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以后怎么管著10萬人
來源丨商隱社(ID:shangyinshecj)
作者丨齊馬 靈竹
前段時間,有消息說,美團要在今年新招6萬人,也就是說員工人數將突增到10萬人。
美團的管理大考即將來臨,10萬員工的公司怎么管?
王興的最牛之處就在于他對“領導梯隊”的極度重視,這是企業(yè)管理中的第一性原理。
而對于每個員工來說,領導梯隊是職場菜鳥和老鳥管理能力進階的路線圖。
1、人才培養(yǎng)的“第一性原理”
這種被王興看作是企業(yè)人才培養(yǎng)“第一性原理”的領導梯隊到底是什么呢?
領導梯隊就是企業(yè)的基礎設施。
事實上,從最初創(chuàng)立校內網(即后來的人人網)、飯否時帶領一二十人的團隊,到現在領導超過5萬名全職員工的美團,王興的領導力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往上攀爬,他自己就是領導梯隊的最直接受益者。
而跟他一起創(chuàng)業(yè)的王慧文、穆榮均、賴斌強、陳亮等也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高管。
這些人背后也是充滿痛苦的進化,能力得按時提高,大量時間都得砸進去,美團高層的努力程度讓被收購的對手感嘆:
牛x都是苦x堆出來的。
2、職場管理菜鳥只需要理清三件事
按照領導梯隊的相關理論,一個領導者的成長經歷通常是從主管到總監(jiān),再到總經理、CEO,每前進一步,責任場景都有很大的變化,看似有太多事情要忙,一時間應對不過來,但其實產生顛覆性轉變的只有三件事:
工作理念:坐到了這個位置,什么事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
時間分配:我應該把時間重點花在哪些方面?
領導技能:如何建設新能力、放下舊能力。
只有下大力氣想好、答對這三個問題,管理之路才不會就此終結。
基層管理者一定要學會做最重要的事,大致有三件:
- 界定和布置工作
- 提高下屬勝任能力
- 建立人際關系
3、中層要么“累死”,要么“無用”?
中層的作用是承上啟下,是企業(yè)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層級。
中層究竟該做什么?
很多中小公司的“中層”其實承擔著基層領導和中層領導的雙重職能,并沒有劃分那么清晰,有的主要還是管理普通員工和具體事務。
而在梯隊建設上,中層是管理多個基層領導和業(yè)務團隊的管理者,像阿里、騰訊、美團這種體量的大型互聯網公司,中層就是部門總監(jiān),管理著幾個高級經理、經理、主管。
中層管理者有三種至關重要的技能:
- 選拔和培養(yǎng)有能力的基層管理者
- 讓基層領導對管理工作負責
- 在各部門配置各種資源
4、為什么很多中層再努力也做不到高層?
高層是一家企業(yè)的決策中樞,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yè)走向。
現實中,大部分人通過努力搬磚、在困境中一次次殺出重圍才做到了中層,但職場天花板也就止于此了,無論怎么爬,都像是被“彼得定律”緊緊捆綁住了,到達不了高層的位置。
這里面存在什么壁壘?
中層能不能沖破壁壘成為高層,關鍵就在于有更高層次的思維模式,來做出更精準的決斷。
沒有這樣的決斷力,即便僥幸成為高層,也會重重跌落。
5、領導力要求的制高點:CEO
CEO是領導力要求的制高點,幾乎對所有的領導力能力都有著最高的要求,主要有四大挑戰(zhàn):
處理好短期和長期利益
CEO必須在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之間保持平衡,不受干擾地選擇對公司發(fā)展最有利的策略。很多CEO都是“強人”,敢于提出和推動讓投資者、市場、媒體短期中不歡迎的決策。
設定公司發(fā)展的方向
CEO必須思考一個企業(yè)發(fā)展的大問題:公司去向何方?行業(yè)的變化是什么?商業(yè)模式是什么?競爭格局是什么?
僅有愿景規(guī)劃遠遠不能應對這項挑戰(zhàn),許多公司制定了規(guī)劃藍圖,懸掛于墻上,大多內容空泛,沒有重點,因此毫無意義。
培育公司的軟實力
每個公司都是一個社會性組織,兩三個人一起工作,就會形成積極的或消極的關系。管理好這種社會關系與工作環(huán)境,是CEO最重要的職責之一。
此外,軟實力最重要的體現就是人才,選拔合適的人并持續(xù)不斷地提升他們的能力,也是CEO的重要職責。
執(zhí)行到位
CEO必須確保公司的戰(zhàn)略執(zhí)行到位,CEO的執(zhí)行到位不僅是做事快點,還要讓全公司幾百甚至幾萬人同進退。
所以,領導梯隊建設是整個公司、領導、領導的領導“上下同欲”的事。
普通打工人也要弄懂,這樣才能一針見血看破公司管理中的本質問題,小到用來吐槽,大到謀求升職,都變得仿佛有了策略指引一樣。
還想學習更多企業(yè)管理干貨嗎?那就上天九老板云吧!
天九老板云APP,聚合百余萬企業(yè)家商業(yè)勢能,可快速對接海量高端人脈,獲取高匹配度的合作商機。天九老板云,120萬老板的生意群。






版權說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部分圖片源自網絡,未能核實歸屬。本文僅為分享,不為商業(yè)用途。若錯標或侵權,請與我們聯系刪除。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