐漸拓展,涵蓋從美顏技術到田野方法等方面,不過大致都是從微觀細節(jié)進行深入描述。研究過程中一直有個隱約目標:平臺經濟如同一艘壯觀巨輪,田野工作的價值不在于贊美其壯觀,而在于深入巨輪內部,感受每顆齒輪的節(jié)奏與壓力。2024年6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正式將網絡主播增設為“新職業(yè)”,這意味著網絡主播在國家正式職業(yè)分類中有了一席之地。此時,我們的田野工作從微觀研究中抬起頭,找到了更清晰宏觀的社會價值:作為新就業(yè)群體一員,網絡主播面臨哪些挑戰(zhàn),又如何走向成熟?
當下,對網絡主播的研究大致可歸為以下幾類。
一是將網絡主播視為勞動問題。有研究關注秀場主播在輿論下的職業(yè)污名,也有研究關注主播高強度勞動下的“不穩(wěn)定性”。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聚焦算法如何重構秀場主播的勞動過程,如通過數(shù)據(jù)可視化、實時排名和打賞機制,形成算法規(guī)訓與自主策略的動態(tài)博弈。
二是將網絡主播視為性別問題。在秀場直播領域,女性一直是前臺重要勞動者。傳播學者葉蓁等人將女性主播的勞動實踐稱為“性別化的關系勞動”,常與“凝視”“剝削”等詞相關。女主播的工作也被視為典型的性別化表演。近兩年,也開始出現(xiàn)對男性主播的專門研究,將江湖意識形態(tài)納入觀察視野。
三是將網絡主播視為組織問題。中英文文獻中有大量關于MCN(多頻道網絡)機構的研究,但大多只是表面分類。值得一提的是,潘瑩將中國本土直播機構與“擬制的家”概念相連,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想象力。
現(xiàn)有研究呈現(xiàn)多學科融合趨勢,但也存在一些被忽視的盲點,可稱為“連通性問題”。也就是說,關注主播時,不能只關注其可套入的研究議題,而要將主播放置在更宏大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中。我認為研究者可以主播為錨點,橫向和縱向延伸,挖掘更全景式的理論潛力。
一方面,以主播為起點橫向展開,全面理解平臺經濟中的新就業(yè)群體。比如,我此前研究發(fā)現(xiàn),直播公會和外賣平臺的第三方合同商類似,它們都是平臺經濟的中介,連接了平臺和勞動力,這有助于理解新就業(yè)群體的法律關系和勞動形式。同理,直播公會與MCN的類比也可能帶來啟示。將主播、網紅、外賣員等勞動者放在“新就業(yè)群體”框架中橫向對比,或可成為新的研究方向。但目前研究大多“各自為戰(zhàn)”,易陷入細碎問題。
另一方面,以主播為終點縱向展開,梳理歷史參照坐標。與網絡主播研究的火熱現(xiàn)狀相比,對這一職業(yè)群體的歷史梳理卻很空白。比如,理解主播要追溯到2006年左右語音實時在線聊天軟件的出現(xiàn);理解直播公會和MCN要從2010年前后活躍的配音團體“YY家族”說起。追溯是為了將直播作為“中國問題”,從現(xiàn)代化脈絡中理解這一群體的“中國性”和“東亞性”,從而回答娛樂直播為何在中國和東亞社會尤其興盛這一重要卻未被關注的問題?,F(xiàn)實困難是相關歷史記錄稀缺,通過從業(yè)者口述史“拯救”這些歷史碎片就顯得尤為重要。
直播產業(yè)的田野調查讓我們有機會深入了解這一社會群體。但研究深入后,微觀體察的局限性逐漸顯現(xiàn)。近年相關研究產生了大量“細枝末節(jié)”的經驗證據(jù),拓展研究圖景卻艱難又迫切。當我們試圖理解主播時,要理解的不僅僅是主播的個體命運。我們既要記錄職業(yè)視角的“切片”,更要與其他切片并置,從更廣闊維度提供時代的“速寫”。
告讀者
“社會調查”版聚焦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進程中國計民生的焦點、熱點、前沿問題,期望準確識別研判“問題”、總結提煉“辦法”;立足中國實踐,力求見人見事見思想,用生動鮮活、有思想有溫度的文字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進人民心坎里,助力統(tǒng)一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本版擬設“深度調查”“實踐啟迪”“問計于民”“編輯手記”“讀者來信”等欄目。誠邀賜稿!來稿請注明投稿欄目。投稿郵箱:dcyj_sscp@cass.org.cn。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原標題:《實踐啟迪 | 以主播為錨點理解新就業(yè)群體》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