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實驗揭示:孩子從嬰兒期就渴望被看見,多數家長卻忽視了
周一,一位寶媽找我咨詢,說她兒子最近很叛逆,吃飯要喊三遍,睡覺要催兩回。
寶媽覺得老大很不懂事,自己快累死了。
然而,當我和她兒子溝通時,聽到了不同的聲音。孩子說:“我媽媽生了妹妹后,都不怎么理我,我只想讓她多關注我,眼里有我,能看見我!”

我把孩子的話轉述給寶媽后,她終于明白,原來是自己生二胎后,忽視了老大的心理需求。
的確,她太久沒陪兒子一起坐坐、看電影、說說話了。
這對看似擰巴的母子關系,原因只是孩子想被媽媽看見,僅此而已。
孩子希望得到媽媽關注,卻無法說出口,每天被媽媽忽視,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用叛逆的方式變相滿足心理需求。
01
嬰兒期起,孩子就渴望被看見
渴望被看見并非大孩子專屬,從嬰兒期就開始了。心理學家鮑爾比的實驗發(fā)現,嬰兒天生有尋求與照料者親近的本能。
嬰兒會通過哭鬧、注視對方引起照料者注意,滿足“被看見”的渴求。
嬰兒還會根據照料者的回應建立認知模型。比如,媽媽很快來哄睡,就說明自己是被愛的。
鮑爾比的實驗表明,嬰兒“被看見”的需求是生來就有的本能,關乎情感發(fā)展和安全感建立,是心理成長的基礎。

02
孩子感覺“不被看見”,是父母的錯
在孩子的世界里,被父母看見就等于被關注、被愛,孩子會很開心、幸福。
相反,若孩子感覺不被看見,就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反問自己父母為何沒看見自己、是不是不愛自己了。
一系列疑問困擾孩子,會與父母產生隔膜,親子關系易有裂痕,心理問題也會更嚴重。
父母明明愛孩子,卻讓孩子感覺不被看見,這是父母的錯。

錯在父母的表達方式或表現形式。比如,孩子希望媽媽陪自己,媽媽卻忙著掙錢沒空陪。孩子覺得不被看見、不被愛,心里難受。
其實,媽媽只要多說一句:“媽媽很愛你,上班時都在想你在干啥。媽媽努力賺錢,希望寶貝在家努力學習、準時睡覺、照顧好自己?!焙⒆拥男慕Y就能解開,感受到媽媽的關心和愛,知道媽媽看見了自己。
03
聰明父母這樣說,讓孩子感受滿分的愛
①說具體的事
“媽媽看見你和鄰居小米玩得挺開心呢!”
“媽媽看見你偷偷抹眼淚了,發(fā)生什么事了?”
“媽媽看你一直沒起床,也沒睡覺,是哪里不舒服嗎?”
用具體事情描述對孩子的關心,讓孩子感受到關注,知道自己被看見了。
②說肯定的話
“你的花朵畫得很逼真,真挺好看的呢!”
“爸爸說你今天會煎蛋了,這么厲害,太棒了!”
肯定的話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優(yōu)秀被認可、被看見,能體會到父母滿滿的愛。
③說簡短的語言
不嘮叨孩子,用簡短的話溝通,更容易走進孩子內心,讓孩子感受被看見、被愛。

比如,“放學時間過去一個小時了,還沒看見你回家,媽媽有點擔心你!”比絮絮叨叨地問孩子“放學后你去哪里了……是不是去打游戲了?”要好。
總之,父母眼里有孩子,并用正確語言和行動表達,孩子就能體會到“被看見”,心里得到滿足,擁有幸福感。
生娃容易育娃難,從今天開始,努力讓孩子知道你看見他、愛他吧!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