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難熄之燈:差旅人的深夜困擾
酒店里那永遠關不掉的燈,成了眾多差旅人的深夜“刑具”。已讀亂回的酒店燈,著實讓人頭疼。
關不掉的燈,攪亂了差旅人安睡的夜,酒店反人類的燈光設計,讓不少差旅人血壓飆升。
出差或旅行本就疲憊不堪,回到酒店房間,卻要面對一屋子的燈光謎題。開關按了一圈,燈卻越關越多,半夜那關不掉的射燈亮得刺眼,最后不得不拔掉房卡,讓所有電器一起斷電。
社交媒體上,對酒店燈光的吐槽鋪天蓋地。
風塵仆仆入住酒店,本想趕緊休息,卻發(fā)現房間里的燈光像著了魔似的亮著。任你如何拍打開關、瘋狂按壓,甚至以某種神秘節(jié)奏雙擊,它依然倔強地亮著,仿佛在向你宣戰(zhàn)。
好不容易關完燈躺在床上,又被那束如“法外狂徒”般的閱讀燈直射雙眼,感覺自己不是在住酒店,而是正在接受刑訊逼供。
對本就一身疲憊的差旅人來說,這場與酒店燈光的深夜博弈,比加班和出差還累。
開燈如解密,關燈如闖關
深夜的酒店房間,本應是疲憊差旅人的溫柔鄉(xiāng)。
然而,那盞永遠關不掉的燈,卻讓它變成了酒店“詭事錄”現場。
這燈可能是床頭的一盞射燈,也可能是墻角的一條光帶,甚至可能是衣柜里某顆寂寞的感應燈。
它們的共同點就是:不受控制,永不言敗。
當你開始在床上表演一套完整的開關芭蕾,從床頭滾到門邊,從面板摸到墻壁,試圖找到那個神秘的關閉開關。
“閱讀、柔和、浪漫、明亮”……當你又按遍了面板上所有意味不明的按鍵,燈光卻依然像鋼鐵直男般不解風情。
更讓人崩潰的是,有些酒店的開關還玩起了“地名猜猜猜”,給你來點“倫敦、巴黎、紐約”模式,有的甚至還玩起了中醫(yī)按摩。

不少差旅人不得不進行一輪輪的“試錯實驗”:按一個鍵,四周觀望一眼,再按下一個鍵。
睡個覺仿佛在破解密室逃脫,半夜尿急摸索了半天不知道咋開廁所燈。
酒店燈光設計本應提升客人體驗,如今卻反而成為最大的“槽點”之一。

為了追求所謂的氛圍感,許多酒店堆砌了各式各樣的燈具——浴室燈、床頭燈、走廊燈、壁燈、吊燈、氛圍燈應有盡有。
設計者的初衷可能是想營造“調光調色”的效果,但現實卻截然不同。
客人在實際使用中通常是“一頓操作猛如虎”,關了這個,那個又開了,等到終于摸清楚各個開關的“底細”,成功關閉所有燈光,卻已夜深人靜。
更令人困惑的是,房間里各角落、各種燈光都有,但往往就是沒有一個明亮的主燈。
客人找遍所有開關,把能開的燈都開了一遍后才發(fā)現,整個房間依然十分昏暗。
經過無數次與酒店燈光的博弈后,不少差旅人終于學會了與燈和解。畢竟,酒店燈光再難搞,能有調休難搞嗎?
該亮的不亮,該暗的不暗
酒店燈光的核心矛盾在于:需要明亮照明的地方昏暗不清,希望完全黑暗的時刻卻有無法關閉的光源干擾。
昏暗的照明是最大的吐槽點之一。大多數酒店客房采用無主燈設計,柔和漫射的暖光源本意為讓客人感受家的溫馨,消除旅途疲憊。但隨著生活節(jié)奏加快,住客對辦公的需求增加,這種設計明顯不足。
商務人士抱怨“出個差晚上辦公,這種氛圍燈下看電腦,眼睛都要瞎掉了”。
有化妝需求的女性則苦不堪言:“感覺所有酒店燈光都暗暗的,再碰到陰天,整個房間更是陰陰沉沉的,化妝都不方便了”。
更令人抓狂的是該暗不暗。好不容易適應黑暗準備入睡,卻發(fā)現總有一兩顆燈泡無法關閉。
這些“法外狂徒”不受任何開關管轄,逼得不少人不得不打電話問前臺,卻得到“堪比武林秘籍的攻略指點”:對某一按鍵進行雙擊操作,或同時按下八個鍵中的某兩個。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酒店房間中最亮的區(qū)域往往是衛(wèi)生間,而這反而影響睡眠。
許多酒店衛(wèi)生間與客房連接處的墻或者門變成玻璃,又不提供遮光簾,晚上一用衛(wèi)生間,整個房間都亮了,打擾同屋人休息。
酒店燈光設計為何如此反人類?
酒店行業(yè)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越暗越高級。
要義全在物以稀為貴——往回倒一兩百年,電力稀缺、點燈奢侈,越敞亮就越豪華;后來電力成本下降,電燈流入尋常百姓家,只有平民餐廳還靠大瓦數白熾燈顯擺自家干凈,高檔餐廳全反其道而行之。
于是酒店也學會了這招:用昏暗的燈光營造所謂的高級感。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做:安全感洞穴效應。其解釋為昏暗環(huán)境可以觸發(fā)人類遠古基因記憶,黑色帶來的包裹感如同原始人洞穴,瞬間抑制交感神經活動,血壓脈搏自然降低。
黑色還能夠帶來曖昧慵懶的氛圍,搭配無主燈的設計以及氛圍燈光的暈染,會讓人的理性判斷力下降。
當然,燈光如果過暗,也不難被消費者吐槽是控制成本。

越高端的酒店越瞧不上“主燈”,偏是要把光源細細密密切做筒燈、射燈、光帶,再做點吊頂確保“見光不見燈”,方為上乘。
就比如萬豪2025年《客房設計白皮書》明確:深灰為主色調但占比≤70%,必須用30%暖色點綴(如駝色床品、銅質燈具),避免壓抑。
當氛圍感、高級感已經成為酒店裝修標準,不少差旅人還在深夜苦苦研究怎么馴服房間里“已讀亂回”的各種燈。
用懂人心的燈打造“睡服力”
近年來,關于酒店開關設計的吐槽主要集中在:多、散、亂、難。
很多酒店的燈多、開關也多,且十分分散,東一個西一個,如果沒有總控,睡覺前要把房間每個角落跑個遍才能把燈關完。
有的酒店即便有總控也是不能“控總”,有的燈是需要單獨關閉或著固定不能關閉的,主打一個閉眼蒙。
還有的控制面板本身就自帶亮光,對“光敏”人真的很不友好。
隨著科技進步和消費升級,消費者對科技化、體驗化、場景化和定制化的酒店產品需求日趨強烈,智慧酒店日益得到重視。
然而,由于行業(yè)發(fā)展不夠成熟,市場混雜,產品同質化嚴重,參差不齊,出現了很多“偽”智能現象。
許多酒店引入了智能燈光控制系統(tǒng),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其中,感應燈是吐槽重災區(qū),不是不夠靈,就是過于靈敏。本來是為了提升客人體驗,結果硬生生變成了睡眠負擔,酒店當真是好心辦壞事。

明星李榮浩曾吐槽自己的住店經歷,感應燈是最大槽點。
不僅沒有開關可以關,還反映巨靈敏,隨便翻個身燈都能亮,樓下汽車一按喇叭甚至全亮,無奈的他只能老老實實躺在被窩里一動也不敢動。
酒店的智能化可不是單純把智能產品疊加進去,貼個智能酒店的標簽就可以實現的,還是需要更多的體驗測試不斷優(yōu)化。

如果酒店房間客人根本就不想開燈,卻容易頻繁誤觸燈光感應,這項人工智能顯然就成了人工智障。
當消費者們不斷吐槽酒店燈光時,本質上是在表達對更人性化設計的渴望。
酒店燈光設計本應服務于人,而不是讓人去適應燈光。
酒店燈光必須從看起來智能走向真正實用,讓客人不再為關燈而輾轉反側,而是一句“我要睡覺了”就能擁抱黑暗,享受真正的智能體驗。
酒店住宿不需要氛圍感的錦上添花,更需要滿足客人對極致舒適住宿體驗的追求。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其實簡單實用且高效的產品服務,就已經足夠。
希望有一天,酒店燈光能真正做到明亮時足夠明亮,暗時足夠暗,讓每一個旅人都能在奔波一天后,享受一個真正黑暗、寧靜的睡眠環(huán)境。
畢竟,最好的燈光設計,是讓你感覺不到燈光的存在,而不是讓你徹夜難眠,思考如何關掉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酒管財經”,作者:大晟,36氪經授權發(fā)布。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