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改變你生活的10點領悟
編者按:一個人的思想和意識,有著改變身體和未來的“超能力”。改變能量,就能改變生活。本文來自編譯,希望對您有所啟發(fā)。
2020 年初,我的人生跌入谷底,四年來我一直在進行療愈和自我進化。在這段時間里,我了解、嘗試和學習了許多不同的治療方法和模式,其中大多數(shù)都以某種方式為我的生活增添了價值,并加深了我對人類運作方式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這個旅程讓我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與生俱來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大多尚未被開發(fā)。最近,我在瑞士巴塞爾參加了喬·迪斯彭扎博士(Dr. Joe Dispenza)的漸進式療養(yǎng)周活動,進一步豐富了我的知識,也堅定了我?guī)椭俗兊酶】怠⒏鞓返臎Q心。以下是10條來自療養(yǎng)周的見解,或許能幫你獲得你想要的一切。
對于不熟悉喬·迪斯彭扎博士(Dr. Joe Dispenza)的人來說,我先介紹一下,他是一名脊椎按摩師、國際演講家、研究員、多部暢銷書的作者和教育家,他熱衷于從神經(jīng)科學、表觀遺傳學和量子物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中探索自發(fā)緩解背后的科學。他利用這些知識幫助人們治愈疾病、慢性病甚至絕癥,使他們能夠享受更充實、更快樂的生活,并進化其自我意識。
迪斯彭扎博士今天所做的工作源于1986年他參加鐵人三項比賽時遭遇的一次事故。喬博士被一輛卡車撞到,脊椎斷了六節(jié)。醫(yī)生告訴他,他再也不能走路了。任何手術都可能讓他再也無法行走,因此,他開始用意念重建脊柱,進行自我康復。僅僅十周半,喬博士就重新站了起來。十二周后,他又重新開始了訓練,并回到他的脊椎按摩診所工作。他只用意念就完全治愈了自己。
1. 你把注意力放在哪里,你的能量就在哪里
一切都是能量。這是物理學,每個人都知道這一點。
我不知道的是,思想帶有電荷,情感帶有磁荷。這就在我們周圍產(chǎn)生了電磁電荷——能量。
因此,這種能量的振動直接取決于我們的想法和感受。當我們陷入消極的思維模式和感受時,能量的振動頻率就會比我們帶著積極的思維和感受時低得多。無論我們發(fā)出什么頻率,都會引來相同頻率的回波。
宇宙的本質(zhì)是能量振動。當你的意識頻率與目標實相共振時,顯化便會自然發(fā)生。這是量子物理的共振原理,而非形而上學。——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換句話說,改變你的能量,就能改變你的生活。
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思想和情緒來做到這一點。
2. 你的個性塑造你個人的現(xiàn)實生活
我們 95% 的人格都是由記憶中的行為、情緒反應、信念、觀念和態(tài)度組成的。它們就像潛意識中的電腦程序一樣,在我們的意識之下運行。
大腦如同一臺超級計算機,而自我對話就是它運行的程序?!贰た?/p>
我們對自己的信念不是基于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件,而是基于我們賦予它們的意義,基于我們對它們的記憶。
思想和信念會帶來感受,感受會左右行為,行為又會反作用于思想。這是一個循環(huán),消極的想法和信念很快就會成為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
例如,如果你在演講前在后臺,覺得自己會很糟糕。這就是你的想法和信念。結果,你開始出汗,心跳加速,可能會感到頭暈。這就是感覺。當你走上舞臺的時候,你已經(jīng)一團糟了,忘記了一半要說的話。在演講結束時,你告訴所有人:“看吧,我就知道我表現(xiàn)會很糟糕?!边@就是行為。這種行為強化了你的想法和信念,即你不擅長做演講。這是一個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
同樣的理論也適用于積極的想法和信念。
3. 你的身體就是你的潛意識
作為一名催眠治療師,我很清楚意識(它決定了我們5%的行為)和潛意識(它決定了我們95%的行為)之間的分裂。我對身體儲存記憶也很熟悉。但是喬博士給了我一種看待潛意識的新方法,他說這就是我們的身體。這對我來說很有意義。
一旦我們學會了如何做某事,并重復足夠多的次數(shù),我們的身體就會開始自動做這件事。
例如,我們不需要考慮如何走路,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會。我們不需要考慮如何刷牙,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會。我們不需要思考如何閱讀,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會。但在人生早期的某個階段,所有這些任務似乎都是幾乎不可逾越的挑戰(zhàn)。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于好習慣或壞習慣。
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身體無法分辨生活中產(chǎn)生情感的實際經(jīng)歷和我們僅憑思想就能編造出來的情感之間的區(qū)別。對身體來說,是完全一樣的。
所以,如果我們能意識到那些導致壞習慣的情緒和信念,就能通過改變思想和情緒來改變這些習慣。
思想是心靈的語言,感覺是身體的語言。
4. 痛苦是儲存在身體里的情緒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患有慢性疾病。最近,我在另一篇名為“治療不能外包”的文章中談到了這一點。在這篇文章中,我也談了很多關于身心聯(lián)系的問題。
情緒是運動中的能量。
我們的許多壞習慣和根深蒂固的信念都源自童年。究其原因,是因為小孩子不具備邏輯,只有情感。在生命的前6年,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內(nèi)心世界,因為那是腦電波模式(delta 和 theta)所在的地方。
在那之后的6年里,孩子們開始進入想象世界(alpha)。在 6-9 歲這段時間里,分析能力得到發(fā)展,意識和潛意識之間形成了一個過濾器。
小時候,當我們對食物、住所、安全、愛和關懷的部分或全部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對自己產(chǎn)生一些信念。這些信念可能包括“這是我的錯”、“我不值得被愛”、“我不夠”等。
在6歲之前,孩子完全處于潛意識中。所有輸入的信息都是未經(jīng)編碼的,因為小孩子沒有分析能力來處理這些信息。所以,無論孩子聽到什么,都會把它當作現(xiàn)實。
反過來,作為一種生存機制,我們會發(fā)展出不健康的應對行為。雖然這些行為在孩童時期可能是必要的,但當我們步入青少年和成年時,它們就已經(jīng)成為我們潛意識操作系統(tǒng)的一部分了。我們的生存不再依賴于這些行為,但這卻是我們所熟悉的一切。因此,被困在其中的負面情緒開始從內(nèi)心發(fā)酵。
從青少年時期開始,我們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β腦電波上。β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意識。我們變得越來越遠離自己的情緒。
我們的分析思維是自我的延伸。當我們的自我受到控制時,它會照顧我們的身體(讓我們遠離危險,等等)。但是,當我們的自我受到壓力荷爾蒙的驅(qū)使時,它就會失去平衡,我們的荷爾蒙開始支持自我,讓大腦變得過度分析。當這種情況發(fā)生時,我們就會進入高度β狀態(tài)。
當我們試圖在高β狀態(tài)下進行分析時,就會進一步進入高β狀態(tài),這意味著大腦處于一種不協(xié)調(diào)狀態(tài),離我們最初的操作系統(tǒng)(α和θ)越來越遠。
當處于高β狀態(tài)時,我們無法傾聽或相信任何與我們當時的情感不相符的東西。我們會自動向自己灌輸與當下情緒相同的想法。
簡單地說,我們的想法和信念越消極,就會養(yǎng)成越多的壞習慣。我們的壞習慣越多,給自己制造的壓力就越大。我們承受的壓力越大,給身體帶來的痛苦就越多。這樣一來,疾病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5. 不帶感情色彩的記憶叫做智慧
我們看不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我們看到的是我們自己。
每一種情緒都有一個故事。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賦予它們的意義。
熟悉的感覺是我們過去的記錄。如果我們的身體還活在過去,我們就無法創(chuàng)造新的未來。
如果我們能克服自己的情緒,就能改變我們的未來。
6. 冥想不是為了治愈,而是為了改變
我們的意識是有邏輯和推理的。冥想的目的是超越分析性思維,進入我們的潛意識,也就是我們的習慣和行為所在的地方。
肯定不起作用,因為我們處于β狀態(tài),身體會說“不”。我們必須打開通往α或θ的大門。冥想能讓我們擺脫分析性思維,讓身體吸收信息。
當我們放慢呼吸時,腦電波也會放慢,從而從β(我們有意識的分析思維)進入α,再進入θ。這是一種催眠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對建議持開放態(tài)度。在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的潛意識是清醒的。
冥想的意思是“熟悉”。
知識就是力量,了解自我就是自我賦權。
當我們熟悉了自己無意識的想法、無意識的行為和無意識的情緒,并讓它們變得熟悉時,我們就開始真正了解自己了。當這種情況發(fā)生時,我們就不再是程序,而是觀察程序的意識。
當我們能客觀地審視主觀的自我時,就能看到事物的真實面目,而不是我們對事物的解釋。這就提供了改變的機會。
如果我們能超越自我,就能選擇新的、升級的自我信念,并相應地升級我們的情緒。如果我們能真正以新的頻率生活在這種新的狀態(tài)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會開始發(fā)生。
首先,我們必須改變。然后,我們的生活開始改變。我們必須變得“無物、無人、無處”,這樣才能從未知中創(chuàng)造。
7. 基因不會改變,但基因表達卻會改變
根據(jù)喬·迪斯彭扎博士的研究,在西方世界走進醫(yī)療機構的人中,9/10 的人是因為壓力相關的障礙。只有 2-5% 的人天生患有真正的遺傳性疾病。
換句話說,不是我們的基因不好,而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在向我們的基因發(fā)出信號,讓它們以對我們有害的方式表達自己。
我們的生存狀態(tài)越差,我們的基因就越下調(diào),產(chǎn)生的蛋白質(zhì)就越差。
基因表達是指根據(jù)基因中的指令生成蛋白質(zhì)的頻率或時間?;虻淖兓梢愿淖兊鞍踪|(zhì)的生成,而表觀遺傳學的變化則會影響基因的表達,從而使基因‘開啟’和‘關閉’。
表觀遺傳學是一門研究行為和環(huán)境如何導致影響基因工作方式的變化的學科。——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可以“開啟”基因,那么我們也可以“關閉”它們,反之亦然。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身體狀態(tài),來改變我們的基因命運。
我們的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藥物。
8.情緒特征是基因的信號
未經(jīng)處理的負面情緒會揮之不去。時間無法治愈,時間只會掩蓋一切。
揮之不去的情緒會創(chuàng)造了我們的情緒。如果情緒仍未得到處理,這種情緒就會成為我們的氣質(zhì)。如果再放任下去,這種氣質(zhì)就會變成我們的個性。而我們的個性就成了我們的個人現(xiàn)實。而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并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現(xiàn)實。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數(shù)據(jù),預計76%的死亡是由慢性非傳染性疾?。∟CDs)引起的,預計這一數(shù)字在未來15年內(nèi)將增加到86%。
非傳染性疾病一詞指的是一組主要不是由急性感染引起的、會造成長期健康后果,并往往需要長期治療和護理的病癥。這些疾病包括癌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肺病?!狿AHO
生活在持續(xù)的壓力狀態(tài)下會使我們處于“戰(zhàn)斗或逃跑”模式。這種狀態(tài)會讓我們耗費全部精力來應對外部環(huán)境(回想一下人們被野獸追趕時需要戰(zhàn)斗或逃跑的情景)。當我們的所有能量都用于外部環(huán)境時,內(nèi)部環(huán)境就沒有能量了。沒有了用于生長和修復的能量,身體的內(nèi)部環(huán)境就會開始崩潰。
自然界中沒有任何生物能夠忍受長時間處于緊急狀態(tài)所帶來的影響。我們也不能從這種狀態(tài)創(chuàng)造出任何新的東西。壓力荷爾蒙的長期影響會使基因失調(diào),從而產(chǎn)生疾病。
光是我們的思想和情緒就能讓我們生病。反過來,它們也能讓我們康復。這是心靈與身體的終極聯(lián)系。
9. 要想改變,你需要一個清晰的意圖并保持高漲的情緒
抓住過去的情緒不放是不可能走向新的未來的。
這并不意味著遺忘。記住第 5 條,沒有情緒的記憶叫做智慧。
這意味著,繼續(xù)做今天的自己,將繼續(xù)讓我們得到更多我們已經(jīng)擁有的東西。
我必須愿意放棄現(xiàn)在的我,才能成為將來的我?!?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無論是我們的身體健康、財務狀況、關系健康、生活狀況,還是我們希望在生活中有所不同的其他任何事情,一切都始于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的思想不能超越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未來就會和我們的過去很相似。
我們必須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就好像我們想要的改變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一樣。
克服就是成長。
神經(jīng)可塑性是大腦形成和重組突觸連接的能力,尤其是在學習或經(jīng)驗的影響下?!=蛟~典
如果我們能在自己希望發(fā)生的實際事件發(fā)生之前,喚起我們想要感受到的情緒,就是在以新的方式向新的基因發(fā)出信號。如果我們能長期生活在這種新的、提升的狀態(tài)中,就會提高我們的頻率,我們所希望的改變就一定會發(fā)生,因為我們的思想和身體的狀態(tài)就像改變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一樣。
我們的目標是擺脫牛頓現(xiàn)實模式,進入量子現(xiàn)實模式。
牛頓現(xiàn)實模式是因果關系。我們需要一個快樂或感激的理由。當外界的事物改變了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時,我們會關注是什么導致了這種感受。
量子現(xiàn)實模式則是創(chuàng)造結果。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在實際事件發(fā)生之前先行感恩,感受喜悅和慶祝。
例如,為了讓我們在生活中擁有財富,我們必須感到充實。為了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我們必須感到有力量。為了讓我們在生活中得到治愈,我們必須在治愈發(fā)生之前感到自己是完整的。
請記住,我們僅靠思想就能創(chuàng)造一種情緒。對身體來說,也是如此。這就是所謂的情緒排練。
我們知道,情緒排練會改變大腦和身體。根據(jù)喬博士的說法,對那些經(jīng)歷過自發(fā)性緩解的人進行的研究表明,這些人達到了一種高度的完整性和自我滿足感,以至于他們不再關心自己患有這種疾病。就在那一刻,他們?nèi)?。他們并不是等待痊愈后才感到自己是完整的。他們達到了不再需要任何東西的地步,那就是痊愈發(fā)生的時刻。
10. 奇跡屬于你
愛現(xiàn)在。愛生活。愛自己。愛他人。
只求進步,不求完美
我們大多數(shù)人在生活中都有想要改變的東西。無論好壞,通常都需要創(chuàng)傷或一些戲劇性的事情來讓我們有不同的感受,然后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我就是這種情況,四年前我的人生跌入谷底。
從那以后,我的生活發(fā)生了無數(shù)積極的變化,而這一切都始于我自己。雖然很艱難,但我意識到,如果我想要改變,自己就必須先改變。這是大多數(shù)人有意識或潛意識反對的東西。但是,沒有人能幫助我們,除非我們愿意幫助自己。
當然,我對自己的改造還沒有完成。我懷疑這個過程永遠不會完成,在我的生活中仍有一些事情是我希望有所不同的。我是一個冥想新手,但我已經(jīng)承諾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嘗試喬博士的方法。我正在努力成為“無物、無人、無處”,以便從未知中創(chuàng)造。我今天正在努力感受我想象中希望發(fā)生變化后的感覺。
這是一個過程,需要時間,需要承諾,需要決心。
最重要的是開始,行動可以建立信心,而頭腦會在重復中學習。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nèi)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