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頂尖人才被歐美挖走現(xiàn)象引人深思
作者 | 江澄
我國最頂尖的大腦,正被硅谷大量收割。
前段時間,美國公司Meta為前蘋果高管龐若鳴開出兩億美元的天價年薪,這不僅超過了蘋果CEO庫克7460萬美元的薪酬,甚至直逼體育巨星C羅,創(chuàng)下了AI人才薪酬的新高。
與此同時,OpenAI的核心負責人余家輝、趙盛佳、畢樹超、任泓宇四人也被高薪挖走。
據(jù)說,僅余家輝一人的薪酬,就包含八千萬美元的簽字費和三億多的股權。
OpenAI的內部人士直呼:“領導層沒能留住他們,我感到非常失望?!?/p>
但更值得惋惜的是我們。
因為被挖走的這幾個人,不僅都是AI領域的頂尖人物,還有一個共同點:
全都畢業(yè)于中國的頂級學府。

被Meta開出2億美元年薪的龐若鳴,中學就讀于上海市重點中學,本科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后在美國普林斯頓攻讀博士。
他是蘋果AI模型的負責人,曾帶領蘋果AI團隊開發(fā)大語言模型。
我們的蘋果手機能聽懂人話,全靠他開發(fā)的語音系統(tǒng)。
還有余家輝,出身中科大少年班,是OpenAI感知團隊的負責人。
在不到2年的時間里,他帶隊領導了GPT - 4o、4.1、o3、o4 - mini等眾多明星模型的多模態(tài)部分研發(fā)。
更早之前,他在2019年發(fā)表的DeepFill v2,是圖像修復領域的重要突破。
簡單來說,這項技術讓AI能夠真正理解圖像內容,而不只是簡單的像素填補。
前段時間在社交媒體上爆火的AI修圖,就運用了這項技術。
還有趙晟佳畢業(yè)于清華;畢樹超出自浙大;任宏宇畢業(yè)于北大。
他們大多從清華、北大、中科大等中國一流高校畢業(yè),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隨后進入美國科技企業(yè)工作,擁有ChatGPT、GPT - 4、4.1、o3和o4等重大項目的研發(fā)經驗。
他們在AI領域展現(xiàn)出的卓越能力和成果,難怪歐美AI巨頭親自出馬,開出天價年薪,展開搶人大戰(zhàn)。
此外,馬斯克旗下的xAI公司,內部員工Daniel曾公開Grok 4的團隊作戰(zhàn)圖,其中超過三分之二的面孔都是華人。
7月初,扎克伯格宣布Mata超級智能實驗室成立,并提到實驗室的11位關鍵人才中,有7人是華人。

不僅如此。
站在全球AI技術前沿的華人科學家數(shù)量超乎想象。
根據(jù)寶爾森基金會報告,全球47%的頂尖AI研究者本科畢業(yè)于中國院校,僅在美國頭部AI機構中,就有38%的研究員是華人。
我們一直被西方批評的應試教育,反而培養(yǎng)出了全球最搶手的AI人才。
連黃仁勛都說:“全球50%的AI研究人員來自中國,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單一群體,沒有接近的第二名?!?/p>


那么,為什么這些中國精心培養(yǎng)的人才,卻在為他人助力?
為什么我們培養(yǎng)的華人科學家站在全球尖端科技前沿,卻不選擇回國為國人效力?
這難道不諷刺嗎?
當然,一味指責他們“不愛國”是不恰當?shù)摹?/p>
從他們的角度看,是二十載的苦讀之后,回國難以得到匹配的回報。
根據(jù)中國薪酬指數(shù)研究機構發(fā)布的《2021全國高校畢業(yè)生薪酬指數(shù)排行榜》,清北交大畢業(yè)生的平均月薪才一萬出頭,換算成年薪大約13萬人民幣。
而硅谷隨便一個普通公司都能開出10萬美元的年薪,谷歌的中位數(shù)更是高達三十萬美金,近兩百萬人民幣。
更不用說還有頂級的算力、自由的研發(fā)權、全球的協(xié)作網絡,這些條件在國內都很稀缺。
而且,就算國內頂級科研崗位有這些條件,數(shù)量也非常有限。
國內頭部科技公司,如華為、百度、阿里等,每家AI實驗室約有100 - 500名高級研究員,領軍崗位通常不足10人。
而根據(jù)喬治敦大學報告,2025年我國僅雙一流高校的STEM(含AI)博士畢業(yè)生預計約有3.47萬人。
若按AI在STEM中的占比(約10% - 15%估算),我國每年的AI專業(yè)博士畢業(yè)生將達到約3500 - 5200人。
于是,更多高材生為了一份工作,不得不向下競爭。
杭州余杭區(qū)一個街道辦的事業(yè)編,就招了五十多個清北碩士博士。
頂尖人才與資源的不匹配,讓更多人才選擇離開。
近五年,中國AI領域已有超200名頂尖學者流向硅谷,僅2024年就有47名清華、北大畢業(yè)生被美國科技公司“預定”。
美國智庫MacroPolo在2024年發(fā)布的《全球AI人才追蹤2.0》中提及:
“雖然中國培養(yǎng)了全球最多的頂尖AI人才,但他們在中國取得本科學位后,只有51.35%的人選擇留在中國深造。最終留在中國工作的更少,只剩下三成?!?/p>

不同國家AI人才求學、升學、工作的流動情況
頂尖人才的離開,絕不是簡單的個人選擇。
它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在高端科研生態(tài)價值回報體系上的深層困境。

更何況,硅谷瘋狂挖人的背后,是AI軍備競賽的終極較量:
全球頂尖AI專家不足千人,他們決定著大模型能力上限與商業(yè)生態(tài)定義權。
換句話說,誰擁有這些人才,誰就能在AI領域占據(jù)更有利的位置。
Meta為何砸上億美金爭奪人才?
因為在硅谷AI軍備競賽中,Meta已經落后了。
OpenAI和Google都在全力向AGI沖刺,但今年四月,Meta旗下的智能大模型Llama 4表現(xiàn)不佳,Meta目前連一款有競爭力的大模型都拿不出來。
Meta這種“用錢開路”的做法,本質是向本行業(yè)最有潛力的人支付高價,為未來投資。
對Meta來說,他們買的不是一個員工,而是進入AGI領域的入場券,是向萬億級市場進軍的機會。
AI競爭,已經進入“搶人才”的關鍵階段。
顯然,中國人正成為這場競爭的主角。
而我們若想在這場全球科技競爭中掌握主動,唯有善待人才、留住人才,
才能讓更多華人科學家不僅在硅谷展現(xiàn)才華,
更愿意扎根中國,在國內科研舞臺上閃耀光芒。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