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白衣并非“替裸”,而是嚴謹內搭
在古裝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角色睡覺時穿著類似白色的“睡衣”?,F(xiàn)在有人誤以為內娛男女角色穿白衣是“替裸”的象征,別鬧啦!其實它是比較嚴謹的“內搭”。


說起漢服,很多人第一眼就會被華麗的外衣吸引,卻不知道真正體現(xiàn)古人穿衣智慧的,其實是藏在里面的中衣。中衣在外可作為內搭,在家可作為睡袍,穿法十分靈活。就像現(xiàn)代人穿西裝要配襯衫一樣,中衣就是漢服的“禮儀性標配內搭”。

先說結論。中衣類似我們現(xiàn)在西服結構里的“襯衫”,穿在外套和內衣之間,因此得名中衣。它和外衣的領型一樣,常見有交領、圓領,也有豎領、坦領等等之分?!爸幸隆敝麃碜浴夺屆罚骸爸幸卵栽谛∫轮?,大衣之中也?!?/p>

早期秦漢時期的衣服大部分是袍制,所以內搭的中衣也是長衣。按《禮記 · 深衣》孔穎達疏:“其長衣、中衣及深衣,其制度同?!朔Q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p>


中衣也寫作“衷衣”,那中衣里面是什么呢?是褻衣?!墩f文 衣部》: “衷,里褻衣”,唐人注:“褻衣,親身之衣也?!?由此可知,褻衣指的是貼身的內衣,而在外衣和內衣之間的是中衣。后來我們把“褻衣”也作為內衣的統(tǒng)稱。

千萬別小看這件“內衣”,它可是有大講究的。從功能上來說,后來的中衣就像現(xiàn)在打底衫 + 襯褲的組合,既包括上衣,也包括下裝。而最早最基礎的款式是一件白色長衫,有點像現(xiàn)在的連衣裙,從脖子一直蓋到腳踝。

為什么以前的人一定要穿這么長呢?這就要說到古人的穿衣智慧了。首先,長款設計能避免活動時露出肌膚,符合傳統(tǒng)禮儀;其次,中衣貼身穿,吸汗透氣,外面的華服就可以選用更精致的面料;最重要的是,中衣能撐起外衣的版型,讓整體穿著更有型。就像現(xiàn)在穿西裝,里面不穿襯衫就會顯得空蕩蕩的。


在重要場合,中衣的講究就更多了。比如參加祭祀或正式典禮時,要穿專門的“中單”,就像現(xiàn)在出席正式場合要穿白襯衫一樣。而且中衣的領子一定要比外衣高出一截,這個細節(jié)設計既能防止外衣領口弄臟脖子,又能讓整體造型更有層次感。

很多人以為中衣都是白色的,其實不是這樣。雖然白色是最常見的,就像我們現(xiàn)在的白襯衫一樣百搭,但古人也會根據場合和身份選擇不同顏色。比如女孩子穿襦裙時,可以搭配嫩黃、淺粉等顏色的中衣;參加重要典禮時,甚至會穿大紅色的中衣。不過男生穿圓領袍時,還是老老實實內搭白色最得體。


面料選擇上,古人可比我們講究多了。夏天穿棉麻的透氣吸汗,冬天穿緞面的保暖舒適。有錢人家還會在領口、袖口繡上精美的花紋,這些細節(jié)處的裝飾,就像現(xiàn)在襯衫的袖扣一樣,能體現(xiàn)穿著者的品味。

最有趣的是,中衣不僅是外出的“戰(zhàn)袍內搭”,還是居家的“睡衣”。想象一下,古人回到家脫掉外衣,穿著舒適的中衣在屋里活動,是不是和我們現(xiàn)在回家換家居服一個道理?

現(xiàn)代人復興漢服文化時,常常忽略中衣的重要性。有人直接在外衣里穿 T 恤,有人干脆不穿中衣,這都是不對的。就像正式場合,穿西裝不能不穿襯衫一樣,穿漢服也不能沒有中衣。而且中衣穿得好,能讓整體造型更加挺拔有型。

下次當你看到漢服愛好者衣袂飄飄時,不妨留意一下他們的領口。如果能看到漢服交領和圓領款式里露出一截雪白的中衣領子(明代豎領和交領襖子不易露出中衣領),那才是真正懂行且禮貌的穿法。這件看似簡單的“內搭”,承載的是延續(xù)千年的穿衣智慧,是傳統(tǒng)文化中最接地氣的“小心機”。歡迎拉到最后留言討論,也歡迎右下角三連支持一下 ~




【↑推薦】陳麗君演將軍又演王后,網友:這竟然是同一個人?!
持續(xù)關注我們:hanfu577
每天分享關于漢服 關于傳統(tǒng)文化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