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琦:打造3家百億企業(yè),完成4次敲鐘,干大事,需要這3類人
來源丨盛景新經濟(ID:sjwl360)
作者丨秦朔 戚德志
點擊閱讀原文
推薦語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季琦打造了三家百億企業(yè),完成了四次敲鐘——1999 年他與同伴創(chuàng)立了攜程;2002 年,他創(chuàng)立了如家連鎖酒店;2005 年,他又創(chuàng)立了漢庭,并于 2012 年升級為華住集團?,F如今,華住以罕見的速度已成長為總市值前三的世界酒店集團。
去年疫情沖擊之下,全球酒店業(yè)一片哀鴻,但華住在全球的入住率卻逆勢飛揚。這背后究竟是一種怎樣的人才機制在支撐?管理6000多家酒店、數萬名員工,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盛景小編為你匯總精華干貨
01
始終如一的選才標準
季琦曾經說自己“戰(zhàn)略能力勝過管理能力”,所以,他計劃吸引更多管理人才,打造一個“志同道合”的團隊。
所謂“志同道合”,用他的話說就是“只想創(chuàng)業(yè)、發(fā)財的人,只想做一個平庸企業(yè)的人,都不太適合在我們這兒做”。
保羅·杜布呂和杰拉德·貝里松將雅高集團的成功歸結為“讓自己的身邊聚集有才能的人,并且懂得信任他們”。
季琦在找人方面同樣頗有心得,他總結創(chuàng)辦攜程、如家、華住的經驗,認為最需要找到三類人:即熟人、俗人、淑人。
“要找的第一種人是熟人,一定找自己身邊的人,朋友、同學、親戚。這是一種找人的方法,而且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要找的第二種人是俗人,也就是平常人,但你一定要找有饑餓感的平常人。
要找的第三種人是淑人,也就是品德好的人。才能不好,還可以給他換崗位,但是品德不好,替換的成本就很高了。在初始團隊里面,成員的品德或者人品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strong>
而針對不同級別的人才,季琦主張用不同的方式加以管理和溝通。
基于大連鎖的特點和基層員工的需求,講規(guī)則、強調精準執(zhí)行的法家思想,適合用來管理“基層員工”。
《韓非子》里有句話:“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守規(guī)矩尺寸,則萬不失矣。君人者,能去賢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萬不失,則人力盡而功名立?!狈浅:玫馗爬藰藴驶?、流程化的重要性,強調執(zhí)行力的重要性。
“基層員工就是要精準執(zhí)行,我說做成 1,他們就要按照1.000 來做,而不能做成 1.001?!?/strong>季琦說。
同時將基層員工薪酬與經營業(yè)績掛鉤,多勞多得,(業(yè)績)不好少得,不搞“大鍋飯”,不搞平均主義。
對于包括店長在內的中基層干部,儒家思想則是合適的管理哲學。
“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朝臣都是儒家子弟,諸葛亮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反映的都是儒家的敬業(yè)和忠誠?!?/strong>
季琦認為,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是中基層干部的關鍵詞。中基層干部重視和考慮的是戰(zhàn)術,比如怎么做這個店、怎么管好團隊、怎么打敗對手等,需要深刻領會戰(zhàn)略問題并將之細化為戰(zhàn)術目標和行為,所謂“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
總而言之,華住對干部的要求,一言以蔽之,是簡單的兩個字:紅、專。
具體來說,“紅”包括四個方面:忠于企業(yè)、責任心、事業(yè)心、熱愛企業(yè);“專”也是四條:高績效、帶團隊、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在華住,所有人都知道,他們對人才選拔的要求始終如一,就是又紅又專。
02
建立志同道合的人才梯隊
季琦認為: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應該是他對企業(yè)的價值。
只要是對企業(yè)好的,就是應該吸納和保留的人才。反之,對于那些庸碌無為、消極怠工、自私自利、混日子的撞鐘和尚,必須推動他們改變和進步,不然最終只能將他們清理出隊伍。
根據季琦的想法,除核心管理層外,將管理人員分成三類:
第一,目前總部的部門負責人、城區(qū)總經理是團隊最重要的核心隊伍;
第二,平臺部門總監(jiān)、部門經理和城區(qū)的資深店長等是最重要的管理骨干;
第三,平臺經理級、主管級干部和城區(qū)的店長、多店店長等,是最重要的基礎管理團隊。
對于這三層管理團隊,季琦要求,需不時加強溝通,尋求認同,在保持每個人多樣性的同時,保持核心價值觀的一致。
華住CEO金輝說:“三層管理團隊之間,用帶一級看一級的方式銜接。比如管理層直接帶教部門負責人和城區(qū)總經理,同時要往下再看顧到部門總監(jiān)和資深店長這一級;城區(qū)總經理直管資深店長,同時要看顧到店長和多店店長,以此類推?!?/strong>
績效是衡量干部的尺度,希望以績效考評推動干部的成長。金輝說:
“除了每個人的實踐和自我學習、感悟,還要用培訓幫助他們成長。外部培訓(領導力、管理工具等)、華住大學、顧問、內部傳幫帶、讀書等,都是加強培訓學習的途徑。”
季琦還推進股東計劃,讓三層干部都能獲得華住的期權或者限制性股票。這不僅是為了讓管理干部分享企業(yè)發(fā)展成果,同時也是提供有競爭力薪酬的重要手段。
03
賽馬文化和七條賽道
華住的高速發(fā)展,為員工的職業(yè)成長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多種多樣的晉升通道是激活團隊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抓手,也是內部一直倡導的獎勵戰(zhàn)功、賽馬文化的具體體現。
在華住,至少有七條賽道,鼓勵“又紅又專”的人才從不同維度脫穎而出。
第一條賽道,是內部晉升。
在區(qū)域經理這一層面,華住 80% 的干部是從內部成長起來的。
第二條賽道,是選拔教練店長。
幾千個店長,不可能都成為管理者,晉級教練店長,是華住內部另一條晉升通道。
第三條賽道,是內部血液流通。
鼓勵員工在不同事業(yè)部之間、事業(yè)部與平臺之間、平臺不同職能部門之間、不同城市或區(qū)域之間內部流動。這不僅能讓員工有機會回到家鄉(xiāng)本土作戰(zhàn),發(fā)揮所長,挖掘適合自己的新定位,也有助于華住開拓新市場,更是維系團隊穩(wěn)定性的重要平衡器。
第四條賽道,是拓展新業(yè)務、帶來新機遇。
華住作為快速擴張發(fā)展的平臺,不斷拓展的新業(yè)務,不斷給員工帶來新機遇。
第五條賽道,是階段性重大戰(zhàn)役人才攻堅。
華住的每場階段性重大戰(zhàn)役都需要優(yōu)秀的人才攻堅,在集團吹響“群英集結號”時,有多大的能量,就會擁有多大的舞臺。
第六條賽道,是公開透明的績效考核機制。
每個季度的考核積分,都跟晉升、獎金等直接掛鉤,堅守“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的鮮明用人導向。
第七條賽道,是員工股權激勵。
通過期權、限制性股票等方式,將公司的未來與員工的利益牢牢綁定在一起,每一位有主人翁精神的員工,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股東,乃至合伙人。
員工的發(fā)展,要以業(yè)務上的戰(zhàn)功為依據,而業(yè)務成功需要培訓作為保障和支持。
04
培訓體系:打造教練型人才
除了人力資源部,華住大學在人才體系搭建、人才發(fā)展培養(yǎng)等方面也肩負著重任。
人力資源部和華住大學雖然是兩個部門,但做的都是跟人相關的工作,很多事情都是兩個部門一起討論決定的。
一個優(yōu)秀員工愿意長期與公司共同成長,除了薪酬方面的物質激勵,技能培養(yǎng)、能力提升等職業(yè)發(fā)展方面的激勵同樣不可或缺,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更加重要。
華住大學高級副總裁王晨深諳季琦的思路:
“華住大學要用十年時間,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成為中國酒店業(yè)的培訓標桿,第二步是成為中國連鎖業(yè)的培訓標桿,第三步是成為中國服務業(yè)的培訓標桿。”
2012 年前后,季琦就說,華住應該成為一個教練型企業(yè),因為我們是高度復制、快速發(fā)展的企業(yè),所以要高度復制、快速發(fā)展人才。于是他就布置給王晨一份長效作業(yè)——為集團培養(yǎng)教練型人才。
王晨說,僅漢庭一個品牌,就培養(yǎng)了四五百個教練型店長,這些店長既是區(qū)域經理的儲備力量,又是企業(yè)文化的傳承力量。要打造突破下沉市場的鐵軍,可以直接在這些人里面選擇。
華住將所有的人才培養(yǎng)當成項目來做,“事上磨煉”:事先網上學習;事中舉辦面對面訓練營,可能用兩天,可能用三天,也可能分兩三個階段;事后要完成某個或者某些具體的經營指標。
“這就是學習項目的嚴格性和嚴肅性,每個項目都有 10% 的淘汰率。這些人已經是選拔出來的優(yōu)秀人才了,通過學習,工資等收入可能會上漲,職業(yè)生涯的路徑也會進一步拓寬,華住的人才都是在實戰(zhàn)中磨煉出來的真材實料?!?nbsp;王晨說。
“打造華住鐵軍的時候,我們現場拿目標定績效、定方向,然后拿你的方案,大家互相論證、互相 PK,當場就有人被淘汰。淘汰了之后重新選擇,再入組、再淘汰,這樣循環(huán)往復,三四天就要出成果。所以很多人把來華住大學培訓叫作參加魔鬼訓練營,事實上是很殘酷的。當然,比起華住大學的培訓,市場競爭更加殘酷,更加不可預測?!?/strong>
王晨的理念,是培訓一定要對結果負責。他說:
“大學畢業(yè)一年多的時候,我進了一個三資企業(yè)投資的酒店,帶了一批人,管理了一年。到了年底,老板說,你們這批人都給我走。我很詫異,辛辛苦苦一年做下來,就是這個結果?老板當天深夜打電話給我,說你和另外一個最敬業(yè)的人留下來,其他人統統走?!?/strong>
“我問他是怎么想的,老板說,搞了半天,經營都是虧損的,作為經營者,你不對結果負責,你對什么負責?”
王晨說,他當時二十六七歲,“對結果負責”這句話,從那之后一直深深地刻在他腦子里。
“長期價值和短期利益,始終是一對矛盾。假如采取了注重短期利益的行為,結果一定會帶來長期的痛;假如選擇了長期的價值,那就一定要付出短期利益的代價。歸根結底,取決于要做根本解,還是要做癥狀解?!?/strong>
“舍本逐末”是《第五項修煉》提出的九大系統基模之一,彼得·圣吉說:
“較為容易的‘癥狀解’,經常只能改善癥狀,并不能改變潛在的問題,不是‘根本解’。更有甚者,潛在的問題不但未曾解決,反而更為惡化,但因為癥狀已經暫時緩解了,問題便不再引人注意,因而使系統喪失了尋求解決根本問題的能力?!?/strong>
華住之所以能夠持續(xù)快速成長,在于決策者較好地協調了癥狀解和根本解之間的矛盾,兩手都抓,兩手都硬。
“我們對人才的培養(yǎng)也是基于同樣的道理,既要看到短期的效果,也要立足于個人和組織的長遠發(fā)展?!?/strong>
王晨說,他在華住大學培養(yǎng)后備梯隊,也遵循了同樣的思路,“既要滿足季琦立刻要人的需求,也要著眼于未來幾年、十幾年的發(fā)展目標。”
免責聲明:文中觀點或意見僅供參考,不代表本APP立場,且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