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風險消除,日股“第二波”行情將至?
美銀策略部門上調日本股市年終預測,認為美日貿易協議和國內財政擴張預期這兩個關鍵積極因素已經出現。
據追風交易臺消息,該機構近期把2025年底東證指數(TOPIX)目標從2850點提升至3050點,日經225指數目標從40000點上調到43000點。截至發(fā)稿,東證指數上漲0.37%至2919點,日經225指數微跌至40636點。
美銀表示,此次上調基于以下幾點:一是美日貿易協議達成,大大降低了不確定性,尤其是對關稅影響的擔憂;二是參議院選舉后,市場對政府擴大財政支出的預期增強;三是資金大量流入和大規(guī)模股票回購營造了有利的供需環(huán)境。美銀還將其估值模型中的預期市盈率(P/E)微調至14.5倍。
美銀認為,短期內日本股市漲勢可能放緩,但盈利預期見底和改善有望支撐年內“第二波”行情。不過,國內政局不確定性、美日5500億美元對美投資分歧以及美方滯脹風險仍需留意。
盈利見底,第二波行情可期
美銀指出,當前日股上漲模式是市盈率(P/E)擴張速度超過每股收益(EPS)增長,這在歷史上并不少見?;仡?019年(美國貿易協議預期)和2020年(疫情期間財政貨幣刺激),市場都出現過類似的“估值先行”階段。
報告顯示,日股可能因短期內漲速過快而動力不足,直到企業(yè)EPS真正見底并開始改善。12個月遠期EPS似乎已觸底,部分原因是當前財年的EPS預測已基本消化關稅負面影響(從3月份預測的8 - 9%增長下調至1.6%)。隨著市場焦點轉向盈利增長更強的下一財年,遠期EPS有望逐步回升,從而推動日股第二波上漲。
從供需角度看,有兩大力量支撐市場。一方面,海外投資者已連續(xù)16周凈買入日本股票,這輪購買始于5月份企業(yè)公布全年業(yè)績后。報告認為,日本企業(yè)界改革加速,尤其是并購活動(今年上半年日本公司宣布的并購案占全球總額的10%以上),是吸引外資的關鍵。與去年8月大跌前由期貨驅動的上漲不同,本輪購買主要集中在股票現貨,穩(wěn)定性更強。
另一方面,企業(yè)股票回購規(guī)模巨大。2025年宣布的回購計劃增長速度創(chuàng)紀錄,這直接減少了市場上的股票供給,有力支撐了股價。
三大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盡管日本國內政局存在不確定性,但報告認為,無論誰執(zhí)政,為鞏固執(zhí)政地位,都可能采取更積極的財政擴張政策。不管是現任首相石破茂留任,還是高市早苗等潛在候選人上臺,擴大財政支出、推動經濟增長都是優(yōu)先事項。雖然高市早苗的激進財政立場可能引發(fā)對財政紀律和利率上升的擔憂,但她所屬派系影響力下降,無節(jié)制財政擴張的可能性降低。
盡管整體看好,但美銀也提示了三個可能改變當前樂觀前景的風險因素:
國內政治走向:政局高度不確定仍是首要風險。
美日投資協議的“誤解”:日本同意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但雙方對利潤分配表述有差異。美方稱“投資利潤的90%將歸于美國”,日方解釋這僅適用于占總投資額1 - 2%的股權投資部分,其余貸款和擔保將正常收取利息和費用。若只是宣傳口徑差異還好,若反映了根本性誤解,未來可能成為風險點。
美國滯脹風險:關稅滯后效應可能推高美國通脹。6月份CPI數據已出現價格傳導跡象,中小企業(yè)就業(yè)指標顯示經濟下行壓力,存在潛在滯脹風險。
投資策略:周期股仍有上行空間,內需板塊值得關注
美銀認為,周期性股票雖可能因市場整體放緩而暫時停滯,但長期仍有上漲空間。其相對修正指數處于數年一遇的低點,通常是反轉信號。隨著全球制造業(yè)周期(已停滯近三年)可能因貿易協議和美國減稅(包括資本投資的直接費用化)而觸底回升,與美國業(yè)務相關的日本周期性股票(如汽車、工業(yè)自動化、工程機械、空調等)仍有潛力。
同時,基于對日本國內財政擴張的預期,內需板塊也值得投資者關注。包括零售、服務、建筑、房地產和金融在內的行業(yè),在經濟領先指標出現觸底跡象的情況下,有望受到市場青睞。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