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習慣,原來是癌癥的“幫兇”
來源丨河南疾控(ID:henancdc)
日常生活中
有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習慣
讓我們離癌癥越來越近
本期就教你科學防治
別再談癌色變!
吃出來的癌癥
長期吃燙的食物
我們吃的所有食物都要經(jīng)過消化道才能被消化吸收??谇?、咽、喉、食管、胃、小腸、大腸組成了我們的消化道,消化道最內層是一層薄薄的黏膜,是消化道里保護我們免受傷害的第一層屏障。
這些黏膜是非常脆弱的,只是一層薄薄的膜。人的食管內壁十分柔嫩,最高只能耐受50℃—60℃的溫度,超過這個溫度,食管黏膜就會被燙傷。經(jīng)常吃過燙的食物,會對食管黏膜構成嚴重損傷,食管黏膜會出現(xiàn)“舊傷未愈,又添新傷”的現(xiàn)象,反復多次極易構成黏膜淺表潰瘍。長此以往,會誘發(fā)黏膜質的變化,以致發(fā)生病變。
省出來的癌癥
做飯不舍得開油煙機
現(xiàn)在幾乎家家都安裝了油煙機,但有些節(jié)省慣了的老人,總擔心它費電,做飯時能不開就不開。
經(jīng)檢測,炒菜不開油煙機,廚房PM2.5瞬間最大值超出限值250多倍,達嚴重污染狀態(tài)。
數(shù)據(jù)顯示,長期接觸油煙的人群,患肺癌的風險比普通人高2~3倍!這也是女性肺癌高發(fā)的一大重要原因。
隔夜菜不舍得倒掉
很多人都有吃隔夜菜的習慣。吃不完的飯菜,第二天、第三天繼續(xù)吃,不放到變質發(fā)餿絕不倒掉。其實這種“節(jié)省”也容易讓身體“遭殃”。
一方面,隔夜菜不僅會流失大量營養(yǎng),還容易滋生細菌,對于胃腸功能本來就弱的人,吃后易腹瀉;另一方面,隔夜菜放置過久,會產生亞硝酸鹽,當它進入胃里,會跟蛋白質反應產生具有致癌作用的亞硝胺,長期食用就可能導致細胞突變,誘發(fā)胃癌。
懶出來的癌癥
懶得運動:能坐著就不站著
很多人平時不是久坐辦公,就是在家臥床休息;偶爾出門一趟,也是能坐車絕不走路,將“能躺著就不坐著,能坐著就不站著”的理念貫徹到底。殊不知,這種“懶法”會悄悄埋下癌癥風險。
研究發(fā)現(xiàn),久坐的人患腸癌的風險會增加約44%!久坐會影響血液循環(huán)不暢,血液循環(huán)不暢又直接導致腸道的蠕動速度變慢,以及有毒代謝產物向下運送和排出身體的時間變長,長年累月便會增加腸炎,甚至是腸癌的風險。
懶得睡覺:習慣性熬夜
2020年10月,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和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表明,在小鼠黑素瘤模型中,與正常的明暗周期(LD)相比,晝夜節(jié)律紊亂將導致小鼠的肝臟和腫瘤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和細胞因子水平的丟失或逆轉,并使得腫瘤生長速度增加,潛伏期減少。
懶得體檢:錯過癌癥最早發(fā)現(xiàn)期
1/3的癌癥其實是有治愈希望的,只要你發(fā)現(xiàn)得早。但在我國,很多人缺乏早篩意識,懶得去醫(yī)院,懶得體檢,忽視了身上的癌癥信號,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硬生生將其“拖”成了不治之癥!
以結直腸癌為例,早期腸癌的五年平均生存率高達90%以上,而晚期生存率僅為14%。因此,樹立定期體檢意識非常重要,尤其是高危人群,要注重癌癥篩查,早發(fā)現(xiàn)、早診治。
吸出來的癌癥
遠離肺癌,重中之重,男女各要防好一種“煙”,男士要盡早戒煙,香煙中存在著多種致癌物,有些女性不抽煙、也很少接觸二手煙,最后卻不幸患上了肺癌的原因就是廚房的油煙!
此外,室內空氣污染也不容忽視,特別是甲醛,被稱為室內環(huán)境污染“第一殺手”。
防癌體檢 及早發(fā)現(xiàn)癌癥
需要注意的是
防癌體檢≠普通體檢
防癌體檢特指
專家結合體檢者的自身情況和個體需求
做相應部位的防癌檢查
防癌體檢有五大“法寶”:“體、驗、影、理、斷”,即“體格檢查,抽血化驗,影像檢查,病理診斷,基因診斷”。
八種高發(fā)癌癥的特定早篩方法
01、肺癌
CT檢查(低劑量CT掃描,對患者健康不會造成大的影響,孕婦、兒童應謹遵醫(yī)囑)
02、肝癌
B超+抽血化驗甲胎蛋白(高危人群、年齡40歲以上者建議每半年篩查一次)
03、乳腺癌
乳腺B超(若初步篩查發(fā)現(xiàn)問題,建議再去做)
04、結直腸癌
腸鏡(即使沒有明顯不適或異常,也建議50歲以上者去做一次腸鏡)
05、胃癌
胃鏡(高危人群應根據(jù)醫(yī)生建議定期做胃鏡檢查)
06、食管癌
內鏡檢查
07、前列腺癌
彩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篩查
08、宮頸癌
TCT檢查(液基薄層細胞檢測)
科學防癌 你應堅持的8個習慣
控制體重
限制飲酒
多吃蔬菜和水果
不吸煙、避免二手煙
限制鹽攝入
限制紅肉攝入
告別加工食品
堅持體育鍛煉
以上你都記住了嗎?
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科學飲食 適當運動 定期體檢
不讓癌癥找上門!
版權說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部分圖片源自網(wǎng)絡,未能核實歸屬。本文僅為分享,不為商業(yè)用途。若錯標或侵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刪除。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