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瀏覽器折戟: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
又一家外企要退出中國市場了,這次是Firefox瀏覽器(火狐)。近期,有網友意外收到中國版火狐瀏覽器賬戶終止的公告,火狐的工程師也在中國社區(qū)發(fā)布了數(shù)據備份相關指南。兩周后,負責運營Firefox瀏覽器的北京謀智火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確認了這一消息。

當然,此次關閉的是火狐中文官方網站、社區(qū)網站、通行證賬戶服務及主頁,但國內用戶仍可繼續(xù)使用火狐瀏覽器,且功能不受影響。后續(xù),火狐瀏覽器開發(fā)商Mozilla將自行或通過授權的第三方,繼續(xù)在中國大陸負責瀏覽器及社區(qū)產品的相關運營。
中國版火狐瀏覽器被關閉,既讓人意外,也在情理之中。從其在國內的運營狀況來看,“遲早完蛋”是最貼切的形容。在谷歌Chrome與微軟Edge的擠壓下,曾經風靡一時的火狐瀏覽器,全球市場份額已從巔峰時期的20%跌至個位數(shù)。

單看中國市場,火狐瀏覽器的情況也一路下滑。最明顯的例子是,火狐瀏覽器在國內市場的運營主體北京謀智火狐累計被執(zhí)行金額已超3600萬元,其社交平臺的最后一條更新也停在了2023年8月7日。
那么,火狐瀏覽器是如何走向失敗的呢?答案是,開發(fā)商Mozilla的理想主義成就了火狐,也讓它被時代拋棄。
火狐瀏覽器的故事始于1998年Netscape(網景)的開源項目Mozilla.org。網景被微軟IE打敗后,Mozilla.org用網景母公司AOL贈予的200萬美元建立了Mozilla基金業(yè),并于2004年發(fā)布了自由及開源的網絡瀏覽器火狐。

作為第一款向大眾普及“標簽”(Tab)概念的網絡瀏覽器,火狐奠定了一系列現(xiàn)代瀏覽器的框架,如阻止彈出窗口、非必要不允許跟蹤的隱私保護策略等。在谷歌的Chrome尚未誕生、微軟IE日漸衰落之時,火狐瀏覽器一枝獨秀。
可惜的是,更簡潔、高效且捆綁了谷歌相關服務的Chrome問世后,火狐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而且,Mozilla基金會由一群理想主義工程師創(chuàng)建,非營利模式與商業(yè)化難以兼容,導致Mozilla缺乏資金推進火狐瀏覽器核心功能迭代。僅翻譯功能一項,如果不是歐盟援助,火狐瀏覽器可能至今都不會內置。
無奈之下,火狐在Meta的“劍橋分析門事件”后轉向隱私敘事,即不跟蹤或記錄用戶的搜索內容、訪問的網站及活動。嚴格的隱私保護讓注重安全的用戶安心,但也帶來問題:有的網站會提示不安全,其他瀏覽器會提示用戶是否繼續(xù)訪問,而火狐則直接拒絕,這種替用戶做選擇的行為,部分用戶難以接受。

雖然很多網民口頭上重視隱私安全,但實際選擇往往是“用隱私換便利”。由于覬覦用戶數(shù)據的互聯(lián)網產品眾多,隱私泄露源頭繁雜,許多網民對隱私泄露已脫敏。絕大多數(shù)互聯(lián)網廠商都在利用用戶數(shù)據獲利,即便火狐瀏覽器做到潔身自好,也難以因此重現(xiàn)輝煌。
“讓火狐再次偉大”只是一句空話。若沒有2024年的“灰犀牛事件”,火狐還有“躺平”的資格。2024年,谷歌輸?shù)襞c美國司法部的反壟斷官司,其與火狐瀏覽器、蘋果Safari瀏覽器簽訂獨家分銷協(xié)議,確保谷歌搜索引擎作為默認選項的做法被判定為非法。
此前,盡管火狐缺乏商業(yè)化,但有“躺平”的資本,因為谷歌每年向其支付數(shù)億美元,確保谷歌搜索成為火狐的默認搜索引擎。谷歌愿意支付這筆錢,是因為瀏覽器仍是上網的主要工具,且大多數(shù)用戶會使用默認搜索引擎。

從高峰跌落的火狐,積累的用戶數(shù)量依然可觀。據Mozilla公布的數(shù)據,谷歌的授權費占該機構收入的75%以上??上В敼雀璧闹Ц缎袨楸欢ㄐ詾閴艛?,Mozilla就無法輕松賺錢了。
原本在2023年年初,微軟有意在Mozilla與谷歌的授權許可到期后,用Bing取代谷歌搜索成為火狐的默認搜索引擎。但整合OpenAI相關技術的New Bing同期大獲成功,用戶訪問量上漲15%,微軟選擇押注自家的Edge瀏覽器,將資源投入到增強瀏覽體驗的AI功能上。

歸根結底,火狐瀏覽器的崩塌是互聯(lián)網精神逐漸消逝的結果。火狐就像理想主義土壤中誕生的奇葩,自由、開源的產品策略限制了它,使其在市場環(huán)境最好的時候未能建立自主循環(huán)的商業(yè)模式,而Chrome早早用“搜索引擎—廣告—瀏覽器”構建的閉環(huán)生態(tài)形成了壁壘。
同時,微軟將Edge設為Windows默認瀏覽器,蘋果將Safari與自家操作系統(tǒng)綁定,谷歌通過GMS預裝Chrome,三者幾乎壟斷了全球九成以上的設備。火狐缺乏硬件或操作系統(tǒng)級別的流量入口,即便谷歌未因反壟斷訴訟無法贊助,也難有出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易生活”(ID:IT - 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fā)布。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