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驚了!YU7加價2萬仍暢銷,小米汽車路在何方?
初出茅廬的小米汽車達成了百年車企豐田所做到的事。
雷軍也沒料到,YU7加價2萬卻賣爆了
小米汽車的第二款車型YU7剛開啟交付,二手車市場就先熱鬧起來了。
全國多地的二手車商紛紛高調(diào)掛售“準新車”YU7,掛牌價普遍高于新車原價,甚至出現(xiàn)了最高加價2萬元的離譜情況。

全國掛牌在售的YU7二手車超過百余輛,主力款型集中在MAX版本,絕大多數(shù)車僅行駛了數(shù)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典型的“開封即賣”。

那么,二手市場為何會出現(xiàn)如此夸張的加價現(xiàn)象呢?
答案很簡單:小米YU7太火,但到手太難。
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新車大定開啟僅3分鐘,訂單量就突破了20萬輛,短短18小時內(nèi)鎖單近25萬輛。

龐大的預定量和有限的產(chǎn)能之間的差距,直接提高了車的稀缺性,給了黃牛黨、車商“轉手套利”的機會。
于是,從發(fā)布會當天起,一批車商、黃牛迅速入局,通過提早下單或從首批車主手中高價回收,再掛到二手平臺上加價賣出。
買車變成了搶車,搶車又變成了炒車。
平時我們?nèi)ザ周囀袌鲑u車,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新車一開出去就得虧點,起碼得虧個購置稅?!?/p>
這話以前確實沒錯,大部分車剛買來不久轉手賣,價格基本都會下降,這是常識。
但這幾年情況變了。
汽車這類動輒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大宗商品,受疫情、全球芯片荒、供應鏈緊張等影響,出現(xiàn)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現(xiàn)象:買新車不但不虧,反而能賺錢,甚至還挺賺錢。
有的車買來開了一年再賣出去,不但沒賠,反倒還能賺幾萬塊,比理財產(chǎn)品還劃算,成了不少人眼中的“賺錢工具車”。
二手YU7持續(xù)漲價,雷軍的喜悅能維持多久?
新的問題來了,什么車能漲價呢?
先說個典型例子。像豐田阿爾法這樣的MPV,經(jīng)常在加價榜單上名列前茅。
按理說,豐田這類車很常見,為何還能加價呢?
因為在MPV市場,雖然車很多,但像阿爾法這樣空間大、舒適性強、質(zhì)量穩(wěn)定、還能兼顧家用和商務的車并不多。它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替代的選擇。
消費者覺得,就算貴點也值得,畢竟一車多用,花一次錢能滿足多個場景,不如早點提車。
還有像入門級跑車里的豐田86和斯巴魯BRZ這種小眾車型,一年銷量可能不多,但市場上就那么幾款,喜歡的人是真喜歡。
消費者要買就得排隊,等個半年一年很正常。
如果急著要又不想等,只能從黃牛手上買。
于是,就出現(xiàn)了“倒掛”現(xiàn)象,二手車比新車還貴。
近年來,像小米SU7這些國產(chǎn)“新勢力”車型,也在二手車市場引發(fā)了搶購潮。
現(xiàn)在打開小米汽車App,標準版預計交付周期為57至60周,Pro版49至52周,Max版也要等將近一年。

在這種情況下,哪怕消費者想給品牌耐心,也會被現(xiàn)實打敗。
有時候在網(wǎng)上看到一輛“準新車”,跑了不到100公里,標價比新車還高兩三萬。
因為等新車要排隊,有的車一鎖單就得等40多周,眼看著下一年才能交付,還不如直接加點錢早點提車。
所以,為什么有些車能在二手市場“溢價”呢?
除了產(chǎn)品本身夠硬核,另一個關鍵因素是等不起。
但靠二手車漲價理財,真的可持續(xù)嗎?
短期來看,確實有人靠加價買賣賺了錢,甚至有黃牛組團“掃貨”,首批提車后直接掛二手網(wǎng)站高價出售。
但長期來看,這種市場炒作容易出問題。一旦廠家產(chǎn)能上來、市場需求回落,泡沫就會破裂。

就拿當年蔚來ET5來說,上市之初一車難求,二手車高于新車很常見。
但過了一段時間,隨著交付節(jié)奏穩(wěn)定、市場熱度降溫,二手車價格立馬跳水,一些“早鳥”車主反倒虧了錢。
理財沒理成,反倒成了接盤俠。
因此要明白,車本身不是投資品,而是消耗品。
漲價能否持續(xù),關鍵在于它是否真的“稀缺”。
如果是短期內(nèi)供應不足造成的,比如工廠產(chǎn)能不足、零部件缺貨,那只是階段性現(xiàn)象。
但如果一輛車從設計、定位、性能到品牌都不可替代,那它在二手市場長期保值甚至升值,才是硬核實力的體現(xiàn)。
從消費者角度看,如果真是剛需,建議按部就班買新車。
如果是奔著“理財”去的,那就要看準時機、快速出手,別貪得無厭,要知道車不是股票,出了事故、磨損變多,價格下降得比想象中快。
總之,有些車確實能漲,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利。
狂飆的小米汽車,怎樣才能走得長遠?
表面上看,小米YU7被哄搶是市場對它的肯定,是品牌實力強的表現(xiàn)。
但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這場熱潮暴露了一個問題:火爆之后,交付太慢,黃牛的出現(xiàn)讓準車主們提車遙遙無期。
面對持續(xù)上漲的二手價格,小米迅速出臺限購政策,規(guī)定每人限購一臺車、定金鎖單后不退、信息不能更改,試圖遏制訂單轉賣行為。
但這類做法對黃牛黨來說只是“小障礙”,并非“高墻”。
一方面,他們可以通過多人下單、人頭代購解決限購問題;
另一方面,哪怕車已經(jīng)上牌,也能快速掛到二手市場。
近日有消息稱,工信部正考慮出臺“新車登記后6個月內(nèi)不得轉售”的政策草案,意圖從根源上限制新車變二手套利的灰色地帶。
若該政策真正落地,無疑會重創(chuàng)那些靠“新車秒變二手車”的套利模式,二手車市場也將迎來洗牌。
對小米來說,這是一個整改的關鍵窗口。
趁熱度還在,正是調(diào)整產(chǎn)能、完善交易制度、提升服務體驗的好時機。
若只盯著交付數(shù)據(jù)、爆款流量,而忽視了交付質(zhì)量與品牌長期認知,那么等到消費者的情緒潮退時,品牌信譽恐怕也會受損。
雷總當然希望產(chǎn)品火,但要火得有序、穩(wěn)定,讓用戶買得安心,而不是被黃牛裹挾、被流量綁架、被投機利用。
小米汽車若想在競爭激烈的新能源市場長期存活,最終依靠的不是一次次爆款發(fā)布會,而是冷靜務實的產(chǎn)品節(jié)奏、扎實可靠的交付能力和對用戶情緒的長期陪伴。
結語
小米YU7二手市場的狂熱,只是中國新能源車市場浮躁的一個縮影。
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消費者在第二次、第三次依舊選擇自己。
畢竟,新能源車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電商最前線”,作者:錢游,36氪經(jīng)授權發(fā)布。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nèi)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