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他豪擲5億美元投資國貿,如今收獲已超千億
來源丨華商韜略
作者丨閆瑢
身為馬來西亞人,他卻是中國建設初期的第一功臣。不僅曾為中國凈賺500萬,還曾將國貿從美國和日本企業(yè)的利爪下救出,他就是——郭鶴年。
在國家建設初期,郭鶴年應中國政府要求,通過期貨市場為中國賺了3000多萬。但他與中國的緣分遠不止于此。
在中國國運衰微時,外國人都想來指點江山。
1984年,上層計劃發(fā)展中國經濟,但是,當時的中國連個像樣的貿易中心都沒有,于是決定在首都北京建設國貿。
北京的地標國貿,在最初建設時期,是一個十分蕭條的地方,投資者都不愿參與。雖然美國和日本的財團為拿下地標而競爭,但給予的條件卻十分苛刻。
只要經歷過掌握不了話語權的卑微,就能體會中國當時的境遇是多么令人心酸。
聽聞國貿的境遇后,雖為馬來西亞人但身流中國血的郭鶴年義無反顧向中國政府伸出了橄欖枝。
郭鶴年說:“我們要爭志氣,不要給外面人看不起我們中國人。剛好我有一億多美元現金在香港盤古銀行,這個事情,應該我們中國人自己來做?!?/strong>
為了拿下這個項目,郭鶴年向外經貿部提議由他來出資建設。不過,投資國貿需要一筆巨額的費用,郭鶴年在銀行存的一億美元遠遠不夠。
為了籌集資金,他停下了手里的其他生意,把全部資金都調入投資國貿的經費中,此外,還向銀行貸了款。
建設國貿期間,郭鶴年足足投入了5.3億美元!
5.3億美元在當時是什么概念?
在郭鶴年投資國貿的前幾年,李嘉誠僅僅用了3000萬美元就控股了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和記黃埔”,并以此奠定了自己華人首富的基礎。
所以,在眾人都不看好的領域,郭鶴年憑借精銳的目光和一腔愛國的熱血,為國貿的發(fā)展累積起一塊塊基石。
在中國建設初期,他身為馬來西亞人,卻為中國的發(fā)展解決了一些燃眉之急,可以說,郭鶴年是當之無愧的應召之臣。
雖然,郭鶴年愛國,但在投資方面,他也絕對不是一個愚勇之士。
當時投資國貿中心時,國內的投資環(huán)境很不完善,如果他將這筆錢放到海外,回報一定更大。但是,眼光長遠的郭鶴年很擅長放長線釣大魚。
如今,國貿帶給郭鶴年的投資回報,已經超過了1000億元。但這一回報未來還會成倍增長,因為北京的租金還有非常大的上漲空間,國貿的真正潛力還沒爆發(fā)出來。
1990年,鄧公代表中國政府的最后一次正式對外接見,他專門花40分鐘接見了郭鶴年并評價他:你和我一樣,都是引路人的角色。
引路人郭鶴年的愛國之心方熾,你會如何評價他為中國初期發(fā)展所作出的貢獻?
聲明:本文源自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用于任何商業(yè)目的,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來源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