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版權,不要流氓
時隔四年,“版權刺客”視覺中國再次引發(fā)公眾討論。
這個事件,大概意味著,維權已經維護到了原作者身上。
圖片173張,開價8萬多,平均每張500左右。
有網友用租房來比較:攝影師是業(yè)主。他把房子租給第三方,第三方把房子轉租給第四方。視覺中國已經獲得第四方授權,現在業(yè)主已經收到了租金。
不過,根據照片原作者戴建峰的最新聲明:經核實,視覺中國并未獲得其作品的全部授權。
未經授權,到處亂揮“版權大棒”。
一如既往的配方。
令人驚訝的是,打著“保護版權”的幌子,這么多年來,雖然被無數人恨得咬牙切齒,多次受到懲罰,但他們仍然過著極其滋養(yǎng)的生活。
媒體行業(yè)有句話:“做這個生意的人,沒有一個沒有被視覺中國告知。如果你還沒有收到視覺中國的律師函,說明你還不夠大。”。
世界上“苦視覺中國久了”,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01 版權刺客
假設在中國,誰是起訴最多的上市公司?因此,視覺中國及其旗下的幾家全資子公司肯定會名列前茅。
有多少?以其旗下的兩家企業(yè)為例:
截至目前,漢華易美(天津)圖像技術有限公司涉及自身風險22205條
截至目前,華蓋創(chuàng)意(北京)圖像技術有限公司涉及自身風險14181條
在這些信息中,涉及到訴訟開庭、訴訟、訴訟立案,每個信息都有50000。 上述,有一點甚至超過一萬條。
眾所周知,對于圖片、文字信息等網絡內容的侵權訴訟,大部分都會在討論階段進行處理,只有極少數人真正進入了審判階段。
5000 開庭公告,這是多么可怕的數量?
那些起訴和協商處理掉的,數量又會有多少?
恐怕要超過這幾年那些爆雷倒下的房地產開發(fā)商和資本巨頭。
其中,有多少人被視覺中國告知?
在這些照片中,我相信一定有一些非法使用不給予版權費的人。
但我相信更多的是一些原本在免費圖庫平臺下載使用的普通公司,不知道是否會導致侵權,也不知道是否有版權的個人自媒體客戶。
有些人因不小心使用了一張圖片,被要求10,000元。
一些自媒體平臺從其他免費平臺下載圖片使用。幾年后,它們被視覺中國無緣無故地告知,要么支付數百或數千張圖片,要么簽署合作。
回到這次事件,根據原作者的敘述,相關照片授權Stocktrek 雖然Stocktrekktrek在Images上銷售,但后者并未授權視覺中國。 Images還授權Gettyyes相關圖片。 Images銷售,但是Getty沒有權利再次轉讓它的作品。
如果事實如戴建峰所說,視覺中國以維權的名義向用戶收錢,恐怕不僅涉及雙方的民事權益,還涉嫌刑事詐騙。
這個問題一定不能用一句“誤會”來解決。
如果涉嫌刑事詐騙,千萬不要因為“詐騙”不成功而辯解自己的法律責任。
還記得幾年前人類歷史上第一張著名的“黑洞照片”嗎?
這張圖來自歐洲南方的天文臺,任何人只要標明圖片來源就可以自由使用。但是被視覺中國收錄后,就成了需要從媒體上購買的東西,價格從幾百到幾千不等。
包括早已過了商標保護期的一系列老照片,甚至連國旗、國徽的照片,都敢給自己打上版權,然后定價幾十萬元。
曾經有過如此劣跡斑斑的“履歷”,再來看看數以千計的法律訴訟案件。像今天這樣的誤解真的會少嗎?
想象一下,如果戴建峰沒有收到維權函,而是一個不太了解法律的人,結果會怎樣?
如果你在網上下載使用了一張圖片,雖然有些人沒有這張圖片的版權,但他們仍然用它來告訴你侵權,并向你索要版權費。你會怎么做?
再次想象,這些年來,這種情況發(fā)生在視覺中國身上,真的會少嗎?
幾年前,視覺中國因此事件受到監(jiān)管處罰,也曾表示要嚴格整頓,近兩年維權訴訟案件確實少了很多。
但是現在看來,“把法務做成銷售”的做法依然存在,依然死亡。
02 勒索式維權
這里有一個術語,叫做“勒索維權”,特別是那些喊著版權幌子,通過法律渠道獲得經濟利益的企業(yè)和個人。
招數很簡單:就是打時間差,先“養(yǎng)魚”再“收網”。
步驟一,設套。通過低價購買國內外開放版權的圖片,或者持續(xù)創(chuàng)作者獲得授權,然后故意將照片發(fā)布到國內一些免費平臺,不打水印,不標注來源,供用戶使用。
步驟二,養(yǎng)肥。我專門設計了一個專門的軟件,定期跟蹤和監(jiān)控版權圖片的使用情況。收集到有人使用的照片后,我們不會驚訝于蛇,這樣用戶就可以使用足夠多的版權圖片,形成足夠的知名度。
步驟三,收網。當客戶的照片使用量達到一定水平時,法律部門會向對方發(fā)送律師函,要求天價賠償,威脅侵權人不起訴或購買年度套餐。如果中型公司有收入,半年就能收獲。法律事務會和你溝通,下單,收錢。如果是小企業(yè),養(yǎng)2、三年后收獲。
這款挖坑游戲,除非你特別聰明,否則基本上所有的企業(yè)和個人客戶都會中招。
有人說,有些平臺,80%的收入來自訴訟索賠,甚至法務部門就是銷售部門。
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他們甚至不在乎照片在常規(guī)營銷渠道的定價,而是故意把照片的價格標到高價,然后以此為賠償金額索要天價賠償。
所以,只有一張圖片索賠一萬甚至幾萬元的高價。
有些人會說,定價是別人的自由,你可以不用,不用就不會侵權。但是這是個詭辯。
當他們再次下載時,客戶可能會從免費圖庫中獲得,或者在使用中無法確定照片的版權來源或版權,而不是故意侵權。
很多企業(yè)和個人根本不是這個專業(yè)版權法律團體的對手。即使他們很強大,他們也經常被迫妥協,因為他們負擔不起時間或精力。
更加令人討厭的是,如果你是一個富有的“大戶”,他們也有更多的方式來收獲你。
例如,你是一家有用戶端的網絡公司,如果你不妥協,他們就會去蘋果App。 Store密集投訴,讓你的產品下架。蘋果不會要求任何一方提供證據,也不會參與這種糾紛。相反,他們會要求雙方在恢復產品上架之前協商處理,或者他們會密集投訴你的網頁內容,導致內容被審查控制甚至下架,讓你投降,因為你不敢承擔商品降價的代價。
還有一個非??蓯旱姆椒?。如果你“侵權”了很多圖片,比如幾十張或者幾百張,他們不會一下子把所有的圖片都拿出來告訴你,而是選擇一張圖片和一封律師函,一張要幾千或者幾萬。
剛開始你以為只有一兩張,忍口氣也認了,但是后面還會有更多的律師函等著你。
假使你覺得自己沒有侵權選擇應訴,那也可以,后面還有幾百封律師函和你一起消費。
那時,你不可能有那么多精力去應付,再加上考慮到時間成本和高昂的律師費用,最終還是要選擇庭前調解臣服。
根據網絡上那些被視覺中國告知的“苦主”的抱怨,視覺中國的商業(yè)模式與此非常相似。
早在2017年,視覺中國就開發(fā)了圖片版權跟蹤高科技系統(tǒng)“鷹眼”,通過爬蟲系統(tǒng)和AI算法跟蹤照片的使用情況,發(fā)現侵權主體要求高額賠償,并養(yǎng)育了龐大的法律團隊。
網絡上,有很多“苦主”寫文征討視覺中國,被稱為照片行業(yè)的“版權無賴”。
它的慣用就是"維權-訴訟-調解-簽約"歸根結底,維權商業(yè)模式就是“維權營銷”。經過一套組合拳,我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它已經成為對方盯死的獵食。
不只是個人,大量的藝人、媒體、企業(yè)、企業(yè)家,甚至像騰訊、頭條這樣強大的巨頭,都被視覺中國告知。
而且,它也非常喜歡針對這些巨頭公司,或者醫(yī)藥類,這樣營銷費用占比很高的富裕公司。
根據上交所的報道,視覺中國表示,大部分客戶會在訴訟判決前與他們達成和解,成為長期合作客戶,最終通過法院生效判決的金額不超過0.1%。
很明顯,這種獲客方式,通過率有多高!
但是這種商業(yè)模式,真的合理嗎?
如今,我們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照片信息材料是信息生態(tài)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它的價值自然很大,應該得到足夠的保護。
但是現在照片市場的版權市場還是太混亂了。
對于視覺中國來說,如何保證其圖片資源的標準化?有哪些機制可以通過與無數作者的合作獲得授權來保證作者上傳的圖片的原創(chuàng)性和合法性?當作者拍攝一個路人、一個建筑地標和一個企業(yè)標志時,他們如何證明自己獲得了權利人的授權?
假如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請不要那么著急地喊著“維護版權”的幌子去粗暴地收獲。
03 尾聲
古語有云,多行不義必自殺。
今日,視覺中國股價下跌近5%,市值蒸發(fā)超過2億元。
與那八萬多的索賠相比,這個代價可謂慘痛。
如果繼續(xù)把“維權營銷”作為一種商業(yè)模式,不去想悔改,那么下一次肯定會發(fā)生同樣的事情。
如果它一個接一個地激怒了大量的企業(yè)和媒體人群,即使它再強大,道路也會越走越窄。
如果這種“維權營銷”方式繼續(xù)橫行,不僅會導致版權維權的畸形生態(tài),還會給經濟發(fā)展帶來更多的摩擦和障礙。
必須保護作權,但是我們要的是版權保護,而非版權刺客。
本文來自微信微信官方賬號“格隆匯APP”(ID:hkguruclub),作者:哥吉拉,36氪經授權發(fā)布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