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再坑中國車企,自研芯片才是出路
兄弟們,最近國內車企被英偉達坑慘了。英偉達的“大一統”智駕芯片 —— Thor 又跳票了。
臺積電生產時發(fā)現,Thor 芯片設計存在問題,導致良率低下,黃仁勛也承認這是英偉達的問題。最早 Thor 承諾 2024 年底量產,可現在連車規(guī)級認證都沒過,工程師分析還需四個月才能上線。

原來說好單片 2000 TOPS 的算力,也縮水至 700 TOPS,理想工程師測試實際只有 500 出頭,和雙 Orin X 的 500 TOPS 比起來毫無優(yōu)勢?,F在量產車上的 Thor 芯片,只能是“殘血版”。就算年底前英偉達解決問題,要完整發(fā)揮 2000 TOPS 的算力也還需時間。


小鵬和理想受影響最大。小鵬原來 P7+ 和 G7 都打算用 Thor,Thor 第一次跳票后,P7+ 不得已采用雙 Orin X 替代。

去年年底 Thor 再次跳票,準備發(fā)布的 G7 啟用備用方案,緊急換成自研的圖靈芯片才按時發(fā)布,且只有 Ultra 版本用的是圖靈芯片。但同事 6 月 23 日試駕 G7 Ultra 時,小鵬產品經理表示,圖靈芯片上的智駕“上市的時候都調不好”,可見影響之大。

理想也很無奈,沒有 Thor 的算力,其 40 億體量的 VLA 模型無法部署。理想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自研的“舒馬赫”芯片上,該芯片預計 26 年第一季度上車,算上智駕調試時間,比等 Thor 劃算。

雷軍自小米 3 那次被英偉達坑后,就不再完全依賴英偉達。而英偉達也在股市付出代價,之前跳票時股價下跌超 8 %,蒸發(fā) 2700 多億美元市值,但它似乎仍不重視。


咱們不能總看英偉達臉色,要想不被坑,得走自研芯片的路。算力參數只是一方面,智駕能力受多方面影響,算力決定上限,模型和調教決定下限。而且,別覺得用了外國 EDA 設計工具、ARM 架構和別人代工就不是自研,只要不依賴英偉達這種供應商,就是自研。

國內有不少自研智駕芯片的案例。蔚來 2021 年就開始自研,2023 年底發(fā)布天璣 NX9031,采用 5 nm 制程 ,單顆算力 1000 TOPS,已搭載到 25 款車型上,搭配世界模型效果不錯。

小鵬自研的圖靈芯片,采用臺積電 7nm 工藝,單顆算力 750 TOPS,G7 Ultra 裝了三顆,理論上能實現 300 億參數的本地大模型部署,但智駕還沒調好。

理想的舒馬赫芯片采用 5 nm 制程,單顆算力達 1200 TOPS,初期因流片穩(wěn)定性問題轉投 Thor,現在情況很尷尬。
華為昇騰 910 B,采用中芯國際等效 7 nm 工藝,在 MDC 1000 平臺上能達到 1000 TOPS 的算力,為 L3 級輔助駕駛準備。華為還有自己的 EDA 設計工具,雖內部使用,但在努力走通芯片研發(fā)全鏈路,未來可期。


此外,零跑、比亞迪等主機廠和地平線、黑芝麻、Momenta 等供應商,都有已發(fā)布或在研發(fā)的自研智駕芯片。未來,自研芯片的車企和國產供應商會越來越多。
我們不是唱衰英偉達,它的開發(fā)和生態(tài)有優(yōu)勢,如 CUDA 開發(fā)生態(tài)和豐富的 API 接口、SDK 等。而且多數芯片依賴臺積電工藝,臺積電優(yōu)先為英偉達生產,影響了其他客戶,理想的“舒馬赫”芯片要 26 年第一季度才能交付。


自研芯片有諸多好處。它能增強主機廠智駕的垂直整合能力,更好地優(yōu)化模型、構建生態(tài)和分配算力。而且,自研能更好地管控風險,清楚芯片研發(fā)進度,避免英偉達交不了貨的情況。同時,芯片技術需要長期積累,現在開始自研,才能早日不看英偉達臉色。

這次 Thor 延期雖讓理想、小鵬等車企受挫,但給了國產競爭者追趕的機會。不怕封鎖就怕傾銷,過去國產 EDA 工具就被國外產品淹沒?,F在英偉達分身乏術,我們要拿下自研智駕芯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差評汽車部”,作者:脖子哥,36氪經授權發(fā)布。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