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解說紀錄片,帶你探尋百年故宮的今昔意義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的匾額掛上紫禁城城門,這座匯聚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承載中華民族記憶的“時間容器”,自此從皇家宮殿轉變?yōu)槊嫦蛉嗣竦牟┪镳^。

故宮博物院對中國人來說意味著什么?百年之后,我們該如何理解今天的故宮?十集紀錄片《百年守護》于10月9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紀錄頻道開播,它講述百年一脈相承的源流,見證宮墻內(nèi)外涌動的生命力。該片每周更新兩集,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故宮博物院聯(lián)合出品、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制作。
在片中,觀眾能跟隨鏡頭回溯百年來故宮博物院的歷程,包括第一次對故宮文物進行清點、文物南遷、成功入列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等歷史事件;還能著重了解當下故宮博物院的學術研究、文物保護、建筑修繕工程、故宮考古、數(shù)字化保護、展覽宣傳、開放安保等各項事業(yè)。在業(yè)界看來,《百年守護》或許超越了單純的紀念,它其實在引領觀眾去思考——今天的故宮究竟是一座什么樣的博物院。
與中國人血脈相連的全民對話
故宮文物藏品的年代上溯至新石器時代,貫穿中國歷史各朝代,串聯(lián)起一部不間斷的中華文明史。要講述故宮博物院的百年故事,切入點眾多,建筑、器物、歷史源流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從預告片開始,《百年守護》就明確目標,找尋故宮與中國人血肉相連的紐帶。


預告片將時間定在9月,當時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演練正在進行,中國最先進的戰(zhàn)斗機編隊飛越故宮上空,與紅墻黃瓦同框。那天的太和殿廣場上,游客們紛紛舉起手機,記錄下這震撼時刻。隨后,預告片從2025年切換到歷史畫面,1945年10月10日,華北區(qū)侵華日軍投降受降典禮在太和殿廣場舉行,二十余萬民眾親臨見證。古老的太和殿廣場親歷了一個民族從屈辱走向復興的歷程,《百年守護》推出這輯預告后,# 故宮同一片天空看到淚目 # 的詞條瞬間沖上高位熱搜。過去與現(xiàn)在、人民與國家,紀錄片用血脈相連的情感鏈接與觀眾對話,它不僅是2025年故宮的影像志,更是一場以文化為紐帶的全民對話。

正片中,在演員宋佳的解說下,第一集《時間寫下的故事》開講,觀眾驚喜地發(fā)現(xiàn),太和殿前又見“老友”。2016年1月,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部的匠人們連同凝結在器物上的智慧、匠心,成為當時的“頂流”。近十年過去,許多觀眾熟悉的面孔已退休,但并未離開。《百年守護》的第一組“主角”是文物修復的師徒:銅器組的王有亮、呂團結與徒弟們一起修復太和殿廣場上的鎏金銅缸;鐘表組的王津帶著徒弟們將故宮修復技藝傳播至西藏;書畫組的徐建華曾跟隨師父修過《清明上河圖》等名畫,半個多世紀后,他成了徒弟們的“定海神針”;在木器組,史連倉接父親的衣缽已在故宮工作了40年,而今他和謝揚帆是師徒亦如父子;鑲嵌組曾面臨斷代危機,是孔艷菊把隊伍從最少時的兩人發(fā)展壯大到了12人……

正如解說詞所說,“從過去到現(xiàn)在,故宮用師徒制,將文物和手藝一起交給未來”,《百年守護》從工匠們的傳承講起,既是對十年前觀眾記憶的一次召喚,也是用時間的鏡頭闡明——故宮博物院百年基業(yè)傳承有序,始終靠的是人。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的文化尋根
可以說,故宮是中國古代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最精華、最優(yōu)秀成果的集中體現(xiàn),是今天的中國人可直接觸達的中華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最直觀的結晶。而故宮博物院本身,也是紀錄片取之不盡的寶庫。

2005年故宮博物院建院80周年時,中國首部高清紀錄片《故宮》推出,以影像史詩重塑視聽語言敘事范式;之后,一百集系列短片《故宮100》開創(chuàng)了人文影片傳播的新形態(tài);《我在故宮修文物》為故宮博物院90歲“慶生”,新時代故宮守護者們的故事火爆出圈;在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節(jié)點,人們隨紀錄片重溫《我在故宮六百年》。
在百年節(jié)點,紀錄片該如何以新的主題開啟新的百年?主創(chuàng)團隊發(fā)現(xiàn),從第一次故宮物品點查開始摸清家底,一代代人將“化私為公”的思想延續(xù),把“一切公開”的精神一以貫之。如今,當世界各地的人們走進故宮,這座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zhì)結構古建筑群,不僅完成了從帝王宮苑到人民博物館的轉變,還實現(xiàn)了向世界級博物館的重大跨越,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和文化藝術交流的獨特平臺。正因此,紀錄片以“守護”為名,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視野下,展開一次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尋根之旅。


在講述文物修復的技藝傳承與溫情后,《百年守護》也會走出殿宇,探尋故宮里豐富別樣的自然世界,記錄守護六百年世界遺產(chǎn)的奇妙故事;深入乾隆花園,見證這座園林如何以科技與人文關懷的結合,重新回歸觀眾視野;記錄養(yǎng)心殿研究性保護,揭示清朝八代皇帝起居、理政、休憩、宴飲的復合空間、被折疊的隱秘歷史;展現(xiàn)故宮博物院百年傳承的文物點查傳統(tǒng);重現(xiàn)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文物南遷的壯闊史詩,追溯1935年倫敦藝展中,中國文物登上世界舞臺的高光時刻……所有片段交織,構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守護文明遺產(chǎn)的生動全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nèi)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