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熱衷打卡!探尋黃浦繁華中的傳統(tǒng)文化印記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年輕人的旅行清單里,不再只有網紅咖啡館和游樂場。那些蘊含著百年風雅的老戲臺、博物館、園林等,正成為他們熱衷“打卡”的新去處。讓我們一同走進黃浦,在旅途中與傳統(tǒng)文化來一場美麗邂逅。

上海天蟾逸夫舞臺

上海天蟾逸夫舞臺始建于1925年,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tǒng)戲曲專用演出劇場之一,曾有“遠東第一大劇場”的美譽。

“百年天蟾”見證了無數名伶的絕代風華,親歷了世代梨園文化的沉浮。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譚富英等都曾在此登臺獻藝,留下了眾多經典瞬間。

如今的天蟾逸夫舞臺,既保留了百年老字號的風采,又配備了現代化的演出及服務設施。演出以京劇為主,兼顧其他戲曲劇種,傳統(tǒng)戲曲迷可別錯過這個好地方。
地址:福州路701號(近云南中路)
黃浦區(qū)文化館雅廬書場

雅廬書場歷史照片
誕生于1920年的雅廬書場,已有105年歷史,歷經柳林路、順昌路、重慶南路三處場地,多次搬遷卻始終弦歌不斷。如今,它有了新的家,位于黃浦區(qū)中華路河南南路口黃浦文化中心7樓。

評彈(評話、彈詞)起源并流行于蘇州及江、浙、滬一帶,用蘇州方言演唱,是一門從簡單說唱發(fā)展而來的精深曲藝說書戲劇形式的表演藝術,以“說、噱、彈、唱”的獨特魅力,展現著江南文化的韻味。蘇州評話、蘇州彈詞還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源遠流長的評彈藝術,需要合適的空間和場所,需要每天捧著蓋茶、瞇眼打拍子的聽眾,更需要在書場里談笑風生、說古唱今的“先生”。這樣的演出場地才是真正的“書場”,這樣的生活場景才配得上“雅廬”之名。

如今,專門表演評彈的“書場”已不多見,雅廬書場每月更新的“評彈天天演”活動,滿足了許多市民游客的期待,每場10元/人的票價也十分實惠親民。
地址:中華路980號7樓
上海三山會館

上海三山會館由福建水果商人集資興建,最初是在滬福建商人議事與祭祀的地方,從格局到細節(jié),都散發(fā)著濃濃的閩南建筑風格。

約12.5米高的氣派門樓、雙龍戲珠等精美浮雕、隨處可見的六棱宮燈,還有美輪美奐的古戲臺……處處彰顯著中式美學。

如今的上海三山會館是全上海唯一完整保存的清朝會館,也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唯一留存下來的革命遺址。
地址:中山南路1551號
上海豫園

上海豫園始建于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已有450多年歷史,占地30余畝,原是明代潘允端的私人園林。園主人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其父潘恩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刑部尚書。潘恩年邁辭官回鄉(xiāng),潘允端為讓父親安享晚年,苦心經營20余年建成了豫園,在明代中后期被譽為“東南名園冠”。


豫園具有典型的江南園林風貌,體現了明清兩代南方園林“清幽秀麗、精致玲瓏”的藝術風格,園內還保存著大量古樹名木及明清家具、名人字畫、泥塑磚雕、額匾楹聯等文物珍品,凝聚著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精華。
地址:福佑路168號
上海筆墨博物館

福州路上的上海筆墨博物館陳列著周虎臣、楊振華、李鼎和、曹素功、胡開文、程君房等制筆、造墨大家的傳世文物,以上海著名的老字號“周虎臣”“曹素功”的發(fā)展為主線,講述了上海以及中國制筆造墨的工藝史和風格史的演變,展示了筆和墨傳統(tǒng)技藝和文化的悠久、廣博與輝煌。

走進福州路上海筆墨博物館的大門,墻上“史前”“先秦”“秦漢魏晉”“唐宋”“元明清”五幅以黑色玻璃為底的噴砂畫,濃縮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進程。拾級而上,便是二樓的展廳。展廳面積僅150平方米,雖小卻十分精致。中國傳統(tǒng)風格的展廳裝飾與歷代藏品相互融合,再輔以多媒體手段,在淡雅、恬靜的氛圍中,讓人感受中華文化的熏陶。
地址:福州路429號
童涵春堂中藥博物館

童涵春堂創(chuàng)始于1783年(清朝乾隆48年),由寧波商人童善長在上海小東門外創(chuàng)立,從最初的單開間小店,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發(fā)展成為上海國藥業(yè)四大戶之一。2010年,豫園商城內成立了童涵春堂中藥博物館,由345件動植物藥材標本等組成的4大展區(qū),展示著中醫(yī)藥的發(fā)展歷程和炮制工藝。2016年,童涵春堂中藥博物館入選國家博物館名錄。

在“九大仙草”展區(qū),珍稀藥材宛如自然瑰寶。野山參、冬蟲夏草、鐵皮石斛等九味傳奇藥材依次排列,這些如今多為科普展品,像穿山甲、犀牛角等,因動物保護已不再入藥,但犀牛角曾用于安宮牛黃丸救治急癥,天然犀角治療不明原因高熱的傳奇,至今仍在老藥工中流傳。

在藥材展柜旁,一尊針灸銅人靜靜佇立,銅人會隨著節(jié)氣的變化,按摩的穴位也相應改變,為博物館增添了鮮活的養(yǎng)生智慧。
地址:舊校場路41號
編輯 / 孫超慧
來源 / 樂游上海公眾號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 / 浦 / 進 / 行 / 時
1.
2.
JOIN US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