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齊平:10+1 vs 16-1,區(qū)域化逆流而上
在全球貿易及全球化因新冠疫情遭到重挫之際,中國大陸與東盟貿易關系卻逆勢成長,據中國海關統(tǒng)計,今年前五月,東盟已取代歐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雙方貿易總額達1.7兆人民幣,成長4.2%,占中國外貿總值14%。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總額自2016年起連年增加,2019年已達4.43兆人民幣。同時,東盟在2019年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僅次于歐盟,緊接著又于今年前五個月取代歐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
十年前,中國已是東盟最大貿易伙伴,十年后的今天,東盟也成了中國最大貿易伙伴,中國與東盟互為彼此的最大貿易伙伴,反映了本地區(qū)的經濟動能強勁,如單就今年前五個月而言,正是全球疫情蔓延肆虐的時候,雙邊貿易還能取得4.2%正成長,委實來之不易,也說明了本地區(qū)疫情防控能力較之世界其他地區(qū)表現(xiàn)出色,復工復產速度相對快速。另外,貿易的整合度高也反映了產業(yè)的整合度高,兩者又共同意謂者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及經濟命運共同體的形成,這些現(xiàn)象,在當前全球經濟彌漫消極及不確定的氛圍下彌足珍貴。
新世紀以來,全球化連遭挫折與打擊,2017年美國特朗普上臺達到高峰,加上今年突然爆發(fā)的新冠疫情,無論在供給面或需求面都把全球化摧殘得不忍卒睹??梢哉f,人禍加上天災,從上世紀下半葉以來帶給全人類繁榮與和平的全球化,已被折騰得奄奄一息。就在這個國際社會對全球經濟的未來普遍感到惘然甚至焦慮的時候,中國與東盟(10+1)的經貿整合開出了紅盤,釋放出令人欣慰的新信息,當然值得關注。
東盟在上世紀1960年代成立之初,是五個創(chuàng)始成員國,后來逐步擴容成現(xiàn)在的十國。一開始,坦白說并不讓人看好,不僅是因為成員國之間,發(fā)展程度參差不一,種族、文字、語言、宗教信仰互異,而且在政治立場上也多有各自的選擇與傾向。然而半個世紀發(fā)展下來,也已蔚成氣候,可以說明經貿整合不但可以超越諸多歧異,而且,加1確實可以大于2,10個1相加的確可以大過10。相信正是這樣的經驗與邏輯,東盟十國從上世紀1990年代開始,就邀請了同屬東亞的三個經濟大國:中國、日本、韓國,分別建構了三個(10+1)機制跟一個(10+3)機制,之后,又在此等基礎上,于2012年倡議進一步擴容,再加入澳大利亞、新西蘭及印度的(10+3+3)機制,又稱為RCEP(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議)。從東盟十國,到10+1、10+3到正在發(fā)展中的10+6,一路走來,應該說,跟歐盟的發(fā)展一樣,都是相當成功的「區(qū)域化」典范。
如今,2020年,東盟與中國的10+1,勢將成為典范中的典范,因為雙方已互為彼此的最大貿易伙伴了。東盟人口6.4億,中國大陸人口14億,10+1合起來逾20億,不僅地緣毗鄰,產業(yè)結構與資源結構互補,且還有一帶一路及亞投行打通基礎建設瓶頸,更加上中國放低身段,力求與鄰國在南中國海共議「南海行為準則」。10+1的前景是可以樂觀預期的。
至于10+6,即RCEP,經過長期談判,原本去年即可達成協(xié)議并在2020年簽署,但印度卻在最后時刻選擇退出,原因有經濟的,但更多的是政治的。盡管如此,由于發(fā)起者東盟及區(qū)域中最大經濟體中國,態(tài)度均十分積極,因此還是極有可能在印度堅持不加入的情況下,在最短期間內建構成一個沒有印度在內的(16-1)RCEP。
全球一盤棋,美中大博弈,可看到美中不僅在貿易、產業(yè)、科技、金融、軍事甚至太空等各個方面針鋒相對,斗智斗力,甚至在全球化及區(qū)域整合上各有傾向與主張。在全球化被美國沖擊得招架無力的情況下,以中國為驅動者的區(qū)域化卻逆流而上。全球化與區(qū)域化最終誰占上風,在相當程度上也系于美中兩強最終的氣運。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