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申遺成功,黃浦這場西夏文明展熱度飆升!
7月11日凌晨,法國巴黎傳來好消息: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西夏陵”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60項世界遺產。

西夏陵位于寧夏賀蘭山東麓,是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 - 1227)留存至今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總面積近40平方公里,氣勢恢宏,文化底蘊深厚。它真實記錄了11 - 13世紀中國西北多民族交往融合的歷史進程,以獨特的建筑形式和多元文化底蘊,在世界墓葬類遺產中占據獨特地位。

在西夏陵申遺成功的這個暑期,黃浦區(qū)一場圍繞西夏文明的專題展覽持續(xù)火熱?!百R蘭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自春季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展以來,就吸引了眾多高校師生、留學生和文化愛好者,成為暑期熱門打卡展覽之一。隨著西夏陵申遺成功,展覽熱度再度攀升,許多觀眾專程前來探尋這段神秘的歷史。

西北而來,首登申城
“賀蘭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是西夏文物巡展首次在上海亮相。自4月29日開幕以來,吸引了眾多歷史文化愛好者。此次展覽共展出120余件文物,其中近三成為一級文物,包括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壺、西夏刻花折枝牡丹紋金碗、石雕力士志文支座等,涵蓋陶瓷、金屬、碑刻、雕塑等多種類型,全面展示了西夏時期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信仰形態(tài)和藝術風格。

該展覽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化和旅游廳指導,上海歷史博物館聯(lián)合寧夏、甘肅、內蒙古多家文博單位共同主辦,是滬寧文博交流的重要成果,為觀眾帶來了獨特的觀展體驗。
桃花石下的文化回響:西夏與中華的“共構”
展覽名稱中的“桃花石”,源自古代中亞對中國的稱呼。展覽以此強調遼、宋、夏、金在多元交織中共同構建了中華文化體系,而非彼此割裂。
全展圍繞“西夏如何理解與融入中華文化”展開,共設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共逐‘中國’之統(tǒng)”:展示了西夏在官制、軍制、禮制等方面對唐宋體制的繼承與改造,體現(xiàn)了其對“正統(tǒng)”的認同和構建。
第二單元“共享‘中國’之利”:展出了農業(yè)、印刷、瓷器、金屬鑄造等方面的實物,展現(xiàn)了西夏在經濟與技術上與中原的交流互動。如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壺,就是融合游牧傳統(tǒng)與中原窯技的代表作品。

第三單元“共創(chuàng)‘中國’之美”:展示了西夏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與藝術表現(xiàn)上的多元融合。鎏金文殊菩薩、壽陵殘碑等展品,體現(xiàn)了西夏文化在繼承漢地傳統(tǒng)的同時,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面貌。
第四單元“共奉‘中國’之陵”:聚焦西夏王陵,通過建筑復原與考古成果,呈現(xiàn)了其在繼承唐宋帝陵制度基礎上,融合黨項與佛教信仰的獨特營建方式,為西夏文化認同提供了實證。
文物里的“西夏密碼”,等待你解讀
這不僅是一場關于西夏的實物課堂,更是一扇了解多民族中國文明的窗口。
展覽現(xiàn)場,一件西夏文銅牌吸引了眾多觀眾。上面陰刻著“內宿待命”四字,是西夏“御圍內六班直”精銳衛(wèi)隊出入宮廷的通行憑證,體現(xiàn)了當時嚴密的皇室守衛(wèi)制度。還有“靈芝頌”殘碑,據記載是西夏皇帝乾順所作詩文,碑面殘字剛勁有力,見證了西夏文學與漢文化的深度交融。
此外,來自西夏陵的綠釉與紅陶“迦陵頻伽”像也十分引人注目。它人首鳥身、神態(tài)安詳,延續(xù)了唐代佛教圖像傳統(tǒng),且以首次在考古中出現(xiàn)的建筑構件形態(tài)呈現(xiàn),極為罕見。

展覽信息
展覽地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西樓二樓
展覽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9月14日
觀展方式:免費參觀
看懂“桃花石”,或許是了解西夏的第一步。如果你已經參觀過展覽,哪件展品最讓你震撼呢?歡迎在留言區(qū)分享!
記者 / 王子吟
編輯 / 宗哲麟
圖片 / 王子吟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