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軌道交通4號線“最淺車站”建設回顧
濟南有“泉城”的美稱,豐富的地下泉水資源是這座城市的靈魂。軌道交通4號線是濟南首條靠近泉水敏感區(qū)的地鐵線路,如何在不影響泉水補給和水質的情況下推動工程建設,是必須攻克的難題。

在建設攻堅中,泉城公園站(工程名)以“最淺”的姿態(tài),成功守護了地下珍貴的泉水,為巖溶地貌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接下來,讓我們回顧這座“最淺”車站的攻堅歷程。

抉擇:為泉水“讓路”
泉城公園站位于趵突泉正南方,若按照常規(guī)地鐵站的深度建設,會直接穿越含水層,擾動地下水系。

面對這一問題,濟南軌道交通做出了堅定的選擇:“必須為泉水讓路”,并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繞避升抬”策略。設計團隊將泉城公園站整體抬升6至7米,把最大埋深嚴格控制在15米以內。

這一“抬”,讓泉城公園站從地下“冒”出來,成為全線“最淺”的車站,也是全線唯一一座“半地下”車站。這種“淺埋策略”,使車站主體結構位于泉水敏感區(qū)之上,就像為地下暗河讓開了通道,從結構設計上避免了對泉水補給區(qū)的影響。
暢通:為水系搭建“立交橋”

為確保地下水系暢通,建設團隊在車站兩側及基坑底部設置了地下水導流系統。該系統通過匯水、導水與排水結構的結合,如同為地下水搭建了臨時“立交橋”,保障了施工期間地下水系的自然連通。

同時,項目采用“基坑降水原位回灌技術”,將施工中抽取的地下水凈化后回灌至原含水層,實現“同層、同源、同質、同量”回灌,回灌率達90%。經過優(yōu)化升級,該技術可按需回灌,適應不同地質條件,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對地下水的影響。
綠色:打造亮麗風景線

由于靠近泉水敏感區(qū),地鐵建設材料有特殊要求。泉城公園站施工摒棄傳統水泥水玻璃雙液漿,自主研發(fā)“富水地層抗分散同步注漿材料”與“巖溶動水綠色封堵材料”,從源頭上防止施工漿液污染地下水。

如今,泉城公園站站內裝修穩(wěn)步推進,雙曲薄殼鋼筋混凝土與連續(xù)拱形的出入口,造型輕盈流暢、線條優(yōu)美,仿佛從泉城公園的綠意中“自然生長”出來。這一設計不僅提高了結構效率,還與自然景觀深度融合,讓車站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0月15日,《人民日報》以《靠近泉水敏感區(qū),怎樣修建地鐵?》為題,點贊濟南的這一創(chuàng)新突破。這不僅是對工程技術的肯定,更是對濟南“在保護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城市建設理念的認可。
正如報道所說,在地鐵為泉水讓路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線路的智慧,更是城市的堅守。泉城公園站生動展現了現代基建與生態(tài)文明共融的可行路徑,交上了一份人、城、自然和諧共生的精彩答卷。(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戴升寶)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