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取消績點制,能否讓大學生告別“分數內卷”?
7月25日,北京大學發(fā)布通知,宣布自2025年秋季學期起,實施一系列優(yōu)化本科學生學業(yè)評價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從2025級學生開始,不再用單一的績點標準來評價和排名學生的學業(yè)能力;課程考核成績可以采用百分制或等級制評定和記載(等級制成績不換算成績點);不再設置指導性課程成績優(yōu)秀率指標。
此外,為鼓勵學生勇于探索,開展跨學科學習、修讀挑戰(zhàn)性較強的課程,該通知還提到:學生可在公共基礎課程(部分)和專業(yè)課程包以外的課程內選1門課,以“合格制(P/NP)”方式記載成績(成績合格即可取得該門課程學分)。
近年來,除北大外,清華、復旦、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也陸續(xù)調整評價體系,要么取消績點排名,要么推行“等級制 + 綜合評價”模式。這些改革都指向一個目標:破除“唯績點論”。
取消績點制會帶來哪些影響?能否真的緩解大學生的“成績焦慮”,促進其多元、創(chuàng)新發(fā)展?央視網《鋒面》記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李奇,進行全面解讀。

央視網:據您觀察,近年來部分高校取消績點制的出發(fā)點是什么?
李奇:當前國家大力推行高等教育評價改革,提出“破除五唯”,即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目的是推動評價標準從單一量化指標轉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注重過程評價、增值評價和綜合評價。
所以,高校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在當前高校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中,取消績點制是為了防止學生為提高一分而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影響其創(chuàng)新能力與綜合素質培養(yǎng)。
央視網:有人認為,傳統(tǒng)的績點制度導致了目前大學教育的“功利化”傾向,比如學生為了拿高分選“水課”“刷績點”等等,您如何看待績點制度呢?
李奇: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性工程,其結果并非由單個因素簡單決定。因此,績點制不應該成為“替罪羊”。我認為績點制與高等教育“功利化”之間沒有必然聯系。為了高績點而選擇“水課”、保研和就業(yè)中的“唯績點”現象,這些問題不應歸咎于績點制本身,只能說高校和用人單位的評價標準過于單一。
事實上,績點制具有積極的作用。績點制是標準化的評價方法,也是衡量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表現的指標,它幾乎通行于世界各地,尤其是美國高校;歐洲高校也常通過“歐洲學分轉換與積累系統(tǒng)”(ECTS)把不同國家的高校評分系統(tǒng)轉換成績點制??凕c制可以使教育評價更透明,使不同的評分系統(tǒng)之間具有可比性和可轉換性。

就像高考一樣,績點制最大的優(yōu)點是客觀性、標準化。它能幫助學生通過橫向或縱向對比,認識自己的學習效能;能幫助教師更好地認識教學對象以及課堂教學效果的變化情況;還可用于獎學金、保研等資源的分配。
績點制本質上只是一個工具,而非核心矛盾。要想解決深層問題,我們要改變的是“指揮棒”指向哪里,而非取締這個“指揮棒”。
央視網:您認為目前取消績點制可能會帶來哪些問題?
李奇:績點制不僅關乎學生的成績,還涉及重大利益的調整,如招生、保研、就業(yè)、出國深造、評獎評優(yōu)等等。因此,相比于取消績點制本身,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取消之后是否有公平、透明的替代方案,這也是影響政策和實踐成敗的關鍵因素。
如果沒有明確的替代方案,比如等級制的具體操作標準、責任主體等等,一是可能存在公平性風險:教師評分自由度擴大,評分依據不透明,學生知情權縮水,易滋生腐?。欢菍蛐匀笔?,學生無法通過評價結果調整學習行為,如果保研、獎學金等資源競爭規(guī)則未同步改革,也無法真的緩解學生的“成績焦慮”。

央視網:如果說績點制不是評價體系改革的核心矛盾,您認為目前高等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可以如何改善?
李奇:我認為核心問題在于教育范式僵化。一是教學側重知識點灌輸,而非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力等能力培養(yǎng);二是考試方式單一,考核的仍是標準化答案,考察的是記憶力而非能力,抑制個性發(fā)展。
因此,我們需要推動教育教學范式轉變,以帶動學生學習觀念和行為轉變。績點制本身并無問題,它也能夠起到很好地引導作用。如果教學和考試以創(chuàng)新開放為導向,學生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也會主動創(chuàng)新、開放思考。

央視網:您認為高等教育評價體系改革,可以從哪些維度努力?
李奇:績點制是表面指標,改革的關鍵是從表層政策轉向深層變革。首先是推動教學范式轉型——從“教知識”轉向“培能力”。教學上減少碎片化知識灌輸,強化系統(tǒng)性思維訓練,以問題為導向;考核方式上設計開放型考題,引導學生應用知識而非機械記憶。
其次,是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在績點制的基礎上,補充更多的評價維度,如推薦信、項目實踐、創(chuàng)新成果等個性化評價。定量(績點)與定性(能力描述)相結合,在分數之外,多關注學生的個體特質,把學生看作“個體”,而非“群體”。當然,這些都需要教師高度重視教學,高校也需配套教師培訓與激勵機制,保障教學投入。
(本文配圖均來自視覺中國)

乙巳年
閏六月初四
2025-07-28
監(jiān)制:李紹飛
記者:楊瑞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