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剛需”的生意才是好生意?當下大多生意是非剛需的生意!
來源丨筷玩思維(ID:kwthink)
作者丨李三刀
點擊閱讀原文
在消費界有一個核心認知,那就是“剛需才是真消費/好消費”。事實上,這個認知基本等于“廢話”,甚至可能都不成立。
在非壟斷行業(yè),我們可以看到,當下任何剛需在市場經(jīng)濟下幾乎都成了紅海,大多企業(yè)也都有過這樣的困惑:明明自己做的確實是剛需,但門店卻虧損了;明明自己進入的確實是剛需行業(yè),但盤算下來的利潤率卻并不具有長期優(yōu)勢。
即使消費者也清楚剛需的才是好消費,但也止不住其消費中的大多僅僅是非剛需,電商尤其如此。
筷玩思維(www.kwthink.cn)注意到,無論多精明的消費能手,一盤算自己買下的東西,基本半數(shù)以上都是非剛需消費,雖然菜市場就在樓下,但多數(shù)人卻經(jīng)常買了一周的菜;雖然今天要去吃火鍋,但卻忍不住買了某川菜館的套餐。
這就不禁讓人疑惑,難道剛需已成過往,“非剛需”的才是好消費?
?顧客吃飯確實是剛需,但為什么有些飯店十分冷清?
餐飲從業(yè)者的數(shù)量長久以來居高不下,這和人們認為“餐飲是絕對的剛需行業(yè)”的這個認知有關。人們總是認為,吃是人生第一大事,無論未來人工智能和腦科學如何發(fā)達,只要是人,他總是對吃著迷。
這就不免造就吃這一剛需成為紅海的發(fā)展勢頭,如果除去一定數(shù)量的百年老店,再除去一定數(shù)量的不賺錢但長久經(jīng)營的傳統(tǒng)小店,事實是:大多(新)餐廳的平均壽命其實不過才2-6個月。
所以,這就成了一個絕對的悖論,明明吃飯是一大不可逆的剛需,但顧客為什么就是沒有到你家來消費?
1)、剛需蘊含著消費的指向,但其與最終消費還存在著一定的結構斷層
吃東西是剛需,但吃什么卻是剛需的方向(吃飯是剛需,而去吃鄉(xiāng)村基還是去吃真功夫,這就是剛需的方向)。假設僅有的消費者都選擇去吃鄉(xiāng)村基,這對于真功夫來說就是一種打擊,在這樣的關系下,剛需于真功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再比如對于商家來說,賣東西是剛需,但要去拼多多還是去京東,這也是剛需方向的思考。而我們通常意義下對剛需的定義并不涉及到剛需方向的范疇,也就是說,從剛需到消費,這中間是有好幾個斷層的。
我們可以看到,是否為剛需和最終的消費可以沒有任何的關聯(lián),這是為什么?雖然說有市場就必然會有競爭,但我們并不能直接把中間的斷層簡單歸為競爭問題,顧客要吃飯,假設他沒有去鄉(xiāng)村基而是去了老鄉(xiāng)雞,我們并不能簡單將之歸為競爭問題。
同樣的,顧客想吃火鍋的時候去了海底撈而不是去其它品牌,我們也不能將之歸為競爭問題,再到顧客直接明了的去消費海底撈,這也并不意味著海底撈就必然是這位顧客在消費火鍋時的剛需。
再比如顧客口渴的時候,他的剛需必然是喝水,而據(jù)悉,大多數(shù)人在口渴的時候并沒有靠飲用水/純凈水/礦泉水來解決喝水的剛需,他可能在一堆碳酸飲料、水果、牛奶、茶飲等飲品選擇之外選中了豆?jié){,而又在豆?jié){品牌中選中了九陽。
口渴和喝豆?jié){可能差了十萬八千里,但在早餐的場景,顧客更愿意買豆?jié){而不是買一杯熱水。
對于顧客來說,買九陽豆?jié){可能不是剛需,但為什么他在消費時卻買了九陽豆?jié){而不是維他奶?他又為什么用豆?jié){作為口渴的解決方案,這背后可能是一大堆顧客自己都沒能發(fā)覺的非剛需問題的集合。
2)、在意剛需還是在意消費?
或許看來最初的剛需和最終的消費,這兩者可能確實不會有太多直接的關聯(lián)關系,雖基于此,但聰明的人總能一眼看到終局,擺明就是多談消費好過于多談剛需。
對于一個北京人來說,他的剛需可能是北京菜,但這位顧客不可能永遠在消費北京菜餐廳,即使是一家非北京菜的西餐廳,該餐廳老板也會想著怎么讓非剛需外的顧客進來而不是只看剛需內(nèi)的顧客(剛需只是存量,非剛需才是流量/增量)。
電商平臺有幾十上百萬個SKU(可能不止),而人們也不可能有幾十上百萬個具體的剛需指向,話雖如此,但電商平臺的目的是促成消費而非讓所有SKU都變成剛需。
也就是說,怎么讓非剛需變成消費,這才是消費的真正核心。
我們從實際的消費情況來看,大多數(shù)人明明原有的手機才剛買不久,但他又買了一臺新的非剛需手機;很多熱愛消費的年輕人,明明衣柜、鞋柜都滿了,但他們還在持續(xù)買新的衣服和鞋子;有些人明明不愛吃西餐,但卻囤了數(shù)張西餐廳的套餐券,而大多聰明的老板也明白,(折扣)套餐本就不是給西餐愛好者消費的。
?非剛需才是好消費?我們說的非剛需消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兒?
正新雞排開了很多門店,但沒有人認為雞排就一定是剛需;絕味鴨脖門店數(shù)比周黑鴨多,這也并不意味著絕味鴨脖比周黑鴨更剛需;海底撈門店的翻臺率業(yè)內(nèi)有名,但服務(可能)根本不是人們消費海底撈的剛需,甚至服務一詞都不能算是一個門檻行為。
而就是這類非剛需的消費,卻撐起了品牌方N多個億的年營業(yè)額。
1)、需要注意的是,非剛需并不等于不是剛需
嚴格來說,奢侈品并不是剛需,但其背后的品牌更受歡迎。大多數(shù)人即使買不起勞斯萊斯,這也不妨礙人們對豪車品牌的崇拜。
沒有人說豪車是剛需,但也不能否認豪車在有些時候確實就是剛需,在解決了資金門檻的前提下,豪車和國宴也可以是剛需消費。
在消費能力固定為快餐的情況下,人均20元的鄉(xiāng)村基和人均1000元的新榮記,這就可以明顯分為剛需和非剛需。
但我們要討論的不是消費能力之外的非剛需,而是消費能力之內(nèi)的非剛需。比如對于一個只吃得起快餐的顧客,人均客單價均為30元左右的鄉(xiāng)村基、大米先生、麥當勞、永和大王、吉野家等,它們又怎么在非剛需的競爭中勝出呢?
對于那些很喜歡吃米飯的顧客,一家面館怎么在不推出米飯的前提下讓這類非剛需顧客到店消費?對于一個永和大王的鐵粉,真功夫和吉野家怎么把這個非剛需顧客搶過來?
再者,一個路人在大街上游蕩,商家不知道對方的喜好,此類也是非剛需,在這種情況下,經(jīng)營者又該怎么動腦筋把這個非剛需顧客帶進門店呢?
2)、當下大多生意基本是非剛需的生意
可能大多經(jīng)營者認為,非剛需消費太難了!但實際上,當下大多的消費基本都是非剛需引發(fā)的。
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們深諳此道,共享單車、外賣等基本都是靠補貼推起來的,再到外賣電商等,商家送出一張(大額)優(yōu)惠券,這些非剛需顧客大多也變成了消費顧客。
在沒有需求創(chuàng)造需求的情況下,超市用打折和送雞蛋等套路也成功俘獲了大批顧客,明明家里的雞蛋多到吃不完,但看到送雞蛋或者廉價雞蛋(包括其它折扣產(chǎn)品),消費者們就被打動了,最終還買了一大堆同樣用不上的東西回來。
情人節(jié)送鮮花、巧克力也不是剛需,但因為這個動作簡單方便,即使可能解決不了問題,然而該消費還是年年持續(xù)。
?從非剛需的定義到消費背景的遷移,非剛需成了消費常態(tài)
上文列出了兩種非剛需:
1)、在保證消費能力的情況下,讓定位以外的客群進來消費。
2)、在忽略消費需求的情況下,讓沒有需求的客群產(chǎn)生消費。
如果非要用一個詞總結,那就是無中生有。其一是讓沒有需求的客群產(chǎn)生消費,注意不是讓沒有需求的客群產(chǎn)生需求,而是產(chǎn)生消費;其二是讓沒有消費意愿的客群產(chǎn)生消費,同樣不是讓沒有消費意愿的客群產(chǎn)生消費意愿,而是產(chǎn)生消費。
從理論的角度,我們還得做下補充,本篇文章談的非剛需并不是絕對的非剛需,這一概念下的非剛需實則還是涵蓋在剛需的范疇中。
1)、沒有絕對的非剛需,也就是談非剛需并不能忽略對剛需的關注,所有的非剛需背后都有剛需的特征。比如(假設)雞排不是剛需,但吃東西(吃雞排)就是剛需。
2)、無論是否剛需、是剛需還是非剛需,其指向都是消費,只有消費完成,我們此時談剛需和非剛需才有意義。此外,消費一旦完成,那么這個消費到底是剛需還是非剛需的討論就可以略去了。
我們還得做下背景補充:
1)、無論剛需還是非剛需,從剛需/非剛需到消費還是有一段距離。
2)、當下所有的消費都是剛需,比如火鍋、串串、小吃等,同時任何一個品類背后都有無數(shù)的品牌和客群,但任何一個品類、品牌基本都是紅海,基本都有大量的從業(yè)者進場和退場。
從以上綜合角度來看,我們又能斷言:(從競爭和可選消費的角度)沒有任何一個消費是剛需,所有的消費都是非剛需。
這也意味著,當下的時代背景已經(jīng)從“如何在剛需的競爭中勝出”轉換為“如何在非剛需的競爭中勝出”了。
我們再回到當下的大多消費場景,大媽沖進超市搶雞蛋、年輕人在APP因折扣下單、月光族衣柜滿滿卻又周周買新衣服、顧客在吃著海底撈時卻囤著小龍坎的代金券……這些種種并不是說非剛需成了消費的主流,而是說非剛需成了消費的本身,當下已幾乎再無剛需消費這一回事兒。
至此,我們也就明白了,所有看似剛需的消費其實都是非剛需消費,商家甚至都不要有任何“自己是剛需消費”的態(tài)度。
1)、即使是一個麥當勞的鐵粉,他也總有不吃麥當勞的時候,又或者說一個顧客可能是幾十個品牌的鐵粉,再加上一些其它的消費,從消費的角度來看,市場經(jīng)濟既沒有鐵粉,更沒有剛需。
2)、我們說的沒有剛需,也沒有鐵粉,一切都是非剛需,其指向是:怎么在非剛需的競爭下取得一定的勝算。

我們在當下非剛需的競爭環(huán)境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定的非剛需勝出案例:
1)、對于非福建人,閩菜絕對不是剛需,但在福建以外區(qū)域,看似非剛需的沙縣小吃卻開遍全國/全球。
2)、服務不是剛需,火鍋也不是剛需,但海底撈用服務至上在業(yè)內(nèi)留下了關于“服務”一詞的傳奇。
3)、豆制品不是剛需,豆?jié){更不是剛需,而九陽發(fā)明了豆?jié){機、優(yōu)化了豆?jié){解決方案,最終創(chuàng)下了數(shù)百億市值。
4)、奶茶不是飲品解決方案的剛需,低價也不是護城河,但蜜雪冰城卻成了下沉奶茶的一大代名詞。
反而是那些在品牌說明中寫著“關于XX群體,年齡XX歲,人均XX元,我們對標這一類人,做他們消費的剛需”的這類業(yè)務反而更容易被市場淘汰。
這種反差或許給業(yè)內(nèi)人提了一個醒,只有認可了當下的環(huán)境屬于非剛需競爭的境地,品牌方才能在競爭中取勝。又或者說,如果一來還認為自己做的是剛需的生意,那么這類企業(yè)甚至連競爭的門檻都沒能摸到。
換句話說,企業(yè)方要多想想,(假設)自己做的根本就不是剛需的生意,那么應該如何持續(xù)獲客呢?
?結語
海底撈雖然是火鍋界的傳奇,但海底撈并未有自己是剛需的看法,事實上,海底撈反而焦慮滿滿,所以才孵化一堆新品牌,以試圖尋求出路。
面對市場的非剛需特點,有些品牌迷茫,有些品牌破罐破摔,有些品牌毫無辦法,但無論迷茫還是破罐破摔,這總比認為自己還在做剛需的生意要有出路,只有認可自己處于一個劣勢且持續(xù)惡劣的競爭環(huán)境,企業(yè)方才能真正直面競爭。
而那些一來自信滿滿、非得認為環(huán)境于自己有利的企業(yè),它們甚至連競爭的門都沒能摸到,這些企業(yè)全靠運氣賞口飯吃,一旦市場露出它的真面目,這類企業(yè)可能連反應的機會都沒有。
筷玩思維認為,要在非剛需的競爭中勝出,企業(yè)方先得認可競爭,再才能進入到競爭中去。比如說真功夫早期靠“蒸”打下江山,企業(yè)方就得明白,飯不是剛需,蒸也不是剛需,只不過消費者在那時更關注真功夫的“蒸的營養(yǎng)”,那么企業(yè)方就得把這個顧客關注的點放大,以此才能進入到競爭中去。
海底撈靠服務成為傳奇,在非剛需競爭中,海底撈也明白要把服務立起來才能與其它品牌進行競爭,基于此其做到了以服務封神,顧客即使不覺得海底撈好吃也愿意到店消費,多年過去,海底撈也發(fā)現(xiàn)當下的顧客對于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弱,但由于服務這一理念已深入海底撈的文化中,于是海底撈才一邊做好服務,另一邊孵化了一堆試圖去服務的新品牌。
這都是在非剛需競爭環(huán)境下的破局之道。切記,當下市場的關鍵詞不是競爭,而是非剛需競爭,只有認識到這一點,企業(yè)方才有資格進入競爭,最終才可能真正在競爭中勝出。
免責聲明:文中觀點或意見僅供參考,不代表本APP立場,且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nèi)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