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對錢沒概念”易陷消費陷阱
這世上,比沒錢更可怕的是對錢沒概念。
北大才子劉震云曾犀利指出:
點一次外賣的錢,足夠去菜市場買一只雞;吃一頓火鍋的花費,夠在家吃半個月;一杯奶茶的價錢,差不多能買30個雞蛋......
這番話讓很多人幡然醒悟,原來最糟糕的不是沒錢,而是對金錢完全失去了感知。
01 對錢沒概念讓多少人陷入困境?
不知大家是否發(fā)現,如今社會上不少人覺得幾十萬是小錢,存款百萬是基本標準。
在很多人眼中,30萬只是一串輕飄飄的數字。
這就是這個時代比沒錢更可怕的問題,很多人對錢的概念十分模糊。
于是,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被消費主義包圍。
比如:
買一部1萬元的最新款手機,直接付款會心疼,但分期24個月,每月只需400多元,就會毫不猶豫;
大家都買秋天的第一杯29.9元奶茶,自己也得有一杯,可平時連一箱40元的奶都舍不得買;
去超市買的都是9.9元或19.9元的東西,結賬時卻發(fā)現花了一兩百。
實際上,這都是資本設下的局,我們已在不知不覺中掉進了消費主義陷阱。
那消費主義從何而來?我們又是如何陷入其中的呢?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
02 我們?yōu)楹螘暨M消費主義陷阱?
這要從工業(yè)文明說起。
人類進入工業(yè)時代,形成了工業(yè)文明,其本質是工作倫理,即勞動光榮,工作神圣,人人都應工作,不工作是罪惡,工作是人生價值的最高體現。
然而,這種倫理很快受到挑戰(zhàn)。
首先,科技發(fā)展使生產力大幅提升,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機器逐漸取代人成為生產主導。
人作為勞動力,從促進生產變成了過剩的冗余,成了經濟發(fā)展的負擔。
在此背景下,消費成為經濟發(fā)展的核心要素。經濟發(fā)展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和貿易,消費為何排在首位?更不用說后兩者萎縮的情況。
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經濟層面,刺激消費、增加消費人口都是首要任務。
同時,工作的意義和價值逐漸喪失,人們更多感受到的是工作的控制和壓抑。
有本書叫《毫無意義的工作》,在大公司里,很多人大部分時間都沒創(chuàng)造多少價值,都在無意義的工作中內耗。
個體的身份認同也從生產者轉變?yōu)橄M者,工作只是獲取收入、實現致富的手段。
消費而非工作,定義了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價值,大家普遍認為成功就是想買什么就能買什么。
消費能力和體驗,成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新尺度。
像年輕人入職場的第一塊機械表、參加工作的第一套西裝、女白領的第一個輕奢包、大學生的第一款品牌護膚品、年輕人的第一臺私人飛機……
看似文化和價值觀多元,實則是產品經理編織的消費幻夢。
很多人為證明自己,愿意為此買單,甚至透支、貸款消費。
因為不這樣做,他們會因消費能力不足或達不到期望的消費層次而感到羞恥和沮喪。
最終,他們被困在消費主義的牢籠里。
03 怎樣重建對錢的“敬畏感”?
有一種觀點認為,人生最痛苦的是人死了錢沒花完。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人生最痛苦的是人還活著錢沒了。
兩害相權取其輕,攢錢很有必要。
比如家里人生病,你能立刻拿出20萬嗎?
未來退休,有足夠的錢支撐不工作嗎?
很多人不敢細算,因為錢都碎片化花掉了。
所以,社會人一定要對錢有概念,有“敬畏感”,否則日子會很難過。
以下幾點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花小錢試水
花錢前記?。?/p>
長期的習慣不會因花錢而突然改變。
比如不愛運動,辦了健身卡也不一定能堅持;不愛學習,買了課也不一定能改變。
真想改變,先花小錢試試。
想運動,可以每天花30分鐘慢跑,建立運動習慣,這樣只需花雙跑步鞋的錢,而不是花一萬塊上再也不去的私教課。
想學習,可以先買書讀,養(yǎng)成每天看1小時書的習慣,這樣最多花幾十塊書錢,而不是花888元參加打卡社群或上網課。
最好建立這四大賬戶,缺一不可
全球有影響力的三大信用評級機構之一標準普爾,調研了全球十萬個資產穩(wěn)健增長的家庭后,總結出了家庭資產配置分布圖。
這張家庭資產四象限圖,將家庭資產分為四個賬戶,核心是平衡。它不像激進的理財方式追求高收益,而是強調資產的安全性和可持續(xù)性。
第一象限:要花的錢(10%)
這個賬戶用于家庭的短期消費,保障日常開銷。
比如:活期存款、貨幣基金(如余額寶、零錢通)、現金等。
但這個賬戶的錢不是越多越好,占比過高會導致資金閑置。通常預留3 - 6個月的生活費即可。
第二象限:保命的錢(20%)
這是個杠桿賬戶,用于應對突發(fā)大額開支,能“雪中送炭”。
比如:各類保障型保險,如醫(yī)療險、重疾險、意外險、壽險等。
保險是家庭的財務“防火墻”,沒有它,家庭資產可能面臨風險,一夜返貧。要先保障,后理財,順序不能錯。
第三象限:生錢的錢(30%)
這個賬戶是為家庭創(chuàng)造高收益的“進攻”賬戶,追求資產快速增長。
比如:股票、基金、房產、股權投資等。
這個賬戶關鍵在于控制比例,投資失敗也不會對家庭造成致命打擊。要能承受盈虧,不能讓家庭受到巨大沖擊。
第四象限:保本升值的錢(40%)
這是守護家庭財富的“防守”賬戶,目標是保本、保值、增值,收益穩(wěn)定、持續(xù)增長。
比如:年金險、增額終身壽險、信托、債券、定期存款等。
這個賬戶要保證資金無損失,能抵御通貨膨脹。主要用于子女教育、養(yǎng)老規(guī)劃等未來支出,需提前幾十年準備。
建立強大的自我認同感,勇于突破羞恥的界限。
既然消費主義是現代社會的必然,就別把它當束縛,除非你看破紅塵。
我們要學會適應和利用,既要懂消費,也要懂生產,更要懂營銷。
關鍵是要學會自主定義自我價值,外界的看法都是虛幻的。
要突破束縛,就得解構并超越外界強加的價值觀,建立更堅固自主的人生信念。
在這個過程中,要建立強大的自我認同感,成為敢于面對非議、不畏他人目光、敢于自我營銷、勇于突破羞恥界限的人。
最后:
這個時代,金錢流動迅速。當我們隨口說幾十萬時,其實是在衡量自己與生活的距離。
詩人布羅茨基曾說:“錢是丈量自由的尺度,而非自由本身?!?/strong>
正確的金錢觀應是:讓貧者有飯吃,病者能醫(yī)治,幼者有書讀,老者有依靠。
保持對金錢的敬畏不是守舊,而是對自我勞動價值的尊重。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清醒的金錢觀是我們可靠的生存錨點——它不會讓我們更富有,但能讓我們更自由。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曉芳說職場”(ID:XF - SZC),作者:王曉芳團隊,36氪經授權發(fā)布。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