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重重!疫情經濟背后的隱憂
來源|功夫財經(微信公眾號ID:kongfuf)
作者|關不羽
危機重重!全球唯一背后的巨大隱憂……
最近關于中國經濟的好消息連發(fā):
10月1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收縮4.4%,但中國經濟將增長1.9%。中國將成為今年全球唯一實現(xiàn)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10月14日,商務部外貿司司長李興乾對前三季度中國外貿發(fā)展進行解讀。李興乾介紹說,前三季度,貿易順差3260.5億美元,擴大11.2%,有力穩(wěn)定了國際收支平衡。商務部的結論是外貿形勢“回暖向好”。
 
再加上近期人民幣持續(xù)走強也被不少專家、媒體正面解讀,算是喜訊連連。
在這個不斷創(chuàng)造奇跡、刷新底線的多事之年,這些好消息對提振經濟信心有好處,但是不能因此忽視對具體情況的分析,要看到未來的風險。
“疫情經濟”不可持續(xù)
 
IMF對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的預測其實由來已久,四月、六月都有相關消息公布。只是這次發(fā)布的增長1.9%比六月份的預測高出了一倍,而且已經接近年底,也更有說服力。
外貿形勢的向好的主要貢獻來自中美貿易。根據(jù)中國海關總署最新公布的貿易數(shù)據(jù),9月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比2017年1月特朗普上任以來高出43.6%。而且,同期中國從美國的進口大增24.7%,是2018年兩國貿易摩擦開始以來,中國從美國最高的月度進口總額。
很明顯,外貿形勢的回暖向好的主要動力來自中美貿易。而外貿增量明顯,無疑是中國經濟全年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人民幣持續(xù)走強并不能簡單地以好壞來評價,成因也較為復雜,但是和外貿的關系是很明顯的。
結論很有意思,全球疫情導致的一系列經濟后果中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是,出口拉動的增長模式又回來了。當然,也可以說強勁的進口增長量說明內需消費也有很高的貢獻,但是大額順差的絕對值表明出口確實是增長主力。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此次疫情在中國最早爆發(fā),中國恢復最快也在情理之中。而且,中國經濟受疫情直接沖擊最嚴重的是第一季度,因為春節(jié)長假的關系,雖然消費領域受重創(chuàng),但是比起歐美吃第二波的全方位打擊要幸運一些。
再加上美國應對疫情失策,遲遲不能順利復工,歐洲疫情“生生不息”的二次高潮。主觀上再想打貿易戰(zhàn)、要脫鉤、產業(yè)鏈轉移,客觀上離不開中國制造。外貿大增,順差放大,整個盤子也就定下了。
也就是說,今年一定程度重現(xiàn)“出口拉動”是“疫情經濟”的特殊條件下形成的。能穩(wěn)住經濟大盤當然是好事,但是“疫情經濟”是不可能長期化的。比如說,對美出口勢頭強勁的醫(yī)療設備和家居電氣產品,都是疫情需求催生的,疫情消退后需求會消失。
原來存在的經濟結構性問題等“疫情經濟”過去后,依然會存在,一定不能盲目樂觀。
中美貿易是亮點
 
有沒有這場疫情,出口依賴型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都應該是各界的共識??陀^上講,“疫情經濟”提供了一個緩沖期,這無疑是有利的。從這段時間的外貿相關政策看,含金量也頗高。
中國外貿的核心問題是中美貿易,在貿易戰(zhàn)爆發(fā)前,中國的貿易順差就主要來自美國,所謂出口依賴的增長模式主要就是對美貿易的出口依賴。這條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再繼續(xù)走下去了。美方對貿易不平衡(不僅限于中國)已經不可能聽之任之,對其合理訴求要認真對待,這樣才能有理有據(jù)地拒絕和反駁其不合理的部分。
從這個角度講,疫情期間中美貿易的亮點不在于順差擴大,而是第一階段協(xié)議得到了切實的履行。尤其是農產品領域,商務部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上個月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谷物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5%,肉類進口增長40.5%。澳新銀行的分析報告表示,與2019年9月相比,中國上月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數(shù)量增加了三倍以上。
對美農產品進口規(guī)模的擴大不僅是維持中美貿易平衡的關鍵,而且對國內市場提振消費、降低政府財政負擔也有促進作用。以大豆為例,即便國產大豆獲得了高額的農業(yè)補貼,價格仍然高于美國大豆價格的三分之一。
農業(yè)補貼已經是中國政府財政支出中僅次于軍費,負擔極重。通過進口替代不僅可以減少財政負擔,還能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降低產品價格,釋放更多的消費力。除了少數(shù)特殊利益集團,符合市場規(guī)律的進口替代對各方都有利,何樂而不為呢?
不能再囿于“出口是賺、進口是虧”的錯誤思維,只要是符合市場規(guī)律的國際貿易,都是雙贏、多贏的。這也是貿易平衡的根本動力所在。
疫情過去后,隨著美國經濟重回正軌,中美貿易會形成新的態(tài)勢,貿易順差很可能會大幅減少。
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在基本平衡的狀態(tài)下,中美貿易規(guī)模穩(wěn)中有升。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中方保持市場開放將是重建雙方互信的重中之重,第一階段協(xié)議的切實履行開了個好頭。
匯率市場化是大勢所趨
 
人民幣匯率變化不應過度解讀、胡亂解讀。貶值了就說有利于出口,升值了就夸口強大。這樣左右逢源、怎么都好的話是廢話,沒有任何價值,只會誤導公眾。更不能輕言貶值促進出口,這不僅會嚴重影響國際貿易關系,還會帶來被動輸入性通脹的嚴重后果。
這輪人民幣匯率變化有幾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貿易順差擴大、外匯持續(xù)流入后正常的市場反應。
其次是美元因疫情救市的大額放水,對主要國際貨幣走軟。
還有中美貿易關系在8月份后改善。按照過去的經驗,中美在貿易領域趨向一致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會有一定程度的升值。
這三種因素中,前兩項是市場因素變化的正常反應,也是推動人民幣匯率升值的主要因素,是人民幣匯率市場化趨勢的體現(xiàn)。這是一個好的方向。
人民幣在規(guī)模上已經成為繼美元、歐元之后的第三大國際主要貨幣。但是,距離真正意義的國際貨幣尚有距離。貨幣國際化不僅取決于該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還取決于這種貨幣的市場化程度。
一國政府對匯率的影響遠大于市場的作用,貨幣信用基礎是不穩(wěn)固的,貨幣國際化是不會順利的。匯率市場化不充分是困擾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因素,對此央行等部門已經做了很多努力。
從強制結匯到意愿結匯的改革也一直在做,但是問題還是存在,現(xiàn)在的問題主要不在匯率形成機制,而在外匯管理。外匯管理內外有別,甚至出現(xiàn)了境外境內兩個市場、兩種匯率。
這個水太深了,門道太多。一些利益集團從中獲取了大量的好處,但是對中國經濟的整體風險不言而喻。經濟界一直擔心“內貶外升”導致雙軌制脫軌,要是真的出現(xiàn)這種局面,那就不是什么美元薅了人民幣羊毛,而是人民幣薅了人民幣的羊毛。那還談什么國際化?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無非兩種,一種是不斷調控、以政府力量干預匯率,另一種是提高市場化程度減少干預和管制。干預調控的辦法看似見效快,但本質上是揚湯止沸。和貨幣國際化的方向背道而馳,風險和代價也是巨大的。
有心人還能記得前兩年外匯儲備一度嚴重下滑,其中很多都消耗在調控匯率。以中國今天的經濟體量和對外貿易需求,干預和調控的代價會越來越大,難以為繼。
因此,只有加快市場化的步伐,形成市場導向、與國際貿易收支關聯(lián)度更高的匯率機制。打通這一關就是打通了人民幣國際化的任督二脈。從這輪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中,可以看出中國走向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決心,這當然是好事。
關鍵問題是,這一決心和趨勢是否能保持下去,畢竟進一退二的事看得太多了。
要及時化解“疫情經濟”的未來風險
 
整體而言,疫情對全球各國的經濟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整體上都是負面的,但中國相對沖擊小,形成了“疫情經濟”的特殊形勢。
毋庸諱言,這對緩沖貿易戰(zhàn)等外部不利因素、調整經濟政策都是有幫助的。但是,一些媒體和評論者過度渲染“一枝獨秀”,“厲害了”又上頭,是極不明智的。
從國內經濟形勢看,相對他國受到的沖擊較小不等于沒有受到沖擊。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還未過去,企業(yè)經營、就業(yè)市場的壓力還很大,憂患意識不能松。大力改善民營企業(yè)的經營環(huán)境仍然是重中之重。
從國際關系角度看,“疫情經濟”導致中國貿易順差放大、出口激增,會刺激和放大各國對“產業(yè)鏈安全”問題的憂慮,甚至加速在疫情過去后的全球產業(yè)鏈重新布局。對中國而言,這是未來經濟的潛在風險。
通過擴大開放國內市場,提高進口規(guī)模,以化解未來風險。從近期政策導向看,已經在采取具有前瞻性的措施。這涉及到國內利益格局的調整,也涉及到國際關系的處理方式,干擾和壓力不可小覷。
總之,經濟是民生國計之本,要作為最優(yōu)先考慮。沒有經濟強國的底子,就不會有穩(wěn)固的國際地位。保持這一清醒的認識為前提,才有安居樂業(yè)、長治久安。
聲明:本文源自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用于任何商業(yè)目的,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來源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微信搜索關注言商社,并在對話框回復哈佛還可免費獲得哈佛商學院強烈推薦的“經典商業(yè)財經著作100本”+“微粒體商務PPT100份”助你在危機時刻修煉內功,實現(xiàn)逆襲。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